摘要: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强理论,弱实践”的特点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缺乏系统、可操作的专业实践模式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需将专业实践目标进行分解,提前预置于各类教学活动中,借助过程性评价的反馈,监控各分目标完成的情况,最终实现专业实践的总目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目标预置;过程性评价
应用心理学专业以鲜明的应用性为特点,对本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总体发展来看,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其教学模式过度偏重理论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成为制约本专业发展的瓶颈。形成理论、实践相互依托的一体化专业实践模式便成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包头师范学院应用心理专业经过多年对专业课程目标与专业实践目标内部逻辑关系的梳理和研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逐渐构建了“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为解决这一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内涵
“目标设置”这一概念最早在组织管理心理学中获得应用和发展[1]。与仅强调设置目标对工作效果的引导作用不同的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改革更注重目标设置的时机———预先性,即把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能力目标,各层次目标分别提前设置于课堂教学、校内外见习及实习活动中,依托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逐层目标的实现与评估,最终达成实践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见下图)。这种教学模式,既能避免专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及理论与实践活动间的脱节,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从而弥补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和缺陷。
二、“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实施
(一)以往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作为师范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是本专业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方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培养方向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另外,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否能与中小学和社会其他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匹配,还存在哪些差距,是我们迫切想解决的问题。通过追踪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对实习和用人单位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仍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为此,我们召开应、往届学生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课程和专业实践的需求。同时,我们深入研究了人才培养方案,解析了不同课程与学生专业能力形成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发现了以往专业实践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概念上认为专业实践与理论教学是相对的,将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定义为专业实践,割裂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联系,忽视了二者一体化的特点。事实上,理论教学内容的体验和内化需要实践,专业实践活动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二者不能人为地割裂。二是对课程的认知较为表面化,没有更深入地了解课程的结构和课程的特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某些课程既具有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以往对课程的处理更偏向于理论性。同时,有些理论课程看似与实践能力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却在实践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是实践能力形成的潜变量。三是专业实践在内容、目标上缺乏连贯性,过程性评价不完善。这些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质量,也影响了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在其它社会领域的就业。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培养学生形成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参与能力以及综合设计能力,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胜任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依托课程训练、见习和实习等环节逐步训练形成。因此,我们需要在每个环节设置明确、连贯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目标,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达成。
(二)专业实践目标的分解
专业实践目标是对专业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规划,是专业实践开展的前提[2]。教育部和全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培育规范,强调了专业实践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恰恰与其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密切相关。辞海对能力的解释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形成具体的活动方式,缺乏完成活动必需的心理特征,如认知、思维方式等,也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将应用心理专业的实践目标定为: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能够促进其就业的专业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走向市场实现就业的关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该教学理念强调:为了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应将复杂的学习任务事先分解[4]。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连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的生成过程。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目标被分解为三种实践能力目标,即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是指专业学习、发展及服务社会过程中所需要的最为基础的能力,如文献检索和综述、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实验的设计、心理测评及结果的分析等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将来在教育机构、企业、心理咨询机构、社区等部门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等工作所需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是指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及活动方案设计、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撰写调查报告等的能力。其中,专业基础实践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提升,综合设计能力是专业能力的核心,是专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三种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顺序性。
(三)专业实践目标的预置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5],必然要经历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并提前将各层次实践能力目标置于课程和实践活动中,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训练逐步达成专业实践目标。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主要是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相应的技能训练逐步形成的,是专业综合能力形成的基础。以往课堂教学仅局限于知识目标的达成,忽视了能力目标的设置。于是,我们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目标预置在相关课程中,与课堂理论知识目标相结合,教师将围绕知识和能力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打牢专业能力的基础。例如,心理测评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之一。“心理测量”作为必修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理论之外,还将“结合测量目标,选择和组合测量工具进行个体和团体的综合性施测,反馈测试结果,撰写测量报告”作为课程目标。教师除了课堂教学,还将课后的训练与指导及作业点评等环节作为有效补充,为后续实践能力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主要以课程和课程群教学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途径。方向一致的课程组成课程群,如心理咨询方向课程群、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群等,为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初步的技能训练。但这些技能的整合和相应能力的形成则需要系统的见习训练。为此,我们将专业实践能力目标预置在专业见习活动中。围绕该目标的实现,我们将见习活动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见习按照已制定的“应用心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训练方案”,依据课程开设的情况,针对不同方向的专业实践能力,分学期有序地进行训练和考核,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专业实践能力。例如三年级第一学期,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团体心理咨询等心理咨询方向课程群讲授完毕后,我们将专门针对学生心理咨询能力的形成进行强化训练和考核;三年级第二学期,人员测评、人力资源管理等人力方向课程群结课后,我们也将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形成进行训练和考核。在校内见习的基础上,学生们进入中小学、企业、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等校外见习基地开展见习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等工作进行观摩,进一步巩固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是在已掌握心理学整体知识框架,具备了基本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心理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敏锐地捕捉其主要矛盾,富有创造性地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在具体工作中解决问题时形成的,因此,我们将这一能力目标预置在实习活动中。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们要进入中小学讲授心理健康课,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开展团体活动,进行个体心理咨询,还要根据实习学校的要求独立地开展其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工作涉及到主题的选择、资料的查阅、课程及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们解决上述问题,完成实习任务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资料检索、心理测评等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实践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
(四)专业实践的过程性评价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需要不断地验证和改进,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改革也不例外。1.过程评价及路径。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一阶段技能和能力的训练是后一阶段能力目标达成的基础。因此只有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每一阶段实践能力目标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整个专业实践目标。过程性评价可以从两条路径入手。第一,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来评价。组织同行教师和校外的一线专家进行教学交流和讨论,及时沟通,找出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应对之策[6]。第二,从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学校鼓励教师进行课堂考核方式的改革,我们通过读书汇报、心理案例咨询、方案策划、活动视频等方式,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情况。2.评价过程中的反思。第一,能力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目标的设定是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具体教学的实施,才能发现当初对目标的分解和预置是否合理,一旦发现不妥之处,应及时调整优化。第二,校外见习和实习基地是否能满足专业实践的需要。多渠道了解见习和实习基地是否能够为学生们提供开展实践锻炼的平台,是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如不能,则需要加强与实践基地的沟通或更换实践基地。
三、“目标预置”专业实践的保障
(一)打造合格教师队伍,确保目标预置教学模式的可持续性
应用心理学以理论为基础,侧重知识的实践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厚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求教师能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7]。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任教,缺乏实践锻炼,能够胜任理论课的教学,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指导却难以胜任。为了保证专业实践质量,一方面我们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作为课程专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和校外见习、实习导师,与心理系专业教师共同研讨,提升心理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心理系教师进入中小学挂职,或进入社区、机构兼职,以加强实践锻炼。同时,也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获取资格认证。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专业实践的开展保驾护航
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实施,主要依托课堂内外和校内外的学习、训练[8]。课堂立足于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形成专业的基础能力;校内见习是对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以形成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实践能力;校外见习和实习是对校内学习、训练的拓展和延伸,以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方面层层递进,协同作用。为此,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实训室、心理测评室、沙盘游戏室等技能训练场所;在校外与中小学、企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公益组织等签订了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为师生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张美兰,车宏生.目标设置理论及其新进展[J].心理科学新进展,1999(2):35.
[2]张素玲.关于高校专业实践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10):53.
[3]魏明,郝理想.专业实践能力概念透析[J].职教论坛,2010(5):65.
[4]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1):140.
[5]宋立本.准确把握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的关系[J].甘肃教育,1994(2):73.
[6]何华敏,等.微嵌入课程: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专业实践的有效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5(9):147.
[7]庞爱莲,孟维杰.专业实践实用医学论文:应用心理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2008(7、8):83.
[8]鲍谧清,韦洪涛.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36.
作者:朱利娜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1679 64 7dakangpharm|CHINA-PHARM彰显医药市场商机
绿色农业论文2017-04-10 16: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