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插茱萸和簪菊花的由来

时间:2017-04-04 09:01:01 来源:论文投稿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有的地方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更多论文百科论文详细信息: 重阳节插茱萸和簪菊花的由来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5124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 小学教师师德文章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水利水电施工》 《机电技术》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通信与信息技术》 《丹东师专学报》 《山东环境》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