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玉;成功正常投稿发表论文到《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年03期,引用请注明来源400期刊网!
【摘要】:本文用固定时期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进行了估算,并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γ低自然失业率作为转移适宜的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从2002年开始这一比例持续下降,但是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008年底为29.04%,离10%适宜的标准相差甚远,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压力较大。
【论文正文预览】:引言: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几乎没有人从转移数量的适宜度这一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将从该角度进行研究。对本问题的研究较多的涉及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定,考虑到测算方法的简便性与准确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在本
【文章分类号】:F323.6
【稿件关键词】:固定时期法剩余劳动力转移适宜度比例自然失业率
【参考文献】:
- 李晓峰;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界定[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年04期
- 涂圣伟;何安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及变动趋势预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3期
- 周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与估算方法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8期
- 陈先运;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04年02期
- 王玲,胡浩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界定与计量[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 姚涛;;土地流转对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陕西省大荔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 刘玉萍;郭郡郡;;基于“歧视经济学”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 谢攀;惠宁;;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述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 王健;彭晓娟;;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在估计我国农业隐性失业量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 李伟;关于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0年06期
- 马智利;徐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 陈吕帅;;成渝经济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 曹士龙;;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03年02期
- 谢志平,李慧萍;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对选举制度的影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叶林祥;;非国有经济的成长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的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 兰宜生;;试论发展创新性劳动密集型产品[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 陈承明;刘文可;;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动因的实证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 胡金波;21世纪初我国充分就业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 高帆;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D];西北大学;2004年
- 黄玉捷;内生性制度的演进逻辑[D];复旦大学;2004年
- 郭继强;劳动供求状态:基于向下倾斜劳动供给曲线的理论与经验[D];浙江大学;2005年
- 王艾青;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 张广宇;成本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力乡城流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 杜书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收益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 杨军生;“低工资陷阱”与中国经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 崔占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 雷玉明;关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 蒲婷婷;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 桑小峰;江苏乡城迁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 范晓妮;我国转型期劳动力与工资状况分析及工业化道路选择[D];暨南大学;2010年
- 王秀丽;内蒙古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0年
- 黄宁辉;现代中国农业金融成长方式研究:1956—2000[D];暨南大学;2001年
- 叶春辉;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 董奋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0年
- 齐晓丽;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 熊文才;重庆市就业的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 王洪亮;江苏省农民收入增长及差异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7年03期
- 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年04期
- 郭金兴;;1996—2005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算——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 陈扬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及滞留经济代价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1年02期
- 周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与估算方法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8期
- 王红玲;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的统计测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01期
- 陈先运;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04年02期
- 谢培秀;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 蔡昉;中国就业统计的一致性:事实和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3期
- 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2期
- 唐镇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5年05期
- 李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几点认识[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8年03期
- 罗宗美;农村发展的跨世纪命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9年06期
- 刘来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价格月刊;2001年09期
- 刘宗劳;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特点[J];经济论坛;2003年22期
- 董春宇,栾敬东;从收入结构变化探讨实现农民增收途径[J];乡镇经济;2003年12期
- 郝国彩;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01期
- 韩丽丽;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做法[J];经济论坛;2004年11期
- 刘灵芝;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2004年07期
- 杨丽莎;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 毕英杰;;农村人口规模与土地流转预测方法浅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罗学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浅谈[A];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3年
- 杨琳;张丽;余立平;;深圳市不同小气候区旅游适宜度的特征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 严正;;中国农业如何应对加入WTO的冲击[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吴淑芳;王宗彦;秦慧斌;王兴文;;基于SolidWorks的工程图自动调整技术研究[A];自主创新 实现物流工程的持续与科学发展——第八届物流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 陈兴旺;段汉明;黄研;;区域与城乡统筹下的西北剩余劳动力转移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 陈娆;周云;赵博;;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 俞芬;千怀遂;段海来;;淮河流域水稻的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趋势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 王树西;夏增艳;莫丽萍;;计算机教学中的习题教学[A];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 宋相辉;加快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转移[N];人民政协报;2005年
- 周天勇;高增长为何没有带来高就业[N];贵阳日报;2006年
- 记者 苏明哲 通讯员 刘艳丽 左卫宾;昌黎三渠道转移10万农村劳力[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 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 滕泰;寻求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合理边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 赵志勇;采纳委员建议河北赵县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一站式”服务[N];人民政协报;2004年
- 记者 王科岩;我市开展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统计[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 李铁燕;省内七城市人力资源交流会在我市举行[N];营口日报;2007年
- 马晓燕 赵兴国;临洮为贫困劳动力转移开辟“绿色通道”[N];定西日报;2007年
- 孟祥忠 王长军;东丰县大阳镇激励农民赚外快 七成劳动力转移[N];吉林日报;2006年
- 那顺;西乌旗大力推进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N];锡林郭勒日报;2006年
- 唐文静;建国以来中国农地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 王晓波;不同观察学习和身体练习比例对追踪任务技能学习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 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 王展祥;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要素贡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 李增欣;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 祝连波;大型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 汪璇;基于GIS和计算智能的烤烟生态适宜性评价[D];西南大学;2009年
- 斯琴毕力格;内蒙古牧民增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 赖日文;基于RS与GIS技术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利用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 刘广超;川金丝猴栖息地质量评价和保护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 王勇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三农”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 许文艳;哈萨克牧民定居后农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 刘清春;基于栅格数据的温度变化对我国棉花温度适宜度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 李红艳;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 岳贤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 赵军芳;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 张静;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 于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 王计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 赵慧卿;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D];天津财经学院;2005年
【稿件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的适宜度研究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发表期刊期数】:《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年03期
【期刊简介】:0......更多商业文化(上半月)杂志社(
http://www.400qikan.com/qk/8749/)投稿信息
【版权所有人】:刘玉;
更多
领导艺术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的适宜度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6141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代加工 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201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 农村劳动力过剩 剩余劳动力的含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 儿科护理论文 不知不觉爱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