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充盈,人们在享受各类食品的同时食品本身的质量安全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最近几年,全国范围内食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考虑到以上问题,本文对目前主流的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基于光学原理的物理检测法和基于免疫学原理的生物学检测法的使用现状及具体应用形式。
拥有一套健全合理的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产业结构还相对分散,这给农产品检测造成一定的困难,由于大型专业的质量分析设备无法进驻大量的小微食品企业,无法满足快速、高效的检测需求。随着生物科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快速发展和深度融合,一大批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基于光学原理的物理检测法和基于免疫学原理的生物学检测法的使用现状及具体应用形式。
光学原理下的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化学比色法是一种典型的光学与生物化学联合测试方法,也是目前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界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其主要原理是促使被检食物与对应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再使用比色条、分光计或通过肉眼进行比对,根据颜色的特异性变化间接判定食物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该方法具备设备简单、结果容易辨识、通量高、时间短等诸多优势;但其仅适用于常量及微量检测,对于含量极低的痕量检测基本失效。目前,我国已经完善了针对食品中经常出现的色素、丙二醛、硼砂、甲醛、氨基酸态氮、铅、吊白块、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随着单色器、冷光源等技术被应用到快速检测中,已陆续研发出更加精准、稳定、快捷的检测设备,几乎涵盖食品中所有可能出现的有害物质;太赫兹辐射法是较为典型的纯光学方法,其辐射频率介于0.2-10THz之间,该频率范围内的辐射光具有分子间范德华力、氢键、晶格能等相互作用力。而绝大多数有机分子能够吸收太赫兹辐射光,加之有机分子的色散作用,被检测有机物将呈现出“图谱”,通过图谱分析进而得到被检测物中存在的各类分子。目前较为成型的太赫兹检测设备有太赫兹时域图谱仪和宽谱太赫兹时域图谱仪,并且在果蔬磷化肥、味精硫化钠、果脯中苏丹红等有害添加剂的快速检测中得到应用。
生物免疫学法
胶体金法本质属于抗原测试法,在试纸条上采用胶体金作为特殊显色标记,将被检测物与层析液充分混合后浸入试纸条,混合液在胶体金处通过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得到不同的显色物以判定是否含有被检测有害物质。胶体金是经静电作用由液态转变为稳定的固态,该方法相较于酶联法而言,省略了式样的清洗和采样过程,并且在试纸条的层析过程中能够提升被检物的纯度;该方法操作容易、结果易于分辨、省时省力、不需要其他仪器辅助,非常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是基于生物遗传学建立起的检测方法,其核心是遗传物质DNA在高温条件下将出现变形反应,由之前的螺旋双链转换为单链结构,单链结构同两侧的序列互相补充形成核苷酸片段;切换到低温条件下,核苷酸片段将与单链氨基酸组合,再将温度调节至聚合酶适宜的温度,聚合酶将合成新的互补链。新的DNA双链结构可作为模板不断复制,最终将新DNA扩增1000000倍。目前传统的PCR方法已经不断发展成定量PCR、反转录PCR等技术,考虑到遗传物质DNA对于生物体的特异性,PCR快速检测技术在动物禽类制品掺假、转基因食品鉴定、有害微生物筛查等领域具备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汪霄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及应用[J].现代食品,2016,5(11):23-25.
[2]王学立.同步检测头孢类抗生素与链霉素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建立[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作者:华夏 单位:陕西省安康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第二篇:食品饮料加工生产质量安全控制研究
摘要:食品生产加工是食品生产行业最重要的部分,监管食品饮料生产加工对于食品市场稳步发展和保障食品安全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我国应加大对食品监管的力度,进而保障公民的健康。本文将探析食品饮料加工生产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食品行业人员带来启发。
关键词:食品饮料;加工生产;质量安全;控制
1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食品质量安全在任何国家都是最重要问题之一,其关系到公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在食品供给上不存在障碍,但食品安全问题却频频出现,陆续出现明胶重金属超标、奶粉质量不达标、出口食品不合格等一系列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使政府和公民都深受困扰。因此,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刻不容缓,必须尽快提出有效的解决政策。
2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质量问题
(1)原因分析。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化学产品会在很大程度影响食品质量安全。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尽管科技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科学技术使用不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例如:在农业和畜牧业中广泛使用生长激素或农药,导致在食品中存在大量有害健康的化学药剂,对公民的身体造成了极大威胁;在加工食品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泛滥;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将食品添加剂超标大量使用在食品中,对公民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此外,还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对食品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在食物中毒的案例中,很多是由有害微生物造成的。因此,必须严格管控食品流通,防止未采取保护措施的食品在流通过程中感染有害病菌,避免公民在食用这些食物后出现身体不适。(2)解决对策。应对食品生产加工厂商设立鼓励政策,注重企业自主研发技术和创新技术。近年来,食品企业被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必须严格保障本企业生产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重视自主研发科技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才可以通过消费者的检验,在残酷的食品市场竞争中立足[1]。尽管我国企业目前在食品生产加工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升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是生产加工技术的落后。因此,企业自主研发技术和创新技术刻不容缓。此外,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工艺质量监管工作。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对工艺监管质量进行监管。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要实时系统记录工作中各项数据资料,从而保证食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通过记录数据追踪,调查出在生产加工时存在哪些不足。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系统的责任制,确保在食品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人负责任。一旦产品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有人承担责任,进而加强各环节负责人对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力度[2]。如果产品质检不合格并存在严重危害性,要及时进行生产管控,防止有害产品继续流出企业,并对各个环节进行排查,找出产品出现问题的环节,尽早针对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生产加工工艺水平,进而提升产品质量。
3完善食品安全制度
完善食品安全制度对于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来说非常重要,我国应尽快完善食品安全制度,明确规定违规农药、激素和食品添加剂范围,确定其相应的处罚措施,并不断补充食品监管种类。除此之外,还需要组建国家级食品安全咨询机构,不断开展实验和产品检测,补充实验或检测中应被禁止的产品或化学物质种类。同时,还要同国际食品机构交流,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信息对接,完善本国食品安全信息并提高相应的技术。从而保障各个国家可在食品安全制度保护下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4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食品市场不同于其他市场,其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公民身体健康。因此,食品行业监管系统应比其他市场监管系统更加灵活。食品安全监管不能只依靠市场的监管,更需要政府的监管调节。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较为完善,对于我国来说是很好的借鉴。在监管食品安全时,要全面、系统,设立危害管控和关键点控制系统进行危害预防并落到实处[3]。在所有省级市设立食品安全检验机构,将市场准入机制精细化,对违规行为加以严惩,如果是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要利用行政手段严格处理。
5结语
对食品质量安全改革要以完善的社会制度为基础,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可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人类生活健康和社会发展。所以对食品加工生产质量安全控制需要不断进步和变化,加大管理力度工作力度,将监管职责落到实处。利用各个监管部门监管力量加强监管力度,从而提高食品的安全质量,从食品原材料开始无缝监管,建立完善、严格食品监管体系,保障食品安全。对于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足,应改革市场准入制度,不断完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监管制度,让食品在各个生产环节中都可以得到质量保障,从而推动我国全球食品贸易、社会经济和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峰.食品饮料加工生产质量安全控制研究[J].中外食品工业月刊,2015(4):67.
[2]韩亮亮.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问题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6(30):84.
[3]焦保凤.邯郸市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控制的调查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5.
作者:冯雪红 单位:天地壹号饮料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篇: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机理研究
[摘要]食品加工企业、消费者和政府是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三大主体。由于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因此,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弥补食品市场监管失灵缺陷的重要方式。文章从基本原理、行为特征、行为成本、影响因素等视角展开研究,深刻揭示了政府主导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运作机理,为提升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过程的透明化水平,降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社会成本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政府主导;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机理研究
引言
食品质量安全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频发不仅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会引起社会福利减少、资源配置失调、经济发展受阻等问题。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标准体系,现行的食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面对不同标准,满足不同部门要求,致使食品供应链中的各环节难以实现有效对接,信息也不能有效传递和链接,形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系统,食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存在困难[1]。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涵盖食品供应链全程质量追溯平台与标准体系,不仅可以减少可追溯信息孤立的问题,而且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成为安全食品的提供者,从而有利于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提高收益水平。当前,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研究视角主要从食品加工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等主体参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机制设计与实践方式的关系展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食品加工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的对象,从企业对可追溯食品生产意愿以及影响因素、生产可追溯食品的成本和收益等视角展开;(2)消费者是可追溯食品的消费主体,其对可追溯食品选择偏好和额外价格的支付意愿,同时影响着企业生产可追溯食品的收益与积极性;(3)政府是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实施主体,政府在资金、技术、税收等对企业激励以及对消费者的引导,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挥作用。但是关于政府主导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作用机理作为该体系发挥作用的思想内核,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在存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本文从基本原理、行为特征、影响因素、行为成本等方面研究政府主导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随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和监管机构日臻完善,实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制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因此,构建政府主导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政府主导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作用原理
食品从生产到最终销售需要经过农业投入品、初级农产品、食品原辅料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信息传递和链接中容易造成信息缺失。因此,构建预防式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十分必要[2]。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便于各环节、各部门之间加强信息传递、交流与沟通。各环节、各部门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与评估,进行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完善和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对食品链中食品安全问题查找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食品安全体系的运行。公共产品一般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受益非排他性两个特征[3]。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即具有非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一方面,在食品信息供应链的纵向传递中,追溯信息共享后,各个环节的企业对它的占有和消耗不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这是非竞争性。但是各个企业的经营存在差异,其对产品信息的需求不同,一般情况下很难判断出受益多少和应当承担多大成本。另一方面,引入可追溯体系后将会提高行业内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使得消费者对该行业的信任度也普遍提高,而其他一些没有建立可追溯体系的企业也会获取相应的好处,从而提高自身利益,这是非排他性。同时,由于经营模式、市场力量等其他众多原因的差异,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单个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成本和利益分担不均衡。因此,要完全依靠企业自身去建立可追溯体系困难重重。所以,政府所具备的体系供给、信息传递、监督和引导消费等行为对于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十分重要。政府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环节构成情况,详见图1所示。政府主导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之所以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发挥关键作用,其根本原因就是食品市场失灵现象的客观存在。造成食品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占有的不对称,即食品质量安全信息难于被企业传递和消费者发现。理想状态下,政府的干预行为可以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参考,进而克服和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状态(见图2)。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食品信息及与质量安全特性相关的信息的有效记录、审核和传递,缓解或解决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食品信号管理是由管理机构通过揭示和发送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方式进行管理,其主要包括个体和群体取样、信息测量、信用评估以及广告投资等环节。政府是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监管主体,政府通过其行为对食品质量信号实施管理是政府进行食品质量监管的本质。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信号的判断主要是通过消费者自身经验以及政府释放信号,并通过价格的形式把质量信息反馈给生产者。因此,政府、消费者、生产商构成了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管理与传导机制,其中政府作为食品安全信息的管理机制主体;生产商作为食品安全信息的积累机制主体;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信息的认知机制主体。食品安全生产知识的积累机制、食品信号的管理机制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的认知机制三部分构成了双向信息传递机制(见图3)。其中,安全生产知识的积累和交易知识的积累一般取决于本地知识的创新、共享以及外部知识的传入[4]。
二、政府主导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政府行为特征
(一)政府行为的外部性
政府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一种形式,对整个社会发展将有正向的外部效应。政府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基本目标是社会公共利益。通过发挥政府行为外部性带来的正向影响,实现更多的超额社会公共利益。其作用方式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及控制动物源疾病的扩散或进一步利用相关信息为公共卫生等基础领域研究提供长期的数据支持等。
(二)政府行为的差异性
在不同时期,政府行为的重点不同,对不同类别的食品而言,其行为要求也不同。一般而言,政府实施其监管行为是从食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多的新鲜蔬菜和肉食品率先开展追溯试点,通过建立实施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系统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由于政府行为必然要受到当地财政条件的约束,对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要求做到政府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同时,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是政府缓解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三)政府行为的双重性
政府行为的双重性主要表现在农畜渔食品的质量可追溯体系管理方面。为了发展农畜渔食品国际贸易,突破国外的技术性壁垒,必须要提高我国的农畜渔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所以在出口的农畜渔食品上实行严格的质量可追溯体系管理,而在国内市场上却实施的较少,就出现了国内国外双重标准的管制政策。例如,我国出台了《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试行)》《出境养殖水产品检验检疫和监管要求(试行)》,对我国出口的水产品实施追溯管理。规程要求对外出口的养殖水产品生产、加工、存储、运输的企业必须要实施卫生注册登记体系,向外提供养殖水产原料的养殖场也必须要有备案。对外出口养殖水产品的加工原料必须来自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养殖场,否则不予受理。出口水产品及其原料要按照《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试行)》进行规定标识,就可以通过其标志追溯到供应链各个环节。
三、政府主导下食品
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政府行为成本政府在针对市场缺陷选择使用政府行为前,需要将市场缺陷和弥补缺陷所做的投入产出结果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政府主导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发生成本情况以及相应控制措施,可以大大改善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一)政府行为的立法成本
政府的行为方式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的,具有合法性,没有经过法律法规确定的行为是无效的。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都是通过立法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条文,才能够有效地参与其中。一般来说,政府立法是一件复杂、艰巨、严肃的工作。例如,食品产品制定程序标准(见图4)是从标准制定的主管部门组建编制组,在经过许多环节、反复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之后才能最终定稿和审批发布。目前我国与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相关的法律主要有《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包装盒标识管理办法》等,它们都是经过长期的考证和研究后才颁布实施的。但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标准化建设还没有被法律纳入其中。
(二)政府行为的组织成本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由于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引入我国的时间相对较短,人们对其认识和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对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管理经验匮乏。因此,政府想要更好地参与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还需要一大批具备了解产业运行成本和发展方向,且精通法律和精通经济的专业化人才。同时,还要健全与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职能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并按照相应的职责规范运行。
(三)政府行为的执行成本
在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过程中,由于政府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各相关部门需要调查研究和收集信息,要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等环节的参与者了解到最真实的信息[5]。同时,政府在发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时,对相关问题的处置行为也都将成为政府执行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成本。在政府监管各部门上下级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也是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的因素之一。在体制内部,各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使得信息的传递出现了问题,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由于缺少自上而下的约束机制,可能由于一些地方上的因素导致监管上的失职。这些问题都会大大增加政府行为的执行成本。
四、政府主导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中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行为的自身因素
政府政策的执行机构是由有限理性的“社会人”组成的,政府对市场失灵状况进行干预和管制时,也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6]。因此,政府在完成公共目标时,不仅要追求效率,而且要在方法上讲求合理性和科学性。但就现实而言,选择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效率和非效率、科学性和非科学性、合理性和非合理性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我国政府对于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与监管是由不同部门实现的,其中监管职能由食药监局、质检、农业、工商、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负责。这种多头监管的方式不仅使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业务流程繁杂等问题,而且使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和统筹规划。如果发生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这些职责交叉容易成为部门之间推诿的理由。因此,在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时要克服政府自身有限理性行为的影响,避免出现多头监管。
(二)政府与食品企业的关系
政府与食品生产商是管制博弈的双方,政府监管企业的生产行为,企业对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实施监督,而且企业的生产行为受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响较大。政府和企业都是自身利益选择偏好行为。目前由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中尚未把公共目标的实现与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挂钩,致使一些部门在行使职责时出现“例行公事”“不作为”等现象,不少监管单位以不犯错误为目的,没有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所以,政府管理者的效用函数是以规避负激励加以度量。食品生产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盈利为效用函数。一般而言,当企业目标与政府政策目标一致时,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在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中,政府应该统筹考虑政治因素和社会功能,按照行政许可法等相关规定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尤其要严格约束个别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和“乱作为”的情形。
(三)政府与消费者的关系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在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管理时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的监管者有适时公布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职责,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公布信息的效率低于公众的期待值,直接导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监管者、消费者和生产企业之间无法得到有效改善,使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无法迅速、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进而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度。政府在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时,需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来获得大量有效的食品质量信息。而信息失真和缺失问题时有发生,致使政府的管制行为缺乏牢固的基础,增加了管制的随意性,从而影响消费者有效决策。消费者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一般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其自身的行为做出合理性的调整[7]。所以,当政府出台一项政策或措施时,消费者都会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消费者会根据政府的政策和措施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决策。因此,在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需要做好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
五、结语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属于系统工程,需要跨环节、跨部门、跨系统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实施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产品产地认证和ISO、GMP等体系认证,为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此,推进政府主导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要不断完善食品溯源的数据库、信息查询平台建设,并逐步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按照科学、统一、权威、高效的目标,由政府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分工合作、协同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作用,组织制定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规划,加强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和运行机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作者:白宝光 胡丽娜 薛阳 单位: 内蒙古工业大学 国际商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工业技术研究院
第四篇: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湄潭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大致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并对示范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湄潭;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市场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在不断增强,优质安全的产品倍受亲睐。茶产业是湄潭农业最大的主导产业,为增强湄潭茶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湄潭县人民政府申报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并获得成功,这也是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这几年的建设,推动了湄潭茶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1示范区概况
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乌江北岸,县城距遵义机场及遵义、贵阳、重庆市区较近,高速互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势属山地丘陵,生态农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很具优势与特色,特别是茶产业。近十年来,我国茶叶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其中贵州发展最快,茶园面积45.9万hm2,居全国第一。湄潭是贵州最大的产茶县,现有茶园4万hm2,投产茶园3万hm2,预计2016年茶叶总产量4.5万t,产值31亿元,综合产值在60亿元以上。湄潭先后荣获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西南地区第一个“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贵州茶产业第一县”等几十项重要荣誉。1.1茶叶基地茶园科学规划布局、集中度高,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的10个镇,形成7个茶叶产业带,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无性系良种茶园达98%,排全国前列,全部按无公害以上标准管理,其中无公害、绿色、有机认定面积2.67万hm2。1.2茶叶加工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505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4家、省级19家、市级16家,年加工能力5.8万t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等12类综合开发产品。1.3茶叶品牌有“湄潭翠芽”和“遵义红”2个公共品牌,为贵州省“三绿一红”重点品牌。其中“湄潭翠芽”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价值达16.38亿元。在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均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1.4茶叶市场在主要茶区建有茶青交易市场35个,茶青可在30min内入场交易,形成了茶叶加工和茶园管理的专业化分工。在县城建有成品茶交易市场——中国茶城,是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和国家商务部定点出口市场,2015年交易额12.31亿元。企业、经销商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设湄潭茶叶专卖店、旗舰店、批发部500多家。1.5涉茶旅游湄潭在做大做强茶叶一、二产业的同时,加快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打造了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博览园、“翠芽27°”2个国家4A级茶叶主题景区及1个贵州十大魅力景区——中国茶海,还有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象山茶博园等茶文化标志性景点。全县旅游业增速连续几年位居遵义市第一,其中涉茶旅游贡献最大。
2创建示范区的主要做法
为了创建好示范区,2013年初,湄潭县政府组织县茶产业中心、县农牧局等相关单位考察了山东安丘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情况,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湄潭茶产业发展的特点与实际,按照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要求,重点强化了“六大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2.1强化茶叶质量安全政策和组织体系建设自2007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决定》(湄党发[2007]5号)以后,先后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实现茶产业跨越转型的意见》(湄党发[2011]22号)、《关于2013~2015年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湄党发[2013]5号)等文件,从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制定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具体措施,每年制定具体工作安排意见,对茶产业发展工作进行部署,把茶叶质量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县、镇、茶叶专业村分别成立茶叶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级组建专业队伍具体抓,各级领导小组每年多次召开会议,对茶叶质量安全工作进行调度、检查和考核。2.2强化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从育苗、种植、茶园管理、加工、产品、品牌、市场等各生产经营环节,以国家相关标准、规定为基础,在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规范。湄潭每年实施标准化育苗2亿株以上,建设标准化茶园4万hm2,茶园管理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大面积推广茶叶专用肥、有机肥和绿色防控措施,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大力扶持小微加工企业、加工大户技改升级达到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要求,并提炼出《湄潭茶叶加工十要十不准》茶叶加工规范。在产品质量上制定了“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地方标准,保证产品质量统一。在公共品牌上按“五统一”规范进行管理。在市场上专卖店、旗舰店统一形象设计,统一宣传湄潭生态茶、优质茶、安全茶。各环节标准及规范体系的形成,为系统性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奠定基础。2.3强化农业化学投入品管控体系建设一是对市场上农药、肥料经销商及销售产品由县农牧局和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进行备案管理,每年由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牵头,在生产季节对全县农资市场不定期进行集中检查整治。二是建设县茶叶农资配送中心,实行茶用农资统一配送,各镇建配送点,茶区建茶用农资专卖店。三是全面推广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技术,在茶园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性诱捕器等物理防治措施以及采用高效安全绿色友好的生物农药防治技术,覆盖茶园100%;在茶园上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化学农药残留和减轻化学农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四是加强茶叶质量安全培训,每年各级对茶农、茶叶企业实施集中培训、分户指导,覆盖率达100%;通过培训,增强安全意识,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全面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茶。通过从源头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管控,推进茶产业实现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2.4强化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建设执行“五项检测”制度:一是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对茶叶基地面上茶青不定期进行农残检测;二是茶青交易市场对入市交易的茶青每天进行农残抽检,全县每年抽检茶青样品1.5万多个;三是茶叶加工企业配置农残速测仪,对茶青进行农残检测后收购;四是所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配置成品茶检测设备,对成品茶进行出厂检验检测;五是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茶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企业和市场成品茶进行随机抽检,每年检测样品500多个。同时省市业务部门和省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每年多次对湄潭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茶叶进行抽样检测监控,对基地质量安全管理进行检查指导,从而实现从茶青到茶杯的全程检测监控。2.5推进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一是各镇全力推行茶园户籍化管理,农户建立农事记录和基地生产管理档案;二是茶叶企业在茶青市场收购茶青要登记来源农户;三是企业加工环节建立产品加工流程记录;四是指导有条件的茶叶加工企业建设电子监控设施和质量安全网络平台,对基地管理、产品加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目前,已有高原春雪、兰馨、沁园春、四品君等多家规模茶叶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6强化品牌宣传和国内外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利用贵州茶“一节一会”、“丝绸之路•黔茶飘香”等系列重大茶事活动以及中央、省、市电视台、高速公路广告等各种媒介,全面宣传湄潭的生态茶、优质茶、干净茶、安全茶,每年投入宣传资金3000万元以上,使得湄潭茶产业在行业内有了一定知名度;二是大力支持茶叶企业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形成网络与实体互动,积极开辟国内外市场。湄潭茶目前已遍及全国绿茶、红茶主销区,以及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外市场。
3创建示范区后的成效
3.1推动了全县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示范区六大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不但规划的2666.7hm2茶叶基地质量安全得到完全保证,而且通过示范带动,全县4万hm2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得到强化,这些年全县没有出现任何质量安全问题。高原春雪公司建立“企业+农户+基地”的管理模式,联系农户茶叶基地330多hm2,连续几年统一投入品,茶叶400多项检测指标达到欧盟标准并出口欧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带动15家规模茶叶企业借鉴这种管理模式,创建欧盟标准茶叶基地2000hm2。3.2推动了茶叶国内市场销售和出口贸易湄潭自2013年创建成功后,知名度不断提升,茶叶的优质安全得到市场广泛认同,促进了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增长。同时推动了茶叶出口,新增高原春雪、茗盛、福泰、鑫辉、琦福苑等出口备案企业,全县茶叶出口备案企业达到7家,茶叶出口量大幅增加。2014年出口茶叶365t、创汇410.2万美元;2015年出口茶叶1100t、创汇1266万美元;2016年1~8月,出口茶叶900余t、创汇1100余万美元。3.3推动了茶叶综合利用和效益提升湄潭因受省内、国内市场消费和本地加工习惯的影响,茶叶企业大多偏向于重视春茶生产,并多数只采摘独芽或一芽一叶,夏秋季茶青下树率很低。而国外市场消费观念和习惯不同,出口茶多利用一芽一、二、三叶茶青,春夏秋都可以生产,恰好与国内产品形成互补,提高茶青下树率,从而提升了茶叶综合利用和增加茶农经济收入。
4示范区未来发展的思考
4.1坚信茶叶优势,增强产业发展信心信心来源于湄潭有得天独厚的两大自然优势:一是湄潭茶天生丽质。湄潭生态环境优美,平均海拨920m,年平均气温14.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同时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地区。春、夏、秋气温偏低、昼夜温差明显,茶叶生长相对缓慢,使得营养物质积累丰富,茶叶氨基酸含量高达4%以上,茶多酚含量28%以上,水浸出物40%以上,这些营养成分高于全国茶叶平均水平很多,居全国前列。因此出产的茶叶口感好、内含营养物质丰富,而且富含锌、硒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不可复制的优越自然条件成就了湄潭茶的优良品质。二是湄潭茶是天然的生态茶、干净茶。湄潭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达62.8%,在1864km2的县域土地上,流趟着36条长度20km以上的河流,水质清澈,境内鱼、虾、鸟、虫等生物种类繁多,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誉,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湄潭是农业强县,农业生产水平居全省之首,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没有任何污染排放,常年空气质量优,达到国标一级。到处都是林茶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堪称清山绿水、碧水蓝天。4.2创新管理模式,根本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风险湄潭茶园大部分由散户经营管理,茶农客观上存在追求茶园利益最大化,如果政府监管稍有放松,容易出现忽视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过量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的现象,而茶叶企业主要承担加工和市场开拓,很希望得到优质安全的茶青原料,但对千家万户的散户又无法实现优质优价。可以看出,茶农和企业二者利益分离,没有形成利益联盟,完全靠政府监管仍有许多漏洞与风险。从实践经验来看,引导企业建立“企业+农户+基地”的组织化管理模式,是从根本上解决质量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这种模式,企业与农户深度合作,农户按照企业要求对茶园进行标准化管理,企业牵头实行统防统治,统一采购肥料以成本价发给农户,降低农户投入成本,同时企业高于市场价收购茶青,这样企业在投入不大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优质安全的茶青,农户和企业二者利益都能得到保证。4.3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开拓国外市场近几年随着全国茶产业快速发展,国内茶叶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必须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湄潭茶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国内市场竞争在加剧,国外市场出现利好趋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茶叶将在国外市场迎来很多发展机遇。对于国外消费市场,湄潭有很大的资源优势,如果充分利用目前利用率还较低的夏秋茶青生产出口茶,不但生产成本低,而且品质优,只要产品对路就会有市场。湄潭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带来的大好机遇,超前谋划,大力开拓国外市场。一是要多方获取中国茶叶出口动态,了解分析国外茶叶市场需求;二是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国外目标市场,积极参加国际茶叶贸易展销会,加强与国外市场的交流合作;三是充分了解国外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加强新产品开发,适应国外市场需求。
作者:廖家鸿 陈正芳 胡艾 单位: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matlab曲线拟合和预测|基于Bernstein基函数拟合预测的
经济管理论文2017-01-14 07: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