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的应用

时间:2017-04-21 23:27:40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现在,高职教育方法的改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护理心理学作为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主要内容自然是关注的焦点。护理心理学是将护理学和心理学有机的融合,这就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护理学的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的要点,能够解决临床当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从现实看来,护理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职教育;护理心理学;应用

一、引言

现如今,时代在进步,仅仅依靠传统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需要一种新式的教学技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既能提高课堂的积极气氛,又能提高学生对未知探索的欲望,这种方法就是情景教学法。

二、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所学护理心理学内容创建一个相对应的现实情境,然后让学生通过情境演现,自主地进行学习,最后达到高效教学的方法。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内心情感,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灵活理解,提高了对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培养全面型人才。[1]情境教学法主要的操作过程:1.创建情境,设计场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所学内容。2.情境带入,让学生提供与内容有关的问题需要,例如,该场景所需的背景音乐、场景配置等等。3.情境运用,进行审美的教育。4.情境凭借,促进整体的发展。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主要通过三个阶段主导:感知、理解和深化。感知是通过创建的画面进入场景,形成表象。理解是深入情境,理解图文,回味感情。深化是指情景再现,丰富思想,领会感情。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就是将言行与情感合二为一,其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同化。

三、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第一,情境的导入。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实践。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最受忽视的就是实践动手能力。然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锻炼他们实践的能力,调动他们对护理心理学的热情。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求通过场景再现、图片导入、角色扮演等方法导入教学情景。[2]第二,情境的创建。情境的创建并非随意,而是多种因素结合的产物。教师要根据护理心理学所学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各种需求,再加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等而创建的一个恰当的情境。护理心理学源于生活,与生活十分接近,因此,在创建情境时可将其生活化,从生活中找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过程。第三,积极性的调动。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是被动地被灌输知识,学习的效率不会很高。而情境教学法就弥补了这一缺点,教师在教学之前提前备课,准备充足的材料,想好情境的特点,写好人物和台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而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以便在课上更好地演绎。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内学生积极交流,增强团结,合作互助,组间学生积极竞争,相互探讨,共同进步。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通过情境教学法,教师举例子,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增强实践能力。[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心理学逐渐演变成一门非常受重视的课程,此类的高职院校也是人才辈出,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应得到相应的改革,摒弃传统的失效的方法。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是主导,教师是辅助,这种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性,又能实现高效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薛锦莲.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32):162-163.

[2]赵君英.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02):88-89.

[3]李国柱,刘新民,杭荣华,王雪琴.情景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64-66.

山东职称 商业经济期刊

[4]曹建琴,杨金伟.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2):1450-1451.

作者:程晨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的应用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6360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期刊论文发表 小说月报官网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比较法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 《山东交通科技》 《气象》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新重庆》 《河北林果研究》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文史知识》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