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中医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也应遵循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的教育模式。文章对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目的进行了分析,详细说明了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现状,并对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将来的走向给予了建议。
【关键词】继续教育;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教育应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应当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等。[1]欧美国家主流医学教育体系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提出了医学教育是由院校基本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组成的教育连续统一体。中医人才的终身教育,也应遵循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中医教育和继续中医教育三个阶段的模式。在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开展60年,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调整、改革与发展、创新,院校教育已形成规模并趋于规范,但是终身教育思想还没有广泛树立。因此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确立中医人才终身教育模式,进一步做好中医人才的毕业后继续教育工作,对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中医师队伍,把我国的中医药做大、做强,以更好地满足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需要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
1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的目的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且实践性强,临床技能重经验体悟,而大学毕业生在校接触的为基础性的专业教育,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实际接触中医临证的机会少。如果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还应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初期临床工作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形象塑造、思维方式培养都有很大的影响。而毕业后中医教育则是把中医学专业毕业生转变为临床中医师,使其能真正的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对于培养高层次临床中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它可以帮助中医学毕业生把医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才。
2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的现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我国医学人才比较标准的毕业后教育方式。自1993年我国开始试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0年起,为了探索规范、科学、有效的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陆续在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市试点探索由行业主管部门统一指导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随着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2013年底,国家卫计委下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2]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出台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及《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中医药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其目标是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和必要的西医知识与技术,能独立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疑难危重病证诊疗工作的合格中医住院医师”。[3]在《标准》中对培训目标、原则、对象、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临床各科培训的目标、方法、内容、要求和培训时间也给予了明确说明。培训周期一般为3年,前24个月为第一阶段,培训目的是中医临床工作能力和西医基本技能的培养,培训方式是在中医临床各科轮转培训,轮转的主要科室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同时还要在辅助科室和中药房接受培训;第二阶段为9个月,根据学员将来拟从事的专业选择二级科室进行强化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医专科疾病的诊疗能力,掌握相关学科西医的基本技能,熟悉相关辅助科室的检查检验内容和诊断方法。[4]在《标准》中也对师承培养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融合以及对教学、科研能力的培训提出了相关要求。以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毕业后教育模式在我国已经实行了两年多,虽未完成一个周期的培训,具体成效难以显现,但从此前试点开展培训的省市的情况看,这种模式对新入职的住院中医师临床能力、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增强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对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的建议
毕业后中医教育要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构建与训练,加强中医经典的深入学习,不宜过早开展专科培训,要开阔学员的视野,不能束缚学员的思维。要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使其更加信服中医、热爱中医,树立起使中医事业进一步发扬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在培训中要求学员进一步熟悉相关经典著作,能够熟记、背诵重点条文、中药、方剂等,进一步加强中医基本诊疗操作的训练,增加实践机会,使学员的望、闻、问、切、针灸、推拿等临床技能操作更加严格规范。要注重中医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框架下的遣方用药能力、辨证施治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特别是处理急、危、重证以及疑难病的能力。同时,也要学习现代医学,了解一些疾病的临床治疗新进展。为确保毕业后中医教育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应对开展毕业后中医教育的培训基地资质和培训质量进行严格审核,建立明确的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和完善、可操作的退出机制。毕业后中医教育与学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合理衔接是对培训最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否通过毕业后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应作为中医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
二、中医人才继续教育
1中医人才继续教育的目的
中医人才的继续教育继毕业后中医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5]其目的是使中医人才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继续中医教育是提高中医人员理论水平和技能的有效手段,带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强制性。这一阶段以突出各自个性特点的自学为主要方式,培养实用性人才,同时也加强中医人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中医师终生学习的思想体系,以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2中医人才继续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继续教育的概念被引入我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也对中医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研究,并探索建立相应的制度。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继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和《中医药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省市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并逐步开展了国家和地方继续中医教育规划的制定及项目的审批和管理等工作。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继续中医药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是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初步建立;二是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的氛围和环境基本形成;三是中医药继续教育规模逐步扩大,覆盖率和受教育率不断提高;四是中医药继续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五是师带徒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已见成效。现如今,在开展继续中医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管理不够规范是影响继续中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继续中医教育缺乏国家有效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善、操作性强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对于继续中医教育项目的管理不够规范,只进行项目的评审,且评审不够严格,对项目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估;对于实施继续中医教育的组织机构的资质没有明确规定,也未开展相应的资格认定,导致区域之间继续中医教育发展不平衡,培训项目之间的质量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存在着一些质量不高的继续教育项目。由于对中医学学科的特殊性没能较好地把握,导致继续中医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不十分明确,例如在中医临床学科的继续教育中,参照或者照搬西医临床医学的继续教育模式的现象较为普遍,淡化了中医特色,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继续中医教育与中医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用、执业注册等尚未有效衔接,行业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尚未协调一致,仍存在工作脱节问题。继续中医教育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和形式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标准。
3对中医人才继续教育的建议
由于接受继续中医教育的群体中,各个对象的知识、技能和所在单位的级别、条件存在差别,因而继续中医教育需要分医院级别,分医师层次来实施。应针对不同对象与需求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继续中医教育体系。在培训过程中要针对学习对象的基础、培训单位的条件、培训项目的内容等具体情况,采取集中授课培训、临床进修与研修、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参与科研课题、业务考察和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6]基于这种理念,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条件的中医院可以利用多种数字技术、网络平台与网络资源,将不同流派的中医名家的理论教学过程、临证带教经历数字化,以便更加完整、客观保留其学术思想的精髓,使中医名家理论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通过“课程联盟”形式共享中医名家的教学资源,使不同区域的学习者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学习者可以借助中医临床诊疗视频等数字资源,采取自主学习方式,加深理解中医理论。[7]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生物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将有助于培训者中医思维模式的巩固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有效利用数字学习资源的关联性,采取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将有助于构建培训者的知识理论体系,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终身学习能力。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采取理论、临床技能考核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方式。年度审核,逐人登记入册、数字化存档,将继续教育对象成绩作为年终考核评定、晋升职称和推荐申请学位的标准之一。
三、结束语
随着传统医药学的继承与创新,新兴医疗方式方法不断涌现,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不断渗透到中医药学中,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专科专病治疗体系和中西医相结合的新的治疗手段。中医学对于实践积累要求的程度较高,成才周期较长是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建立院校中医教育、毕业后中医教育、继续中医教育连续统一的健全、完善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尤为重要。针对目前中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对毕业后中医教育和继续中医教育的研究,以体现和突出中医特色为目标,完善我国毕业后和继续中医教育制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健全教育的网络,客观合理地评价教育水平,推进毕业后和继续中医教育工作积极健康地发展。[8]建立完善的毕业后和继续中医计算机管理论文教育体系,加强毕业后和继续中医教育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制约,从社会角度看,将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医师队伍的医疗服务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
作者:郭宏伟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