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医院历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建于1844年,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所西医医院,迄今已有170年的历史。
仁济医院是上海开设最早的一家西医医院,它是1844年初开埠后不久,由一个名叫威廉。洛克哈脱的传教士兼医师受英国基督教伦敦教会的派遣来沪在大东门外开设的,原名中国医院,后迁到小南门外一幢老式住宅。1845年月医院在教会支持下,向上海外侨募得2800多银两,在山东路麦家圈建成一所新医院,于1846年7月移至新址,命名为山东路医院,亦称仁济医馆,有病床60张,实行施疹舍医,1856年招收中国人佐理医务,为上海培养了第一位中国西医师。
1873年山东路医院在今仁济医院的院址建成近3000平方米的二层新楼房,底层为门诊部,楼上辟有床位60张。不久,大买办徐润的夫人捐巨资在隔壁设了女医院,专门免费诊治妇女疾病和开展新法接生,后于1927年与山东路医院合并。
1880年,伦敦会同工部局缔约,将医院交给工部局管理,期限25年。1896年,医院又开办高级看护学校。1904年工部局管理期满,英国人淡文卜担任院长,山东路医院改变过去免费治病的惯例,实行不同时间、不同等级、不同收费标准的办法,由此不仅还清了对教会的欠款,还扩充了规模,1922年又从欧洲购进了上海第一架X光机。
1927年医院接受英国侨民德和洋行行主雷士德的馈赠,改名为德和医院,雷士德遗嘱指定用100万两银子建造这所医院,规定不设置单人住院病房(必须隔离者除外〉,穷苦和急需住院的病人应免费接纳并免交一切费用,门诊病人也免收一切费用,并改变过去全部由传教士担任董事的状况。1931年,一座拥有250张床位和综合门诊的五层现代化医院建成,正式定名为仁济医院,院长由英国人担任,全年门、急诊达20万人次。由于施行大手术视病人情况收费,赤贫者可以免收,受到了上海市民的欢迎。抗战爆发后,因收治大批伤员,医院开设骨科病房,这是上海第一个骨科专业病房。1941年太平洋战事发生后,日本同仁会华中支部接管该院,战后,国民政府卫生局指派陈邦典接管医院,由陈任院长医|学教育网整理。该院改为教学医院,成为同德医学院等见习生、实习生的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