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林颖;张雅丽;成功正常投稿发表论文到《林业经济》2013年07期,引用请注明来源400期刊网!
【摘要】:在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之上,提出退耕还林背景下各推动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的理论假设。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以2010年陕西省吴起县190户农户调研数据为样本,对假设理论框架进行了经验验证。研究发现:农业生产不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负向直接作用,同时在家庭特征、退耕还林对劳动力转移的间接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从影响的总效果而言,农业生产、家庭特征、退耕还林对劳动力转移的总影响分别是-0.57、0.69和0.34。此外,结合研究区现行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政策,提出了促进吴起县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论文正文预览】:1引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由农业生产向农村的非农产业部门以及向城市的产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以自主经营和外出务工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式是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贫困减轻的主要推动力(Richardsonetal.,2012;BowlusandSicular,2003)。微观视角的农村劳动力转
【文章分类号】:F323.6
【稿件关键词】:劳动力转移退耕还林农业生产结构方程
【参考文献】:
- 朱农;;贫困、不平等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J];经济学(季刊);2005年04期
- 弓秀云;秦富;;家庭非农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2007年06期
- 何景熙;“开流断源”:寻求充分就业的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理论与模型[J];人口与经济;2001年02期
- 胡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宁夏南部山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05期
-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Rural Poverty[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0期
- 李翠锦;;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贫困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 葛旭萍;栾江;;农户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7期
- 王秋菊;王立群;;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经济影响——河北省平泉县案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 杨小军;徐晋涛;;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 李文政;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 肖文韬,孙细明;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型的一个修正及其新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 宋丰景;国内失业问题研究最新进展[J];城市问题;2005年01期
- 赖小琼,余玉平;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 康文杰,石德金,余建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及其修正[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 蔡江;胡浩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 崔海兴;王立群;毛慧;;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分析——以河北省沽源县为例[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 赖小琼;余玉平;;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 郭亚军;姚顺波;;退耕还林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吴起、定边和华池三县为例[A];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陈伙林;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支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 周波;江西稻农技术采用决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 黄建强;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 陈晓红;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 刘晓峰;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 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 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 丁秀峰;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农户就业选择机制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 李海宁;知识经济视野下新型农民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 郜青云;豫中农民时间分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 马海芸;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效益综合评价[D];兰州大学;2011年
- 康志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 涂宏刚;基于县域经济视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 段海红;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下的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 任德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村收入差距[D];山东大学;2011年
- 朱明珍;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劳动力供给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 何景熙;不充分就业: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核心与实质——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与计量新探[J];调研世界;2000年09期
-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年02期
- 胡鞍钢;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6期
- 李功奎;钟甫宁;;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与农民收入——基于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04期
- ;劳动力流动、择业与自组织过程中的经济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 何景熙;不充分就业及其社会影响——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农村劳动力利用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 张瑾;王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措施及重要意义[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年10期
- 杨明洪;张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户自我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对成都4县市的调查[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朱大明;;转移农业劳动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J];恩施州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 戴广翠;赵金成;蒋立;张志涛;梁丹;;退耕还林工程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经济分析——退耕农户生计外推分析[J];林业经济;2009年09期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年16期
- 杨立;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中期评估调研小组到河池[J];广西林业;2003年03期
-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全力推进退耕还林工作[J];黑龙江政报;2003年21期
- 魏至公;走持续发展之路——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概述[J];甘肃林业;2005年03期
- 尤浩;蚌埠林权发证 推动退耕还林[J];安徽林业;2005年03期
- ;认清当前林业发展形势 切实抓好退耕还林工作——白顺江副局长对下一步退耕还林工作提出要求[J];河北林业;2005年05期
- 李和保;刘素云;;河北省涉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概况[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 仝小林;;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管理工作介绍[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 卢妖虎;;新疆奇台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评价[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 黄河;陈波;;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对滇西北社区的影响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 贺一梅;韩华丽;朱玉碧;杨子生;杨咙霏;;我国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滇西南中低山盆谷区近八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以潞西市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 谷树忠;;退耕还林工程到了关键期[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 蔡德光;;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典型经验[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 董捷;韩桐魁;;浅析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的关系[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 李云;窦建德;;用“十六大”精神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深入实施[A];宁夏回族自治区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洪岩;;皖东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分析与探讨[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 本报记者 贾红路;“耕地”转身汇林海生态经济双增效[N];黑龙江日报;2009年
- 彭金龙;邻水县退耕还林工程助推新农村建设[N];广安日报;2006年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雷·额尔德尼;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 通讯员 温开建;新和实施退耕还林农民受益[N];阿克苏日报;2008年
- 记者 丁黎 苟阳春;山顶葱绿苍翠 山腰果实满枝[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 本报记者 李海超;瀚海古道披绿装[N];兵团日报(汉);2009年
- 夏先清;四川退耕还林见成效 山水秀美农家富[N];经济日报;2007年
- 记者 杨凌云 实习记者 李宁;一份满意的答卷[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 云南林业厅退耕办;昔日荒凉巧家 今日满目苍翠[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 林轩;我市3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427万亩[N];通辽日报;2005年
- 唐萍萍;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 聂森;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 高岩辉;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 罗芳;农业剩余劳动力乡城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 方海兴;1949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 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 李瓅;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 王爱民;河北省退耕还林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 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 赖亚飞;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及其绿色GDP核算[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 黄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 葛县林;黑龙江省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 李洪光;劳动力转移对吉林省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 张晓艳;黑龙江省退耕还林工程效果分析及后续问题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 温庭海;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 周蓉;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 陈建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教育作用分析——以河南省腰庄村为个案[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 禹华芳;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 苏娟;贵州省退耕还林地区农户生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 刘红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D];河北大学;2005年
【稿件标题】:【汽车发展史论文摘要】退耕还林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表期刊期数】:《
林业经济》2013年07期
【期刊简介】:《林业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林业经济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0/S,国际刊号:ISSN1673-338X。林业经济杂志社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主办,本刊为月刊,开本:大16开语种:中文英文名......更多
林业经济杂志社(
http://www.400qikan.com/qk/8572/)投稿信息
【版权所有人】:林颖;张雅丽;
更多
旅游农业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汽车发展史论文摘要】退耕还林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7554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汽车发展史论文1000字 毕业论文汽车发展史 世界汽车发展史简述 中国汽车的发展史 汽车发展史ppt 汽车的发展史 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近代汽车的发展 汽车后市场 汽车发展史论文4000字 论文投稿网 大氮肥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