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日益完善,学生获得的资助金额、种类逐年增多,也出现了诸如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等突出问题,阻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实现。感恩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目的是通过论述感恩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分析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贫困生感恩教育措施,为学校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提供第一手材料。
关键词:贫困生;感恩教育;长效机制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
针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笔者随机选取了校内12个院系的300名受资助学生和60名教师,并采用匿名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受资助学生对目前学校感恩教育的看法和如何进行感恩教育这两个方面。最终收回学生问卷285份,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为97%,收回教师问卷58份,有效问卷58份。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大多数受资助学生对感恩认知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仍有少数贫困生不具备感恩意识。(2)只有26%的受助学生表示有持续的参与感恩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大部分同学只是体验式的参与,没有将感恩行动列为日常实践日程。(3)学校打破固有的感恩教育方式和观念,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感恩教育举措,使得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进一步提高。(4)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诸多,其中如何将感恩教育系统化、长效化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
二、高校受资助贫困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基础支撑不够,感恩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感恩教育理论体系,没有将感恩教育纳入教材编写,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也没有针对感恩教育做系统化的规划;学校对从事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教师没有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工作的时候大多运用的是个人的知识经验。同时,高校对于贫困生的实践教育尚无系统的要求,也未提供充足的条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下,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意识还不浓厚,感恩教育环节不完整,缺乏理论体系支撑,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氛围。2.机制保障不健全,感恩教育方法缺乏长效性。虽然目前高校已初步将感恩教育与资助工作相结合,但由于未形成长效机制和规范化的监督反馈机制,感恩教育往往是在资助的同时短期进行,即资助工作的结束也就意味着感恩教育的结束。在部分高校,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只是学生资助工作的一个环节而已,在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其监督和反馈的机制,工作只流于表面,使感恩教育呈现出形式化和短期化的特点,大大减弱了感恩教育的实效性。调查问卷中,部分学生还表示感恩教育重认知而轻实践,这是因为大多数高校的感恩教育都是以言传说教为主要方式,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情绪,极大影响感恩教育的效果,同时还严重打击了有想法、想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教育的贫困学生的积极性,最终阻碍了贫困生感恩能力的提高。3.缺乏个性化指导,感恩教育的对象不够具体。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其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和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和学生的数量比大多为1∶200,这一比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开展专项的教育工作。辅导员日常的工作繁冗而复杂,除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还要兼顾办公室其他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抽出时间有针对性的开展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工作,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往往都是在资助工作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开展,这一做法大大降低了感恩教育的针对性。除了辅导员之外的其他教师在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时,多数也只停留于表面,并未直接针对贫困生开展教育工作。高等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直接导致贫困生对感恩教育工作的认同感降低,阻碍了其感恩意识的形成。
三、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高校贫困生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程度和感恩社会的实践活动缺失,都会极大地影响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更会很大程度上打击关注高校贫困生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积极性。因此,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工作势在必行。要从感恩意识和感恩实践环节两方面着手,以感恩国家、感恩社会为中心思想,对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促进,意识培养和教育实践齐抓共管,构建出感恩教育长效机制,合理发展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1.以学生社团搭建感恩教育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感恩教育的深入,要以长期的实践活动为依托。以往的高校感恩教育,习惯于采用报告会、演讲、捐助仪式等“灌输式”教育的方式进行。近年来随着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愈加浓厚,学生活动逐渐成为高校感恩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平台。学生社团的设立,便于学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同时能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动态。同时,以学生社团为平台,有利于开展一系列的贫困生感恩实践活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开展感恩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为了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开展的感恩教育以贫困生自愿加入的社团组织为抓手,积极发挥受助学生社团优势,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承,实现了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在学校和学院层面上先后成立了“唐仲英爱心社”、“阳光团工委”、“胡氏爱心社”等社团,成员由各院系的受资助贫困生组成,这些社团坚持“学生自发组织,自行招聘,自我管理,老师监督”的原则,策划、组织、实施了大量的爱心公益活动,活动类型多样,包括“三下乡”志愿支教服务、关爱孤寡老人、环保守卫者等各项志愿服务工作。这些社团活动不仅仅培养了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回馈社会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他们团结协作、人际交往的能力,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起到了依托社团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传递学生的感恩行为的作用。在活动中,来自不同院系的社团成员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他们带动本院系学生,进而渗透到全校,社团中涌现出的优秀学子的榜样力量也将和社团文化一起传承下去。2.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运行机制建设,将感恩教育长效化。(1)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感恩教育活动纳入学校的长远规划。(2)要注重感恩的实践教育,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3.完善资助体系和感恩教育相结合的长效反馈机制建设。长效机制是能够长期的、规范的、稳定的保证制度顺利运行和发挥应有作用的配套制度体系。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能从根本上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从而有效的推动政策制度的实施。在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锐意创新的不断完善工作流程是取得工作新成效的前提和保障。将长效机制引入到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中来,是保证感恩教育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现实需要。在学生中,善于发掘出在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方面突出的受助学生,并对其进行宣传和奖励,以此让这些优秀学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感恩实践中机电一体化论文来,增强感机电期刊恩教育力量,扩大感恩教育影响力。
作者:吕璐 仲会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matlab曲线拟合和预测|基于Bernstein基函数拟合预测的
经济管理论文2017-01-14 07: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