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音乐艺术特征研究

时间:2017-06-22 14:33:00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的音乐情绪、音乐表现力、音乐风格等方面都是舞蹈不可或缺的元素,并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成为蒙古族音乐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几种典型的传统民间舞蹈为例,将音乐本体与地域、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相结合,研究其舞蹈音乐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舞蹈;艺术特征

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之大成,是草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具风韵的民族艺术特征,而与之密不可分的舞蹈音乐也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艺术特征。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历史概况

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自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大国,由我国北方诸多同操阿尔泰语系的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与部落群体融合而成。远古的蒙古人生活在今呼伦贝尔盟北部的额尔古纳河一带过着狩猎生活,狩猎歌舞的音乐曲调简短,节奏鲜明;自蒙古人的先民走出额尔古纳河向蒙古高原迁移后,由主要从事狩猎业改为畜牧业,生活在广阔大草原上人们伴随着他们古朴的劳动生活创造性地发展了许多反映畜牧、习俗信仰的舞蹈,于此同时也产生和发展了许多高亢辽阔、节奏自由的草原牧歌等等。近百年来在内蒙古东部及和南部地区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又出现了短调形式,曲调简洁而旋律流畅、节奏鲜明、结构规整,多采用单一节拍,歌词一般四句为一个乐段形成分节歌形式,易学易唱,其表现题材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酒歌、情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等等,常与舞蹈相结合而载歌载舞。蒙古族舞蹈按照其属性分类,可以分为民间舞、宗教舞和宫廷舞。其中民间舞是伴随牧民老百姓生产生活而流传的,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例如每逢节日到来人们踏歌起舞跳起的“安代”、宴会场合于举盏酬酢中信手拈来宴席中的一些器皿而跳的“酒盅舞”、“顶碗舞”、“筷子舞”等。其中“安代”过去也属于宗教舞,后演变为世俗性的民间歌舞。本文所研究的范围限定在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不包括宗教舞和宫廷舞音乐。

二、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音乐的艺术特征

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也因各个地区所流传的舞蹈表演形式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堪称绚丽多彩、异彩纷呈。下面以几种典型的传统民间舞蹈为例分析其舞蹈音乐的艺术特征。

(一)安代舞音乐

安代舞是科尔沁草原上人们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载体,起源于一种萨满教的巫术活动,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古人将传统的安代称之为“唱安代”。传统安代普遍的程序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等,整个过程都由“博”来主持。随着时间的沿革,现代的安代舞蹈中萨满教的内容逐渐消失,原始宗教的特性减少,已经演变成蒙古族人民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逢年过节喜庆佳宴等场合,人们都会跳起安代,挥舞绸巾、踏歌起舞。安代的音乐曲调悠扬婉转,有强烈的感染力,传统安代曲调源于科尔沁民歌,一般采用“慢—中—快”的节奏律动,从速度缓慢开始发起,平稳而悠扬;接下来中速的曲调中有说教性特点和有期待、寄托、渴望式感情色彩;高潮部分歌曲快速激越,以跺脚等强有力的舞蹈动作强调节拍重音,使整个音乐变得强劲有力,情绪激烈,起到了尽情宣泄的作用;收场歌曲恢复平和,安静而缓慢。整个曲调质朴古拙,曲式短小,节奏鲜明,一般为2/4拍子(谱例1)。歌手擅长根据不同情景即兴演唱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唱词丰富而形象,贴近生活。随着安代舞的舞台化,其影响也逐渐扩大,不过原生态的安代文化却面临着很大的危机。随着额尔敦巴拉等著名老辈民间艺人的去世,一些原有的安代唱词和经典舞姿已经渐渐失传。本谱例舞曲为宫调式,旋律非常质朴而朗朗上口,两小节一个乐句,每句以空拍或者长音结束,配合安代舞的跺脚踏地动作,节奏清晰明快。

(二)盅碗舞音乐

盅碗舞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演员头顶瓷碗,左右手各执一个盅子,边舞边随节奏敲击盅子,使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音乐节奏多为2/4和4/4拍,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等。曲调大多选用如《金盅银盅》《敖门达来》等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传统民歌,羽调式居多,徵调式和宫调式其次,曲调起伏较大,音域较宽,多用跳进音程,并经常在流畅的级进旋律中突然出现反向的转位,从而使旋律跌宕起伏、迂回婉转,给人以辽阔奔放的感觉,风味很独特。(谱例2)本曲源自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金杯》,全曲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曲调反复歌唱。音乐结构较为匀称,运用切分节奏,旋律曲调朴素少装饰,四度、五度跳进音程出现比较频繁(见谱例中方框标记),甚至出现连续的跳进和五声音阶级进下行进行中突然的反向转位,音乐性情豪爽、奔放而热情。

(三)筷子舞音乐

筷子舞流行于鄂尔多斯,是蒙古族男子在喜庆节日里单人表演的民间舞蹈形式,舞者用筷子击节,和着众人的歌声和乐曲声,在坐、立、跪不同舞蹈姿态中随着腰部的和谐拧动或膝部韧性屈伸的变化,跟随音乐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身体各部位,有时旋转敲击地面,热情洋溢的节奏融于潇洒的舞姿里。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笛子、扬琴为主。乐曲一般即兴选唱,多为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传统民歌,节拍以2/4和4/4拍居多,节奏型丰富,多用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富于欢快的舞动情感特征。旋律基本是以不加入半音的五声调式为旋法基础,多用四度、六度、七度等上跳进和小跳进,与身体的韵律和韧性相互协调,释放出热情奔放的力量。

(四)布里亚特舞蹈音乐

布里亚特蒙古族舞蹈主要流行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畔一带,源自布里亚特蒙古族氏族部落时期的舞蹈。目前,在锡尼河草原上流传着“纳日给勒格”、“额日莫彻”、“毕何利格”、“呦郭勒”、“阿列勒”五种古老的布里亚特蒙古族舞蹈。办舞会时,通常先从“纳日”切入,然后以逐个相接的程序进行。每种舞蹈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民歌数首,例如在“纳日格”中演唱的民歌有《高山》、《母亲》等,多唱以思念家乡、歌颂父母养育之恩、部落迁徙等内容的民歌,曲调悠扬动人,旋律婉转细腻。布里亚特舞蹈音乐结构简短,多为短调民歌,易记易唱,律动均匀,一般是两乐句或三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在歌舞中不断重复演唱旋律。例如在“额日木切”中常唱到的《善歌的布谷鸟》,是一首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短调民歌,羽调式,节奏鲜明活泼,第二句是第一乐句在节奏上的变化重复,简短易唱。(谱例3)谱例3:

三、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的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内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拥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蒙古族音乐舞蹈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文艺工作者们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发展,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与之密不可分的舞蹈音乐也跟随舞蹈艺术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从最初口传心授的民间哼唱小调,到专业音乐创作者的民族化旋律曲调;从传统的民族乐器伴奏,到与西方管弦乐完美融合的交响化的音乐制作,其创作手法不断丰富演变,但是始终离不开一条主线——蒙古族民歌元素,从总体上讲是民歌艺术的延伸,作曲家针对舞蹈题材、舞蹈形象和舞蹈情愫等方面进行全新构思和创作,将音乐的结构与舞蹈的结构完美融合,以丰富的音响层次、浓郁的民族韵味和深厚的情感内涵传达着蒙古族舞蹈音乐的魅力。

四、结语

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的音乐情绪、音乐表现力、音乐风格等方面都是舞蹈不可或缺的元素,并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成为蒙古族音乐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热情奔放、悠扬婉转、悍健有力的音乐风格与其地域、宗教、生活生产方式及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文中所述的安代盅碗舞筷子舞布里亚特舞等这几种典型的传统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中可以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豪放、洒脱、淳朴热情和豁达浪漫的气质。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离不开蒙古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它的研究不能脱离蒙古民族最本真、最生活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王景志.中华舞蹈志--内蒙古卷[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3]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4]郭宇霞.求于和谐得以完美——蒙古族舞蹈与伴奏音乐的完美结合之探索[J].艺术研究,2008.

作者:李静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民间舞蹈音乐艺术特征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9105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存货管理 干旱区地理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东坡赤壁诗词》 《陕西林业》 《南方奶业》 《人大建设》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广东医学》 《测绘通报》 《新疆金融》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