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时间:2017-06-23 00:16:01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目的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如何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全校2107名学生应用SCL-90量表施测。结果新生SCL-90量表得分高于一般人群;不同排行的学生得分不同,在恐怖因子上,四种排行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源地因素上,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之间在多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总均分以及阳性项目均分等;贫困生在强迫、恐怖以及阳性项目均分得分上显著高于一般群体大学生(P<0.05)。结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通过有效措施加强。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SCL-90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性人才培养的主力军[1],并且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关乎到学校的成长发展,也是社会素质的体现。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各流派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费孝通[2]指出:“讲究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良好之道,即心理健康”。当前社会心理问题频发,逐渐趋于年轻化、群体化、严重化。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学校开展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对学生自身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但贫困现象依然存在,研究表明贫困生约占学生人数25%左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也值得关注。本文主要采取SCL-90量表对某高职院校(以下简称“我院”)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探究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数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全校大一新生共计2146人,共发放问卷2146份,回收问卷2107份,回收率为98.2%。剔除其中无效问卷5份,问卷有效率为99.7%。其中贫困生为151人,贫困生比例为7.2%(此处贫困生为经过访谈并结合我校生源地贷款以及辅导员反馈出来的名单)。

(二)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统一施测,并统一指导,集中发放问卷,使用标准化的SCL-90[3],问卷当场回收,不存在漏选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问卷的有效率。该问卷主要从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情况。每个项目分为五级评分制,从1分到5分,总分超过160分或单项均分超过2分就应作进一步检查(本文选取单项因子分分析)。

(三)统计学方法对于回收的数据采用Excel录入,并将结果导入SPSS,采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

二、结果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

全校学生在各个因子上,除了恐怖因子,其他各因子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4分。与全国常模[4]对比,我校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以及总均分上高于全国常模,其他因子上,我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基本一致,这也折射出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二)各因子在家中排行上的差异检验

如表2所示,在恐怖因子上,四种类型家庭排行存在显著差异,老大得分高于其他三种类型孩子得分。其他因子在家庭排行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得分上显示老大得分>中间孩子得分>最小孩子得分>独生子得分(个别因子上可能存在出入)。

(三)各因子在户口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

如表3所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总均分以及阳性项目均分上,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敌对因子上城市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其他因子上均为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四)各因子在是否贫困上的差异

检验如表4所示,在强迫和恐怖维度上,贫困生与其他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总体阳性项目均分上也显著高于一般学生(P<0.05)。其他维度上,贫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启示我们要重视贫困生与一般学生的差异。

三、分析讨论

大学新生刚入学会存在各种不适,主要因为高考后过度放松自我,但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学习压力依旧很大,而且周围人际关系复杂会加大新生的压力;加之有些学生由于高考失利而自我评价降低;再者大学新生想法单纯,未意识到大学的重要性;最后在人格上,大学新生处于转向成年初期的转折,心理上较为敏感,因而在心理健康得分上稍低。再加上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为家中集体保护的对象,家人对孩子要求极高,重压之下,导致被测对象心理状况堪忧,在强迫症状上尤为明显;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让当今大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在从事一项工作时更多地是追求结果,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今速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和所处的地位,对其的性格会产生重要影响[5],老大作为家中第一个孩子,深受家人的疼爱,但是当有更小的孩子出世后,他的家庭地位会受到威胁,进而导致他的恐怖得分偏高。农村地区学生与城市地区学生在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城市地区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主要通过资产、受教育水平、职业等关键指标来衡量[6]。外国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经济地位存在负相关;国内研究也表明,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更多[7-8]。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环境较为简单,在来到大学读书后,面对周围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人际交往会更加敏感。贫困生在强迫、恐怖以及阳性项目均分上显著高于一般家庭的学生,可能是由于贫困生从小生活的环境较为艰苦,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视及关爱不够,这与前人研究成果不谋而合[9]。与全国常模相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10]。不同的是,本文研究发现,贫困生在恐怖这一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恐怖的对象与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关系,贫困生由于从小的生活环境比较差,来到大都市生活,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也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提醒我们在接下来的教育中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需要各方面积极关注。高校应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平稳健康发展。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课堂的先导作用,让学生明确心理健康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给予学生关怀及关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应把握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给予相应的教育,以期学生平稳健康发展;家长应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排行进行相应的教育工作,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对于贫困生,解决其经济问题首当其中,加之南京消费水平较高,学校应积极探索贫困生的帮扶计划,并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让这些学生获得报酬,解决他们一部分经济压力,另外一方面通过这些工作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公益机构作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也应肩负起引导社会和谐的责任,使更多的人投身到贫困生的教育事业中去。最后作为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应及时疏导并加以引导,用专业性的视角帮助他们解决好自身面临的困惑,对具有相同问题的个人,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针对性地解决同一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大学生是个脆弱的群体,其心理健康是未来民族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需要重点关注这一群体的相关状况。同时,对贫困生来说,经济帮助对他们来讲是非常迫切的,但相比较而言,心理关怀也必不可少,而且是更重要的方面。所以对他们项目管理论文不仅要“物质扶贫”,更要帮助他们“心理脱贫”。这不仅有利于贫困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对社会的长治久安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静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9247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工程设计学报 小学课程体系构建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经济科学》 《云南画报》 《广西电力》 《中国地名》 《小读者》 《中国稀土信息》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扬子江评论》 《人像摄影》 《邮电设计技术》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