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类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时间:2017-06-23 01:51:58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指出了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促进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传统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下制造类企业生产活动过程,提出了企业从传统经济模式到循环经济模式的改进策略,从改进效果评价角度建立了制造类企业普适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制造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引言

早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就将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中也指出要“研究制定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园区、企业评价指标体系”。2007年、2016年多部委分别联合发文发布了适用大、中尺度区域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多年来,大量的专家学者对大、中尺度的社会、地区和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有部分学者针对行业整体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甘蔗制糖、金属产业、钢铁、林业、电子信息、制造业、铜工业等[1~7]。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主体和各种政策措施的终端实施对象,其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完善。目前国内也仅对钢铁、煤炭、化工、铝加工、铀矿、废旧电器回收、皮革、等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8~14]。现有的研究中指标体系很少从企业生产流程结合不同生产模式间的改进策略效率评价的角度构建。由于企业类型繁多,不同行业的企业特征差异较大。制造类企业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又是循环经济实施的重点企业,对制造类企业构建普适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简化具体企业评价指标构建流程。

2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生产活动分析

企业通过生产资料投入,在外部制度约束下开展生产活动,在产品出售与成本差额中实现利润获取。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的生产活动可简化为图1。图中实线表示企业生产直接需要1的成分、虚线表示辅助性的或是附带性的成分。从图1可知,产品是企业生产的直接成果,企业在产品销售中实现利润获取。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的生产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成本投入和经济产出是企业关注的核心内容。将企业看成一个系统,根据图1的投入产出,可得出如下经济平衡方程:原辅料成本+水、能源成本+土地使用成本+厂房、设备使用成本+工资福利+管理成本+污染治理成本+利润=产品销售额由于,产品销售额=工业总产值,利润+工资福利+增值税=工业增加值,原料、资源成本=原料成本+水、能源成本+土地使用成本。因此经济平衡方程可简化为:原料、资源成本+厂房、设备使用成本+污染治理成本+管理成本(除增值税以外)+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简化方程中工业增加值表示了生产增加的财富,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越大,其余成本越小,越有利于企业发展。工业总产值与产品数量、产品质量、产品结构等有直接的关系。产品质量主要与生产技术有关,而生产技术研发和购买成本高、提高难度大,产品质量最难提高。产品结构调整也需要设备、技术更新,而在生产未超负荷时,产品数量的提高仅需工人延长工作时间即可。因此,在市场需求充足的情况下,企业提高利润的最便捷方式是大量生产。这种生产模式下,资源的生产效率变动不大,但却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消费和废物产生。污染物治理成本主要是受外部政策和制度的约束而投入,为实现成本最小化控制,大多数企业会以达到约束的最低要求为目标投入这部分成本,而不是以高效的污染治理为目标。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标准主要是以浓度达标进行控制,因此,在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情况下,又造成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3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生产活动分析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追求的是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效益。与传统经济模式相对比,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提高利润和产品,降低物耗、能耗、水耗水平,减少废物和废能量的产生、排放,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该模式下企业的生产活动可简化为图2。对比图1、图2,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获取利润仍是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的生产目的。同时企业尽可能对废弃物实现再利用提高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效率,而降低成本。通过外售废物作为下游市场生产原料,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进而减少向环境的排放水平,实现废物排放的减量化的同时又为企业创造了利润。因此,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看作传统经济的改进模式,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改进的途径,环境与经济协调是改进的最终目的。

4制造类企业普适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仍处于传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质上是选择能够评估企业为实现循环经济这一目标而采取的各项行动所达到的效果的评价效率指标。因此,需要认识处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为实现循环经济所做出的改进策略,判断改进策略所要达到的效果,选择能够评估这种效果的指标,同时加入环境与经济协调性评价的指标,综合构建指标体系。由于循环经济关注资源利用、废物控制、经济增长,因此,可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方面对资源利用和废物控制进行改进过程分析,得出企业在资源利用和废物控制方面的改进措施,见表1。根据表1,减量化一栏中各因素的改进措施都由多项构成,且这些措施都大体相同,每项改进措施达到的效果也较为多元化,针对该栏每项改进措施提出效果指标较困难,且难于定量化。因此,将减量化涉及的所有改进措施看成一个整体,用综合性定量指标来表示全部措施的改进效果,可针对每项主要涉及因素使用“单位产品原辅料消耗”、“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品土地占用”、“单位产品水耗”、“单位产品废气(废水、工业固废或污染物)排放量”、“单位产品废能量排放”评价。由于大多数制造企业生产原辅料多种多样,因此选择主要的原辅料消耗进行评价,将“单位产品原辅料消耗”改为“单位产品主要原辅料消耗”。此外,要测量全部的废能量较困难,且废能量的产生和能量消耗呈正相关,可用已有指标“单位产品能耗”代替“单位产品废能量产生量”。再利用一栏中的新鲜水使用、废水排放中的再利用措施可进行综合,使用常用指标“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来评价效果。废气中的可用成分回用效果评价中,因废气的成分多样,单独就每一成分提出指标较为困难,因此可使用“废气回用率”进行综合评价。“工业固废”一项中,固废回用作生产原料可与该项资源化改进措施———“用作下游企业生产原料”合并,使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评价效果。资源化中涉及因素主要是高温废气、废水、固废的余热余压利用。可合并使用“余热资源利用率”“余压资源利用率”两项常用指标评价。资源化一栏中针对“原料”项目的改进措施可用“原辅料重复利用率”表示,该指标包含了使用生产原料作为上游企业生产废料的情况。将企业视为系统中心,来自环境进入企业和来自企业进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即视为与环境有直接关系的因素。制造类企业,原料投入、新鲜水耗、能量利用、土地占用、废物排放都与环境发生直接关系。工业增加值可代表企业追求的利润。利用与环境发生直接关系的这些因素与工业增加值组合,即可构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指标。系统输入的资源类(新鲜水耗、能耗、土地)指标用“产出率”表示(产出率=工业增加值/资源消耗量),系统输出的废物指标可用“万元工业增加值废物(或污染物)排放量”表示。减量化指标中“单位产品土地占用”和经济与环境协调性指标中“土地资源产出率”都涉及企业土地占用和产出,工业增加值与产品量有较大的相关性。在“单位产品土地占用”指标中,即使同一企业也可能涉及较多产品种类,因此使用“土地资源产出率”较便捷。考虑到废物和污染物种类较多,工业增加值与产品量有较大的相关性,指标体系中若既包含“万元工业增加值废物(污染物)排放量”又有“单位产品废物(污染物)排放量”,会导致指标繁杂,因此需在二者中选其一。企业作为小循环系统,减量化是其发展循环经济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工业增加值受市场价格影响,有时不能客观、直接的反应减量化的成果。“单位产品废物(污染物)排放”虽不能反应产品质量升级和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其可从“资源产出率”等相关指标得到侧面反应,因此保留“单位产品废物(污染物)排放”指标。综合以上分析,制造企业普适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分析表2中各项指标,若将该指标体系应用于企业,需关注的是该企业所属行业主要产品、主要原辅材料的种类,废物类型,主要污染物,废能量类型,废物和废能量是否形成可利用的资源,该行业是否可利用上游企业废物进行生产,原辅材料中可重复利用的部分,以及该行业某些特殊性的指标。将这些特征代入表工程项目管理2,即可构建适用于该企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李晓铃 王文川 单位:四川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中心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制造类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9270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品牌策略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环境监控与预警》 《教学月刊》 《环境导报》 《化工新型材料》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国土资源遥感》 《中国医师杂志》 《数学物理学报》 《电气开关》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