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17-06-23 02:01:33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宜与当地文化资源结合,因为不同区域文化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并不相同。把区域文化引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既是课程内容的需要,又是就业依托的需要,区域文化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人才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区域文化引入教学需通过教学内容突出区域文化、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文化联动机制、班级文化中强化区域色彩等途径和方式来实现。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区域文化;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各大高校的设立数量也随之增加。对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近些年的已有办学经验与教训,摆在各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办学和快速变化的产业需求联系起来,即如何实现学生由理论型向应用型的转型。[1]109国内学者对此问题做了相关的探讨,但多为泛指,尤其是对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谈及较少。其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宜与当地文化资源结合,因为不同区域文化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并不相同,故拟从区域文化视野下探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期对地方高校的学生培养向应用型转型提供参考。[2]87

一、区域文化引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地方的文化资源联系得非常紧密,在文化产业内,“区域文化产业”的概念更是早就被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所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专业学科设置的时候要尤为关注区域文化这一层面。1.区域文化的教学引入是课程内容的需要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引入区域文化与课程内容相关。文化产业管理,顾名思义是用管理学的方法去规划与发展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文化”是其双核心之一。[3]118而在近代之前,因为交通不够便利,所以各大区域之间即使发生文化交流,其规模和力量不足以改变一个区域的风格与特色,因而在某区域聚居的成员往往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和风俗信仰。而特定的区域文化会使置身其中的人感触更深,这种强烈的地域氛围正好能成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被引入课堂。以文化产业为例,山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与路径与海滨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与路径相去甚远,而导致其差异的关键点则在于地域资源的相异以及市场需求的不同。以黄山市为例,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徽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平稳快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舍近求远,撇开当地的文化产业不谈,而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虽然内容不错,但盈而不实,纸上谈兵,使得教学内容缺乏着力点。因而深入发掘区域文化内涵,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转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需求。2.区域文化的教学引入是就业依托的需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与所在区域的联系非常紧密。以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为例,它们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山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与海滨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相去甚远,这就与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有关,故文化产业发展有区域选择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区域文化的强调一方面会让学生更加懂得文化产业应发展区域性特色;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黄山市有强大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故在教学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可以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学生能有切身的感受。比如带学生赴休宁万安罗盘企业见证罗盘的制作过程,采访罗盘传承人如何将传统工艺现代化;带学生去盛产红茶的祁门,调研当地最大的红茶生产工厂———祁门祥源茶厂,了解红茶的生产、制作、营销的工艺与流程。这些企业对于产业衍生品以及产业链的打造让学生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形成了对接。学生表示收获很大,激发了他们在本地就业的热情,为黄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

二、区域文化引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教学内容突出区域文化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遴选与构架上,要根据地方院校,尤其是向应用型转型的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特点,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思路,实现课堂的翻转。应用型、实用型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故要根据这一特点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4]47既然要改革教学,就涉及到培养方案内容的调整。根据网络资源以及对安徽省内各兄弟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梳理,可以看到现在文化产业培养方案内容的设定除教育部规定的必须开设的课程以外,其余课程的遴选往往是根据校内师资或者拥有的师资资源的情况开设,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偏重历史的,有偏重艺术设计的,有偏重管理的,因校而异,因师而异。国内高层次的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地理位置优越,占据专业研究的前沿,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及丰富的行业师资资源,故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或着眼于培养国内一线城市高层次的文化产业群体,或着眼国际放眼全球,培养的是大师型、学者型、高管型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有前沿数据,又有高端行业资源的充实。地方型院校如果仿照这些高校亦步亦趋,一则因为可拥有资源的有限性,可能教学效果并不好;二则与一流院校设定相同的培养目标,选择相近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竞争性不强。因为就地方院校而言,教学过程忽视微观,舍近求远,放眼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产业案例,区域针对性不强,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教学内容不“接地气”,很难通过实践、实习完成就业。故教学内容应着眼宏观,立足微观,切实以市场需求为培养导向。地方应用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培养方案的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调整。首先,依据招收学生的水平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拓宽专业口径。国内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和内容需要借鉴,同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补充和删减。鼓励教师编订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其次,除教育部规定开设的课程外,适当增加实践课程,以实践的成果和已有的课程探索结果及教学反馈效果而言,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安排比例最好为2∶1。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较好的配置比例为2∶1,即1节理论课搭配2节实践课(这个数据的获得另有专文叙述)。最后,以融入地方特色元素和形式来作为教学内容。比如黄山学院地处徽文化的中心地区黄山市,这里有相当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资源,黄山学院经常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校园,或让学生聆听行业专家或者项目企业家的讲座,或观摩他们的操作技艺,专家往往能联系自己相关的工作经历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尤其是讲座中的提问环节,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行业内情了解和熟悉的愿望,也能够在与专业的互动中共同探讨项目背后的相关文化背景与知识积淀,而此类讲座可以作为文化资源学的部分内容。2.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文化联动机制现在不少国内高校应用型专业采用的是1+3的人才培养模式。1+3有两种模式:一种1指的是一年级的时候不分专业方向,夯实学习基础,3指的是后3年根据专业完成各项课程;另一种1指的是一年级完成必修课,后3年依次是专业课、限选课和实践课学习。这两种模式各有所长。第一种模式着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有利于学生的跨专业学习;第二种模式更强调专业性。当将区域文化的元素引入课程,以市场作为培养导向以后,后一种模式可能更适合地方院校。尤其是实践课学习应加大学习时长,由原来的8周改为至少6个月,让学生直接到企业中去学习,到行业中去学习,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但如果在这种通行的1+3模式的基础上引进区域文化,实现文化产业专业实践教学的“区域文化联动”机制,会让学生在面向就业、走向社会过程中如虎添翼。“区域文化联动”是一种区域文化交流与共建的文化活动模式,在这个活动模式中,各种社会资源之间相互供给,政府资源向基层统一提供,群众积极参与这种文化资源的交互。这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解决文化资源紧张的现状,实现各种资源互补,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力的重要举措。[5]142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这种公共服务体系的观念引入,因为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通过搭建与区域之间的文化联动,一则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素质的提升,一则为学生实践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这一环节便于学生在学习和专业实践之间形成互利关系。以黄山学院为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中的实战项目的开展主要围绕徽文化和黄山市的社区、企业进行,创意工作室、创意企业孵化平台等许多具有创意的文化产业小项目诞生。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学生切实提升了专业技能,能实现对就业的顺利过渡。3.班级文化中强化区域色彩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绝缘化的过程,而是在一种文化氛围中进行,所谓耳濡目染,就是指学生学习过程、生活过程中的某种因素或氛围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举止有所改变。而特定区域文化由于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置身其中、身临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围”、近距离的“亲和力”以及教育上的方便,正日益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优势教育资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中引入区域文化,可以从改变专业的班级文化开始。班级文化往往依托班级活动展开,而在班级活动的开展中引入徽州文化,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一门影响学生的隐形课程,丰富了“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学院文化的内涵。以黄山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班级为例,把“参观考察、专题讲座和拓展旅游”等体验式教学手段利用起来。如组织学生去黟县南屏和秀里影视城参观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既能让学生了解影视类文化企业的运作,又能让学生感受扑面而来的徽州风情,了解这两处景点为什么可以博得国内如此多的摄影爱好者的青睐,在文化感受中反思如何在保护传统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的开发。教师经常在班级中开设专题讲座,徽州地区的竹雕传承人、万安罗盘传承人、砚雕传承人等都陆续进入班级与学生互动,学生对徽州手艺人的吃苦耐劳和现代徽商的转型有了直观感受。旅游也是可以采用的教学手段,比如参观绩溪的龙川,在跋涉徽杭古道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徽商“忠诚立质、信义存心、诚信为本、以众帮众”等经营品质,这些品质是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基业长青的不二法则,让学生学会在读书和游历间思考。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种班级文化与区域文化紧密相联,让学生更接地气。

三、结语

作为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地方高校,在区域文化联动的机制中,对于弘扬区域文化和培养实践型人才责无旁贷。而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种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仅仅采用课堂教学,没有任何区域特色,会对学生的培养起束缚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区域文化,如何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值得每一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研究与反思。

参考文献:

[1]丁智才,贺莹.应用技术大学视域下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探析———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5(6).

[2]金青梅,占绍文,杜晓芬.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核心问题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5(4).

[3]庄琦春.文化创意产业专业规划与区域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1(2).

[4]张国超,唐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5).

[5]方永恒,王欣欣,王睿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5(4).

作者:陈玲 单位:黄山学院文学院


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9273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网络言论自由微博案例 中国直销系统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小读者》 《中国地名》 《扬子江评论》 《邮电设计技术》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云南画报》 《经济科学》 《广西电力》 《人像摄影》 《中国稀土信息》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