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的应用

时间:2017-06-23 05:01:05 来源:论文投稿

:在我国的公路建设工程领域之中,路基填筑施工技术是一种应用极其普遍而广泛的技术,它的施工技术应用实践对于公路工程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为了确保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需要采用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并实现对路基的沉降与稳定监测和控制,更好地实现公路工程建设中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公路工程;应用

在我国公路长度不断延伸的时代背景下,公路工程建设引发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公路工程中的路基填筑施工技术的应用极其广泛而普遍,它对于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有直接性的关联。另外,在一些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工程之中,采用特殊的填石路基技术,较好地增强了公路的强度和透水性,减少了公路的沉降和裂缝现象。

1公路路基试验

在公路工程施工之中,在实施路基填筑施工技术之前,要预先实施公路路基试验段的施工,在这个公路路基的试验施工中,要确保公路段长度为100m之上,在采用相应的路基填筑设备、填筑材料等的前提下,获得相关的数据,并加以详实的记录,以此作为公路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应用的参考和依据。

2公路工程路基填筑施工技术的应用

2.1选择适宜的公路路基填筑材料

在公路工程的路基填筑施工之中,首先就要进行填筑材料的合理选择,通常选用土质较好的粗粒土,这些粗粒土要达到施工要求的强度和粒径,通常来说,对于30cm之内的路基和路堑,应当选用最大粒径在8cm之内的粗粒土;对于30cm~80cm的路基和路堑,则应当选用最大粒径小于10cm的粗粒土;对于80cm~150cm的路基和路堑,应当选用最大粒径小于15cm的粗粒土。这种填筑材料在施工中可以实施分级填筑的方式,并在铺填的施工过程中,要使填料厚度在50cm之内,填筑材料的最大粒径应当在填层厚度的60%之内,并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摊铺、压实施工,达到施工规定的要求。另外,要严格禁止路基填筑施工材料之外的材料,进入到现场施工区域。

2.2公路路基填筑施工技术运用

在公路路基填筑施工技术运用的过程中,要根据断面设计图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分层水平填筑和分层压实的不同施工技术。在采用合格填筑施工材料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松铺的厚度,确保路基的路堤宽度、路堤平整度符合要求。另外,对于路堤两边的填筑施工,可以进行超宽填筑,使之超出路堤50cm之上。并在检测并确定前一层的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才能进入到下一层的施工,以确保公路路基填筑的质量与安全性。对于公路路基填筑施工技术的应用,还要注重填筑压实施工中的分层处理措施,必须确保填筑施工压实度在20cm之内。对于公路路基的含水量的施工控制,也是重点控制的内容和部分,要使填筑路基的含水量在2%之内。另外,对于填筑压实的宽度也要进行合理的控制,要使之超出施工设计的宽度。在确保公路路基填筑的含水量、填筑宽度在合理的范畴之内,才能进行削坡施工。在公路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应用中,还要采用一定的防水处理技术,要在路基的表面设置一个横坡,避免公路路基出现积水现象。还要在公路路基填筑施工过程中,设置一定的排水措施,使雨水从排水设施中渗漏流出,减少雨水对公路路基的冲刷。同时,对于公路的路床填筑施工,要使路床顶面的横坡与路拱的横坡相统一,这样可以确保公路路基的均匀度和密实度。

2.3公路路基预压施工技术

在公路工程的路基填筑施工技术运用之前,要确定路床顶面的标高,将其设定为20cm之内,要确保路基填筑施工与路面设计相吻合,就必然要实施对公路路基的预压施工,要压实公路路基的顶面,使公路路基的预压施工密实度超过96%。在对公路路基进行预压施工时,预压的机械设备要依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不同坡度、路堤的压实,在对公路路基的预压的施工完成之后,要再次反复核对路床的标高。在公路路基的预压施工技术运用后,要半年的时间观测路基的沉降和侧向位移变化状况。待公路路基的预压期完成之后,要在路床标高40cm之下的地方,实施开挖施工,并清理残留的预压土。

3山区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填石路基施工技术

由于山区公路工程施工之中,会挖掘出大量的废石渣,这些废石渣填筑而成的路基,即为填石路基,这种特殊的路基施工技术也在公路不断延伸的环境中应用,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3.1填石路基原料的选择与控制

在填石路基的原料选择之中,可以由开山、挖掘而出的废石渣组成,然而,这些废石渣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填石路基施工之中,如:膨胀岩石、易溶性岩石、强风化的石料、崩解性岩石、盐化岩石等,需要将这些废石渣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厚薄均匀、小于30cm的直径的原料,对于最后一层填石则应当选择直径在15cm之内的石料。

3.2填石路基的地基处理施工

在填石路基施工技术运用之中,要提升填石路基的承载能力,清理地面地基并清除表面的淤泥,还要对施工公路的路面实施加固处理,可以采用复合地基施工技术,使之达到规定的强度和均匀度。

3.3填石路基的摊铺施工

对于不同地段的填石路基,当摊铺厚度为40cm~65cm时,路基模量与松铺厚度呈正比例关系;当摊铺施工厚度超过65cm时,路基模量与松铺厚度之间呈现出反比例关系。另外,对于不同的填石路基要采用不同的分层填筑和分层压实的施工技术,并根据山坡的陡峭程度进行施工调整,如果山体过于陡峭无法施工,则应当采用爆破挖掘的施工方式,进行填筑施工。

3.4填石路基的压实施工

对于填石路基的压实施工,通常要借助于大型的机械设备,如:振动压路机、自行式压路机等,通过这些重型的机械设备,实施对填石路基的碾压施工,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不同的碾压施工次数的选择和确定。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这些重型机械设备进行碾压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速度的均匀和持续性,不可以突然变速或者突然中断、变换方向,要确保碾压施工的密实度。其中,对于路基的碾压施工质量与大型机械设备的吨位和振动力有直接的联系,通常来说,大型机械设备的吨位和振动力参数增大的条件下,可以较好地满足填石路基的摊铺效果和压实效果。

4路基填筑施工技术运用中的路基沉降监测与控制

4.1填筑路基的沉降监测方法

在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应用的实践过程中,还要注重对路基填筑施工的沉降检测和控制,可以采用沉降检测法实施对填筑后的路基的监测,并在沉降检测法应用之前,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设备,对基点的预埋实施观测,并仅须观测两到三个预埋点即可。由于在路基填筑施工中,通常将预埋的位置定位在远离路基沉降的区域,因而在获悉基线的准确位置和标高之后,即可以获悉和明确基点的预埋位置。通常来说,在两个坡脚的2m~4m的间隔处,可以设置对称的预埋测点。在实施对填筑路基的沉降监测的方法应用中,可以从具体的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采用和观测:(1)对填筑路基的地表沉降监测。可以采用沉降板、水准仪等设备,实现对填筑路基表面的监测,以确保路基在填筑期的质量和安全;(2)对填筑路基的路堤顶沉降的监测。可以采用路基面沉降监测桩、水准仪等设备,实现对填筑路基本体的监测,这通常是在路堤成型之后设置,由观测的数据对路基沉降的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并确定路面的具体施工时间;(3)对填筑路基的地表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的监测。可以采用位移观测边桩、全站仪等设备,实施对填筑路基的路堤外侧土体的监测,重点观测填筑路基地表的垂直变形和水平位移状态,确保填筑路基稳定和安全。

4.2填筑路基沉降观测的精度控制

对于填筑路基的沉降观测的精度控制,主要采用高精度水准仪、光电测距仪、全站仪等设备,并采用二级水准测量标准,使之监测精度为±1.0mm,由此可以实现对填筑路基的基底沉降监测、位移边桩的水平位移及垂直变形监测、路基面沉降监测等。

4.3填筑路基沉降监测的信息反馈

对于填筑路基的沉降监测,还要采用严格的现场监测制度,以确保对填筑路基沉降监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超出警戒值的指标数据,要及时追踪并进行信息反馈,预测填筑路基的沉降及变形趋势,并适当减缓或停止对路堤的填筑,等待沉降指标恢复稳定之后,才能够继续进行路基填筑施工。并根据填筑路基的沉降趋势,提出合理的路面施工时间。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公路道路的长度不断延伸的建设进程中,我们要重视公路工程的施工建设,要采用先进合理的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并在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应用之前,做好施工前期准备,选择并确定适宜的路基填筑施工材料,根据不同的路基填筑施工区域,实现路基填筑施工技术的应用,依照路基填筑施工的相关流程,使路基填筑施工的摊铺、预压、压实施工内容,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且,还要注重对公路路基的填筑施工中的沉降监测和控制,对于填筑的路基的基底沉降监测、位移边桩的水平位移及垂直变形监测、路基面沉降监测等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最大程度上减少路基的裂缝、沉降等不良状况,提升公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推动我国公路工程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斌.山区公路路基填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浅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

[2]王斌.岭南高速公路路基填筑施工技术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02).

[3]赖春芳.谈改良土填筑施工作业[J].山西建筑,2010(01).

[4]郝政宇.某连线工程路基填筑施工工艺实例[J].山西建筑,2013(18).

[5]姚志云.基于高速公路路基填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5(Z1).

作者:杨建 单位:徐州市路兴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的应用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9317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摩擦学学报 溶洞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经济科学》 《广西电力》 《云南画报》 《扬子江评论》 《中国地名》 《中国稀土信息》 《人像摄影》 《小读者》 《邮电设计技术》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