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与研究》关于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研究评介的论述

时间:2017-06-24 18:28:55 来源:论文投稿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1.引言《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书系语言新专题研究系列的一个分支研究,由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倪传斌所着,2012年1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该书自问世以来,受到了语言磨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虽不能称其为宏伟巨制,但在国内语言磨蚀研究领域具有“开山之作”之意。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对语言磨蚀研究中唯一能找到的由中国学者所着中文版的系统介绍语言磨蚀理论与实践的一本专着。该书的出版给国内的语言磨蚀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本,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2.简介该书以研究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为主线,并辅以梳理了语言磨蚀学科从建立之初到现今的发展 程,同时,书中最出彩之处为采用多维统计方法来检测若干因素对外语磨蚀的影响。全书共分十三章,另有附录四个、表五十二个、图十一幅。根据内容的编排,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语言磨蚀学科性质的概述,第二部分采用多维统计方法对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进行测评,第三部分综合考虑“非语言因素”对外语磨蚀的影响以及对当前外语教学的反思。

(1)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与第二章。第一章为语言磨蚀的研究历程。作者在这一章中把语言磨蚀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学科创立前期(一1979),在此对学科创立前期主要研究文献进行了年代排序总结;学科创立期(1980—1990),在这一小节中主要从系列会议、学者、解释理论、研究文献、影响因素、受蚀成分、检测方法、研究地域、属性和分类等九个方面对语言磨蚀学科创立过程加以概括;学科发展期(1991一),主要从研究人员、研究框架以及交流平台等三方面进行概括。其中,在交流平台中,作者向语言磨蚀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网站(http://w2.byuh.edu/academics/lang/attritionbiblio/index.htm),此网站介绍语言磨蚀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工具,是语言磨蚀研究者最值得关注之处。

第二章为语言磨蚀的名称、分类和属性。在名称一节中,作者系统地解析了语言磨蚀名称的由来以及内涵;在分类一节中,作者虽同意以往的“四分法”,但还是提出这一分类方法存在明显不足,只是在语言磨蚀领域未见更合理的分类方法,故沿用至今;在属性这一节中,作者从诱发因素的归一性、发生机制的生理性、受蚀个体的独立性、受蚀对象的选择性、磨蚀过程的回归性、磨蚀速度的非均衡性、表现形式的隐匿性以及再学习的优越性等八个方面对语言磨蚀的本质属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

(2)第二部分为第三章至第十一章。第三章为基于文献回顾的语言磨蚀影响因素的研究。在这一章中,作者分别对母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和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做了系统分析。已探明的母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包括六种:年龄、受蚀时间、读写能力、与母语的接触、受教育的程度和情感因素;已探明的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包括八种:磨蚀前的外语水平、受蚀时间、与受蚀语的接触、年龄、外语习得方式、社会情感因素、读写能力和目的语语种。在这一章的第三部分中,作者还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包括三方面:影响因素的分类与分层相互混淆;研究方法中习惯借用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缺乏针对性;国内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多转述、偏理论、少原创”的起步阶段,缺乏原创。

第四章是在第三章梳理以往研究成果和不足的基础上构建该书的研究框架、内容与思路。对后七章(第五章至第十一章)的研究起到了一个总领的作用。在第一部分研究框架中,作者把导致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类、三个层面”。两类为非语言因素与语言因素,其中非语言因素包括行为学层面与生理学层面,语言因素包括语言学层面。在研究内容这部分中,把后七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隶属于三个层面进行研究‘。而研究思路这部分则详细阐述了后七章的研究方法、目的以及所期望的研究成果。

第五章和第六章可以划分为一个部分,分别是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研究与情感因素对外语接触量的影响。这两章意在从行为学的层面来探讨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第五章在研究方法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并详细介绍了问卷的设计、评估、发放与回收以及被试的基本情况。在结果与讨论一小节中,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应用了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确定各因素间的作用路径,并分析因素间的作用强度。第六章根据调查问卷的情况,综合运用了结构方程模型、K一聚类、二阶聚类、决策树模型等数据挖掘(Data—mining)的方法,提取所需信息,用以探明情感因素对磨蚀程度影响最为敏感的指标“外语接触量”的影响路径和力度。

第七章与第八章是从生理学层面来探讨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外语磨蚀的性别差异与基于荟萃分析的语言认识性别差异研究。第七章中应用了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嵌套模型法,探讨了性别差异对外语磨蚀程度的影响,并得出了四点结论:第一,外语磨蚀程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的磨蚀程度明显低于女性;第二,除了前文指出的已探明的八种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外,性别因素为新提取的影响因素;第三,外语磨蚀的主要影响因素间的作用路径和强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第四,外语易蚀群体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第八章采用了荟萃分析方法,对以往十五年间所有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男女语言神经机制差异的文献进行量化统计。这样的研究背景是:多派学者使用了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正电子发射x射线层析照相术等对男女的语言相关皮层区及语言优势半球进行确认,并且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作者还得出了与Sommer et a1.一样的结论:男女在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这章中所得出的行为学上的性别差异,作者认为可能另有原因,比如语言环境。但这种推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九、十、十一章是从语言学层面来探讨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第九章为外语词汇磨蚀的特点。此章分别从外语词汇的“影响因素”、“起始时间”、“受蚀表现”、“易蚀成分”四个方面并辅以大量的统计方法来梳理外语词汇磨蚀的相关特点。最后概括出五点关于外语词汇磨蚀的特点:第一,诱发词汇磨蚀的关键因素是外语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决定因素是磨蚀前的外语水平;第二,词汇磨蚀一般出现在外语停用或减少使用6— 12个月左右;第三,产出性词汇最早磨蚀,然后是接受性词汇,最后是需要再学习方可观测的“残留”词汇;第四,词汇磨蚀基本先于其他语言学成分,而磨蚀速度呈现出“前快一中平稳一后快”的模式;第五,作者选取与以往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表明外语词汇易蚀成分的特点为:词长(按字母和音节)、词频、篇章覆盖率和选词指数均低。第十章为外语句法磨蚀的特点。这一章是一项验证式的研究—— 基于否定结构的雅克布逊假设验证。雅克布逊回归假设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作者挑选习得顺序研究成果较多,且结论一致的“否定结构”为句法磨蚀代表,并选取国内毕业不超过三十年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测试。其中,作者也列举了国外众多学者对“雅克布逊假设”的各种观点。但测试的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否定结构磨蚀的方式符合“雅克布逊假设”。第十一章为语种因素对外语磨蚀的影响。在这一章的研究中,最终得出了三点结论:第一,三语习得可导致正在习得的二语磨蚀;第二,对于语言距离相近的二语和三语,当面临精细的语言任务时,即便三语水平较低,也会导致高水平且处于主导地位的二语出现磨蚀;第三,此章实验所得结果验证了Dijksua等学者提出的双语交互激活模型(BIA)及其关于多语词汇共同存储、非选择性提取的假设。

(3)第三部分为第十二章与第十三章。第十二章为基于决策树模型的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研究。在这一章中,作者综合考虑了行为学因素和生理学因素对外语磨蚀的影响。应用决策树模型(Decision Tree Mode1)分析法,以中国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依靠数据分析,在各主要因素内确立导致磨蚀程度迥异的分界线,最后得出了三点结论:第一,除了已探明的八大影响因素外,性别也是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之一;第二,在影响外语磨蚀的八大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为磨蚀时间、磨蚀前水平和外语接触量;第三,易蚀人群的特征是:所占比例不大,其磨蚀前外语水平也超过国际通用外语基本目标水平的要求,但与外语接触极少或不接触,在4—8年敏感期内的相对外语磨蚀程度非常大。第十三章是基于外语磨蚀现象的教育学反思。此章结合教育学和外语磨蚀的研究成果,从外语教学的九个方面进行反思,分别是:目的、目标水平、过程、方法、教育经济、评价、政策规划、外语教育理论和外语学习的起始时间。在这九个方面中,作者对目标水平这一分论叙述得最为详实,并提出了“三确立、一拓展、一比对”,即:确立目标水平的方法、确立目标水平的理论、确立目标水平的基准,目标水平基准的拓展,与外语磨蚀关键阈值的比对。在此节最后,作者还建议:应将外语学习的基本目标水平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个级别,即提高到ALTE上的B2级、FSI和ILR的三级(s3或Level3)或ACTFL上的优秀级(Superior)。

3.简评该书的出版,一方面丰富了国内语言磨蚀的研究资料,为后来者研究语言磨蚀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范本。正如作者在结语中自述的:毋庸置疑,本书的研究成果,从外语学习的逆过程—— 外语磨蚀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外语学习理论,并为国内的外语教学研究和语言政策制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它对于国内的语言磨蚀研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学者所着的第一本关于语言磨蚀的中文专着,这也为国内语言磨蚀研究与国外语言磨蚀研究铺平了道路。该书自问世以来,受到了语言磨蚀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我们认为该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证严密,数据精准。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层层递进,数据详实,先理性分析后感性总结,对书中的研究方法都进行详细描述,对测试结果都进行客观讨论,最后在每一章的小结中都总结其所得成果。例如,在第七章外语磨蚀的性别差异中,作者在开篇之处先点明此章意在探明性别是否是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之一。

其次,应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并在结果与讨论中更进一步地验证性别是否影响外语磨蚀,其中应用了结构方程中的嵌套模型法与决策树模型分析法。最后,在所有调查数据支撑的基础上,作者得出了四点结论,性别作为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之一而存在已成确凿之证。

在整章的论述过程中,作者借助大量的统计图表,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使得行文生动而不枯燥,这一点有别于多数语言学着作,不仅便于读者理解,更令人信服。

(2)宽而不泛,重点突出。作者在研究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时,对语言磨蚀的研究历程,语言磨蚀的名称、分类和属性均作了回顾与梳理,同时,对以往关于母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和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进行了细致分析,并且提出了以往研究中三方面的不足。这种宽广的研究视角体现了作者的研究能力,涉及范围很广,但却点到为止,而不是每一个点都进行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作者在第四章详述了该书研究的框架、内容以及思路,意在突出重点。该书的研究背景是已有诸多学者(包括外国学者、国内学者以及作者本人)证实了书中所提及的若干因素会导致外语磨蚀,但在国内所见的中文资料大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叙述,泛泛的研究,而作者想要突出的重点则是在理论层面上更深入一步,进行实践研究。书中应用了大量的调查问卷并配以多维的统计方法,用强有力的数据来证明这些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是着实存在的。此外,大多章末均有小结或结论,这对于读者理解书中的重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借鉴整合,存同求异。作者有医学的学术背景,所以不仅充分借鉴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有医学。作者将这些借鉴来的成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合,从而衍生出自己创新性的发现。

存同体现在作者也颇为赞同前人的观点,例如,书中提到的八种因素会导致外语磨蚀。求异则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作者在赞同前人提出的影响外语磨蚀的八因素的基础之上,实则论述了十一种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分别为:磨蚀前水平、外语学习方式、磨蚀时间、外语接触量、情感因素、读写能力、脑认知因素、年龄、性别、语种内部特征、语种间的相对特征等,并对这十一种因素进行了层次上的划分;第二,作者在实证方法上标新立异,大量使用了多维统计方法。例如,数据挖掘中的结构方程模型、K一聚类、二阶聚类、决策树模型等方法。

数据挖掘目前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还甚少,这一点可以在该书的一段阐述中得到证明:在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专门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文献,迄今为止本章仅收集到一篇论文(刘飞兵2006:73—75)。刘飞兵在该论文中只简单介绍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多媒体教学中应用的主要过程和数据挖掘模式的主要作用,对数据挖掘的具体方法、数据处理结果和结果的解释均未进行系统阐述;第三,作者研究的论题—— 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研究—— 不是新的,但选取的角度却是崭新的。这一点也可以在该书中得到证实:在国内,针对中国学习者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证研究,本章目前均尚未收集到相关的文献报道。作者在借鉴中整合,在存同中求异,另辟蹊径,实乃创新之径。

另外,作者在该论题的研究中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未完成的课题。例如,在结语之处,作者认为今后国内外语言磨蚀领域的研究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入:对于语言学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我们可以在周密计划的基础上,对多个个体开展为期5年、10年甚至2O年的纵深研究,与断面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为分析外语受蚀成分的语言学特征提供更为丰富而可信的数据。

当然,该书也有不足之处。行文中有两处错误:第一处,第1页第三段中“有关语言磨蚀的研究主语集中在?? ”应改为“有关语言磨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第二处,第18页第四段中“所谓语言磨蚀(1an.guage attrition,简称语言磨蚀)”应改为“所谓语言磨蚀(1anguage attrition,简称语蚀)”。另外,在章节的分配上,笔者与作者有不合之处。笔者认为第十二章从行为学因素和生理学因素论述了对外语磨蚀的影响,应为第五、六、七、八章的总结;第四章与第五、六、七、八、九、十、十一章的关系应为总领与分论的关系,而不是章节上所体现的并列关系。诚然,小疵无谓,该着的问世为国内语言磨蚀的研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纵观中着,视为鼻祖。

本文是节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更多论文转让论文详细信息: 《外语教学与研究》关于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研究评介的论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9467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论文发表网址 常熟理工学院怎么样

相关论文

北京中医妇科

论文百科2017-03-29 09:00:54
相关学术期刊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电子世界》 《中国产业》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电机技术》 《家禽科学》 《山西医药杂志》 《土壤》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