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时间:2017-06-25 06:19:47 来源:论文投稿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培养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于社会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英语作为各个专业的公共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倡,也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朝着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目标发展。而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无疑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无论是课程设计、大纲制定,还是教材开发,都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真正的“实践阶段”还是课堂教学。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就大学英语的课堂模式进行了探究和实践。例如,束定芳在分析传统外语课堂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基于外语课堂教学的本质功能,提出一个全新的外语课堂模式,并分析说明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结构等问题。同时也有学者从微观上就课堂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给予了详尽的分析。

此方面的相关研究有效地推进了大学英语改革的进程。并为改革提供了实践性的参考,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笔者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具备的“一、二、三、四”。

1 大学英语课堂的“一确定”大学英语课堂的“一确定”是指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且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虽然教学目标在课堂设计,大纲制定的过程中均有体现,但这些目标大部分是总体要求,也是英语教学的长期目标。而作为教学实施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也应有其具体的目标。

很多老师往往忽略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或即使写在教案上也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给学生,使得学生不知道这节课结束后自己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达到什么样的语言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方面,英语教师应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和本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要求作为英语教学长期的总体目标,分几年或几个学期实现。在每学期的学期初,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期目标,比如针对新生或是预科的学生可以制定出完善发音,提高简单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学期目标。同时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期目标提出具体的课堂目标要求,并在上课时告知学生,这样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自己本节课该教什么,该学什么。课堂目标的长期和短期结合,总体和具体结合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更具具体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课堂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 大学英语课堂的“二增强”

“二增强”是指大学英语课堂应增加趣味性和有效性。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所有的英语学习都是为应试,对高中英语“词汇+语法+课文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厌倦。因此如果在大学的英语课堂继续使用这样的模式,学生很快就会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动机。除了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包括言谈举止、语言艺术等微观的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外,教师还应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关注度和参与度。但课堂活动的设计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目标,且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和反馈。例如笔者在新生的大学英语课上设计以寝室为单位的英语小合唱比赛,英文调查汇报,英语DIY等活动,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需要学生课下去听英语,去读英语,去写英语,来到课堂上还要讲英语。无形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且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随之加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增强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短暂的一节课的时间都能有效地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认真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紧密相扣,难易结合,使学生在短暂的英语课堂上尽量“消化”课堂的主要内容,掌握学习策略,真正地乐在英语学习当中。

3 大学英语课堂的“三调整”

“三调整”是指大学英语课堂要“调整教学理念”,“调整教师角色”和“调整课堂效果评价方式”。

以往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且教材内容是整个课堂的语言讲解内容,教师尽量创造活动让学生进行操练以增加师生互动。但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过分地依赖老师和英语课堂,离开了英语课堂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自觉地去学习英语。也有些学生因为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不得当,没有英语学习的成就感而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调整原有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尽量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进行语言和任务展示的同时,教师则可以记下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使用和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反馈可使用网络式的“移动课堂”模式,即互联网微博和网络空间的使用。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及时地把自主学习时不清楚的知识点和英语学习的相关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也能及时地给予解答,甚至可以多个人共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把没有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授的知识,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或是好的英语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策略通过微博共享给全体学生,实现一对多式的辅导。网络课堂以其灵活,机动,共享,及时等特点成为学生“深度学习”和“知识共享”的平台。同时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留足了时间和空间,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更多样的语言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英语学习成果,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在教学中把学生的作业布置和课堂表现的反馈,以及学生学习问题的答疑全部安排在网络课堂上进行,把好的,新的英语学习资源,如网址,口语,听力和电影视频材料放到微博中,让学生课下自己去学习并要求学生在评论中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困难。有时对于学生发表在微博上的作业还可以让学生一起评阅讨论,进行有效的同伴反馈。这种网络“移动课堂”让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更真实化、生活化,且课堂学习的内容更丰富化,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能得到有效的培训和监控。另外,课堂效果的评价也不应该以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是否讲完了课文内容为判断依据,应该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是否了解并正确地使用学习策略进行有主动性的,有意识的学习为判断依据。

4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四结合”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安排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应结合教材和学生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其总结为”四结合”:一是教学活动与语言技能相结合。教师在英语课堂设计的如朗诵、表演等各种课堂活动不仅是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应科学地设计,考虑到学生各项语言技能的实践。二是语言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还阅读大量的语言学,教学法等相关理论书籍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可以把这些理论用到教学的实践当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例如,二语习得的有关学习者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中介语,石化现象等理论就可以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习得。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和隐喻等理论范式可以用于英语词汇教学和语篇的分析。三是英语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虽然目前有些学校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和专业英语技能课。但大部分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还是希望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结合。这样能增强学生本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和工作的竞争性。但大学英语课堂受着课时数,授课时间、地点和教学目标等多层因素的制约,很难满足学生的口味和要求。为此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文章和杂志中的阅读材料。摘取相关的文章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或是在微博中转载专业英语的相关词汇和学习策略技巧,以此来弥补学生专业知识的输入量。四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际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是与时俱进的文化载体。而英语教材的更新程度远远赶不上语言信息的增加与变化速度,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及时给学生增加与时俱进的语言信息,使英语教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量,启迪了思维,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

本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具备的“一确定、二增强、三调整、四结合”。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应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的长期和短期、总体和具体目标要求,本着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原则,组织安排真实化的、生活化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由实践英语综合能力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空间。另外,在英语网络移动课堂中,教师再次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效果反馈,学习策略培训和思想共享的平台。据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教学任务目标,才能培养出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和应用型人才。

本文节选自《当代教育科学》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更多论文转让论文详细信息: 《当代教育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9505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滁州学院学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国际商务》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山东文学》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农业知识》 《舰船电子工程》 《石油工程建设》 《家庭生活指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