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通胀预期约束下劳动力资源流动问题研究

时间:2017-06-26 12:48:46 来源:论文投稿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与已有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2012年上半年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在宏观经济的趋下运行作用下呈下降特点,一季度CPI同比上涨3.8%,较2011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2012年9月美国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所传导的国际影响是值得警惕的,且综观我国这几年通货膨胀的运行轨迹,通货膨胀在当前仍是经济决策中所应考量的经济变量。

控通胀是我国过去几年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向。通胀预期成为居民预期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影响着通货膨胀的走势。从2009年起,管理通胀预期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连续3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伴随居民通胀预期不断强化,“民工荒”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力缺口不断扩大。这表明通1}长问题、劳动力问题将制约着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是我国宏观调控当前乃至十二五时期的重大问题。鉴于此,文章尝试将通胀问题与劳动力问题二者结合起来,考察通胀预期与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关系,同时以通胀预期为视角对民工荒现象进行理论解释。

(二)已有的研究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快速的重要源泉,关于劳动力问题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特别是“民工荒”现象的显现引起“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学术界辩论。由此也促进了对以劳动力资源流动为主题的研究不断丰富。

张鸽盛(1999)以中国、美国等国家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谌新民(1999)将劳动力流迁类型划分为经济型、环境型和事业型。吴安(2004)基于重庆与北京、广东的比较,对我国劳动力逆向流动进行分析。王萌(2012)以产业集聚理论为视角探讨了中原经济区的劳动力流动问题。常明明等(2007)研究认为在工业发展排斥就业的倾向、农业和农村发展不足、城市劳动力市场歧视等因素作用下,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对于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界认为主要有:1.工资因素。工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方向与流动规模;2.制度因素。制度的改革程度制约着劳动力市场活力的释放,减少或增强劳动力资源的区域间、行业间流动的制度束缚。3.教育与技能因素。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制约着就业观念,通常情况下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劳动技能越强,就业观念就越开放,倾向于区域间、行业间的流动来选择更优的就业职位。陈冰(1989)研究认为文化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程度越高;4.宏观经济因素,经济周期性变化将引起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促使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产生的“民工返乡潮”;5.人口结构因素,劳动力供给的基础是劳动年龄人口,长期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将改变劳动力供求格局。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1.劳动力资源流动的研究主体局限于农民工,虽然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比重大,但与“民工荒“相伴随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针对以知识性劳动力资源流动为对象的研究仍较少;2.考察劳动力资源流动因素过多局限于工资因素与制度因素,随着我国改革事业与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其对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的解释力将愈显不足。

通胀问题与劳动力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增长El益突出,通胀问题制约着实际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劳动力问题影响着经济增长的持久性。近年来,二者共同式或交叉式地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菲利普斯曲线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水平的关系,间接表明通胀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的增长路径中,通胀问题是否催化劳动力问题的产生、突出目前理论界围绕通货膨胀预期与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关系的研究较少。车圣保(2005)针对通胀预期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认为通胀使农民工产生适应性预期,引起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在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强化背景下,研究通胀预期对劳动力资源流动的现实意义不断增强。文章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基于通胀预期的研究视角对我国劳动力资源流动问题进行探讨,解释“民工荒”现象。

二、通胀预期对劳动力资源流动的作用机制通胀预期是指经济行为主体根据已有信息对未来通货膨胀水平进行估计或预期。通胀水平的高低对经济活动产生差异性影响,体现在产出效应、分配效应。通胀预期的产生、强化对于劳动力市场起到重要影响,体现在:一是通过产出来影响就业增长。当通胀预期处于温和、稳定的状态,有利于促进产出增加,扩大劳动力需求;当通胀预期处于高位运行或波动式变化,会给生产活动带来不确定性,大幅抬高生产成本,引起就业减少;二是通过价格影响实际工资水平。在劳动者的通胀预期不断强化下,期望中名义工资的上升需求与现实中名义工资的粘性(刚性)状态产生矛盾,且日益激化,将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产生冲击。

通过对前人在劳动力资源流动方面的相关研究的梳理,文章认为理论上通胀预期对劳动力资源流动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通胀预期强化劳动者行为预期,进而作用于劳动力资源的流动。

(一)通胀预期对劳动者行为预期的强化分析劳动者的预期行为体现在就业预期、工资预期及福利预期。通胀预期对劳动者行为预期的强化程度因通胀预期强度的高低而具有差异性影响:

当通胀预期强度处于温和水平时,通胀预期因产出效应、分配效应对劳动者行为预期产生积极性影响。这体现在:1.在就业预期上,正的产出效应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乐观的就业预期;2.在工资预期上,在分配效应的压力下,利用正的产出效应与“工资粘性”进行角力,提升真实工资水平,同时促使收入形式多元化;3.在福利预期上,公共产品的价格上涨与分配效应的产生促使劳动者强化自身的福利预期,而非考量工资单一因素。在通胀预期强度为温和水平时,劳动者的行为预期因产出效应而能得到满足,也有助于完善劳动者的福利来源多样化。

当通胀预期强度处于强烈水平时,通胀预期在产出效应、工资刚性、分配效应等因素的作用下对劳动者行为预期起到消极性影响。这表现在:

1.在就业预期上,生产的不确定性带来负的产出效应,减少就业机会,形成消极的就业预期;2.在工资预期上,由分配效应带来的工资上涨诉求与现实中的“工资刚性”形成矛盾,这种矛盾在通胀预期不断强烈的背景下日趋激化;3.在福利预期上,在通胀预期十分强烈时,分配效应将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资源的价格上涨将大幅抬升大部分劳动者的生活成本。当劳动者的福利来源单

一、福利收入不变时,随着分配效应的扩大与生活成本的上涨,劳动者的福利诉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则其福利预期趋向于悲观(或消极)。

(二)通胀预期对劳动力资源流动的作用分析劳动力资源流动体现在对就业时间、就业区域、就业行业的抉择,通胀预期通过就业预期、工资预期、福利预期的传导作用于劳动者对就业时间、就业区域、就业行业的抉择行为,进而影响劳动力资源流动。通胀预期强度的大小对劳动力资源流动的作用具有差异性。

1.通胀预期影响劳动者的就业时间的安排就业时间的安排体现在对进入(或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选择与就业时间的长度把握。当通胀预期强度处于温和状态,劳动者的就业预期、工资预期及福利预期趋于乐观,“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在不改变原有的生活水平下维持或缩短原有的就业时间长度;当通胀预期强度为强烈时,劳动者的就业预期、工资预期及福利预期处于消极(悲观),劳动力资源“延迟进入”或“提早退出”劳动力市场。为了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不变,劳动者不得不扩展就业时间长度。

2.通胀预期作用劳动者的就业区域的选择经济发展中区域性发展差距不断突出,促使劳动力资源流动具有区域性特征。劳动力资源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在于对就业机会、工资水平及福利待遇的考量。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发展带来的物价环境是有区别的,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劳动者的通胀预期强度。当一区域劳动者的通胀预期强度为温和时,乐观、积极的就业预期、工资预期及福利预期吸引着区域外的劳动力资源流动本区域,打破区域内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当区域内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时劳动力市场往往产生歧视性行为。

当一区域劳动者的通胀预期强度为强烈时,在预期中就业、工资、福利诉求得不到现实中迅速有效的反应条件下,区域内劳动者的预期趋向于消极,采用逃避行为来应对沉重的通胀压力,则劳动力资源倾向于流出该区域。

3.通胀预期制约劳动者的就业行为的选择在理论上及现实中,一经济部门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工资增长弹性、福利水平的高低及福利形式的多样化程度是具有差异的。面对通货膨胀,不同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工资增长及福利提升是有区别的:高端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在岗位条件、合同制度的约束下相对稳定,工资增长的形态往往为利润分享型,增长弹性较高,福利水平高与福利结构多样化;而低端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因岗位条件低、合同制度不完善的特征而具有随意性增减,工资增长的型态为成本倒逼型,增长弹性低、福利水平低与福利结构单一化。所以在行业特征差异化条件,通胀预期制约着劳动者的行业选择。当通胀预期强度为温和时,无论高端行业还是低端行业,劳动者的就业、工资及福利预期都能得到一定的满足,且行业间的差距理论上不会过度扩大。

此时劳动力资源流动的行业特征不会十分明显;当通胀预期强度为强烈时,行业特征差异化促使行业间的就业需求、工资增长、福利提升的差距不断拉大。同质的劳动力资源更倾向于流向高端行业,或是选择“暂时性失业”,退出低端行业。

三、通胀预期与劳动力资源流动关系的实证检验从“民工潮”转变为“民工荒”,不仅反映出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增量变化,也体现出劳动力资源的存量调整特点。这种存量调整体现在区域间、行业间。在“民工潮”向“民工荒”的转变过程中,居民通胀预期不断变化。农民工的流动在我国劳动力资源流动上,无论是流动规模还是区域分布,都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特征”课题组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相当频繁,73.2%的农民工更换过工作单位。

因此本文选取农民工,以通胀预期为研究视角探讨“民工荒”成因作为通胀预期与劳动力资源流动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通胀预期与“民工荒”的时间匹配分析从外出农民工增速来看,2002年以来外出农民工增长速度呈波动性下降,在2004、2008年达到最低值。在此期间通胀水平呈波动性上涨,在2004年、2008年达到最大值。同时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在2003年四季度、2007年四季度均达到阶段性的峰值,其带来的滞后影响对2004年和2008年的居民通胀预期产生了一定的强化作用(如图2)。这表明通胀预期强化对农民工外出动机的影响具有很强相关性,在时间上是匹配的。

从“民工荒”的发展时间看,2004、2007、2010分别是“民工荒”最为突出的年份。在此期间CPI值均处于高位运行(如图1),预期指数在这三年的走势均呈上升趋势,预期平稳性处于强化阶段,居民通胀预期相当强烈,很大程度上推高当期的通货膨胀水平。“民工荒”现象的突出与通胀预期强化的时间是稳合的。由此,通胀预期强化与“民工荒”频生在时间上是匹配的。

(二)以通胀预期为视角“民工荒”的成因解释“民工荒”不仅在于农村人口增量变化,更在于农民工资源的存量调整。针对“民工荒”现象的成因分析,理论界也进行丰富的研究。李月(2007)认为,“民工荒”成因在于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导致农民工供给减少,一方面是企业较少提高农民工的工作。鄢平等(2009)认为“民工荒”是收入等形成的吸引力与内部劳动力市场等形成的惯性力非同步变化的具体反映[93。李浩(2010)认为,当前民工荒是内生性的非结构性现象[1 。通胀预期通过就业预期、工资预期、福利预期的传导作用于农民工对就业时间、就业区域、就业行业作出抉择。为此文章以通胀预期为视角来探讨“民工荒”现象的成因。

1.农民工对就业时间的安排引致“民工荒”的产生在通胀预期强度为强烈时,农民工选择“退出”或“延迟就业”策略。面对通胀压力的增强,农民工的预期中就业、工资及福利诉求得不到现实中的有效反应,部分农民工选择“退出”、“回乡待业”,或者在春节之际延迟“人城就业”。民工荒现象很大一部分的产生时间集中于春节,且较为突出。

2.农民工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强化“民工荒”

的扩展在我国改革深化中,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且在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的约束下,区域间的物价环境是有所差异的。在东部率先发展及城市化速度加快下,总体上物价水平东部高于中西部、城镇高于乡村。在通胀预期强度为强烈时,农民工形成消极的工资、福利预期,加上地区劳动力歧视的强化,假定同等的就业预期,农民工迫于通胀压力从东部“逆流”中西部,从城市“返流”乡镇。同时医疗、教育、住房等资源的价格不断上涨,公共产品的提供与户籍制度的关联度强,促使农民工“重返”农村,才能以福利提升来削弱通胀压力。因为大多数农民工的医保、社保、子女教育等支出与户籍挂钩,须重返户籍地才可享有政策上的福利优惠。这就间接地强化了“民工荒”的扩展。

3.农民工对于就业行业的抉择促进了“民工荒”的频生由于农民工自身因素及外部性因素的作用,目前大多数农民工的就业行业为低端行业,如制造加工、采掘、零售服务。在通胀预期强度为强烈时,农民工的就业、工资及福利的增长诉求往往得不到现实中有效的反应。一些学者会以“近年来农民工工资高增长“给予反驳,但我们从工资基数和福利水平去理解:农民工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中最底层的力量、权益最容易受侵犯的群体。面临沉重的通胀压力,在工资粘性与合同制度不完善的作用,农民工被迫退出城市里低端行业,做出就业行业的抉择:一方面倒流农业。近年来我国通胀结构中,粮食、肉蛋、蔬菜等产品的价格增长迅猛。而粮食、蔬菜、肉蛋都是农民工基本营养的摄人来源,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加重了农民工的营养成本,而这些产品的需求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满足。加上种粮补贴,营养成本不断上升增强农民工从城市的低端行业向农业倒流的动机增强(如图3)。一方面进军高端行业。由于高端行业具有“岗位稳定、工资增长弹性高、福利水平高及福利结构优化”特点,强烈的通胀预期强度促使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满足于低端行业的待遇,选择培训、创业来提高自身的劳动素质。所以“民工荒”应该描述成城市里低端行业的“劳动荒”。四、结论与建议通过上文的论证与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通胀预期影响劳动者的就业预期、工资预期及福利预期,促使劳动力资源在时间上、区域间、行业间进行配置。同时通胀预期的强化与“民工荒”现象的频生具有密切关系。当然 文章中的一些论证与分析存在一定不足。

研究认为,“民工荒”应描述为城市里低端行业的“劳动荒”,以“民工荒”的频生作为“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证据是不够充分,目前我国刘易斯拐点尚未来临,但通胀预期的强化会加快其到来。为此,基于通胀预期与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居民通胀预期强化与“民工荒”突出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言:1.调控物价水平,治理通货膨胀的结构性问题,弱化居民的通胀预期;2.针对通胀预期强化加快“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应推动东部、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3.针对农民工群体,政府与社会应致力为其创造更多就业资源,不仅工资水平的提升,也要完善福利体系的建设,如物价补贴。同样,根据农民工的行业流向,政府应以区别性措施给予推动:对逆流农业的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对进军高端行业的进行组织培训、信息服务,以提升农民工的素质结构升级;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产品城乡均等化。在劳动力资源流通中,弱化公共服务的户籍约束,让农民工“就地”享受医保、社保、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政策福利。

本文是节选自《国际经济评论》的经济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更多论文转让论文详细信息: 《国际经济评论》通胀预期约束下劳动力资源流动问题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9600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期刊论文格式 宿州学院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健康天地》 《翠苑》 《现代制造工程》 《钢铁钒钛》 《财政与发展》 《广西电力》 《英语教师》 《基建优化》 《经济界》 《数学教学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