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的咸阳实践

时间:2013-07-16 16:49:47 来源:论文投稿

咸阳,是国家“二五”期间在西北布局的重要工业城市。前些年,传统工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风光不再,给奋进的咸阳人带来切肤之痛,但也让他们先人一步,踏入工业转型升级的深水区,打响了一场换代升级的持久战。 
  市场洗礼壮大传统产业 
  对曾经在全国响当当的电子龙头企业彩虹集团,咸阳来了个双管齐下,既解决企业沉重的包袱,又想尽千方百计让企业焕发更大活力。市上抓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重组的重大机遇,对全市电子企业重新大洗牌,注入20亿元支持CEC兼并重组彩虹集团,以此激活电子产业发展活力,开始了新一轮的市场搏击。 
  在发展能化产业上,他们眼界更高。既依托陕北上游产品优势,又主动加强与庆阳、平凉两市合作,与他们联手打造现代能化产业园区。几年来,以彬长矿区100万吨/年煤基二甲醚、180万吨/年煤制甲醇等重点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等项目为主体,全市煤炭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拓展,能化产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让传统纺织企业退城进园,建设新兴纺织工业园,是咸阳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的点睛之笔。经过3年努力,园区基础设施总投资达到了66.44亿元,“七通一平”基本配套。同时,引进项目11个,总投资271.68亿元,建成后年产值达到341.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3万个,将成为全国知名的纺织工业园。 
  咸阳还关小助大,借助海螺水泥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了建材产业;引进龙头企业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医药产业等其他传统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对传统产业中的污染和落后产能,咸阳则大声说不,并大刀阔斧地关闭了180多家造纸企业、12家重点印染企业,4年来,全市累计关闭小企业41家,淘汰落后产能电石6.2万吨、焦炭46万吨、水泥27万吨、印染4800万米、纺织4010万米。 
  战略招商培育新兴产业 
  如果说,对传统企业换代升级是咸阳的自我博弈胜出的话,那么,顺应并主动在参与国内外产业转移大潮中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大抓特抓战略企业和高科技含量企业在咸阳落地生根,则是正和博弈。 
  站在国家产业布局的战略高度,咸阳坚定不移从国内产业转移中谋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落地。几年来,咸阳投资100亿元,建成了陕西有色咸阳新能源产业园,使全市新能源产业结构发生重大突破。先后生产出我国首条微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又大力建设光伏电池组件生产线等系列硅配套产业,让该产业发展站在了国内制高点。 
  瞅准西咸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咸阳积极利用西安、西咸新区发展的扩散、溢出效应,主动培育孵化新兴产业。先后吸纳过百户西安外迁企业落户,形成了与西安及西咸新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好态势。特别是总投资20多亿元的西电工业集团咸阳园区项目,实现了研发、主导产品在西安,配套产品在咸阳的完美结合。 
  在这一理念之下,咸阳各县市各显神通。特别是乾县唱响“陕西制造、乾县配套”,先后引进重庆凯仁重型汽车车桥铸造及车桥总承生产基地等总投资接近40亿元的10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及项目,基本可以包揽我省重型汽车和部分轿车的大部分配件。 
  对外资的高看一眼,并没有让咸阳人“饥不择食”。近年来,对投资工业企业,咸阳砌起了很高的门槛: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不要、成长性不强的不要、科技含量不高的不要、高污染高耗能的不要。先后将不符合政策的300多亿元资金拒之门外。 
  板块布局推进集群发展 
  壮大传统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在空间上优化布局。深谙现代工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咸阳,在工业转型升级上,着力发展板块经济,并以此实现了工业产业布局由“低、小、散”向“园区化”、“集群化”转变。 
  按照全区域咸阳的发展理念,咸阳主动融入西咸新区,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瞄准国际国内一流装备制造企业,打造泾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板块。还以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打造沣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咸阳打破行政区划,打造主导产业集聚区。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彬长旬,着力打造彬长旬能化产业板块,让每一块煤都最大程度地得以综合开发利用。在石灰石资源富集的乾礼泾,打造乾礼泾现代建材产业板块,让安徽海螺、冀东海德堡等10余家国内优势企业实现了集聚发展。 
  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咸阳叫响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品牌,推进高新区及秦都、兴平融合发展,打造咸兴高新技术产业板块,加快引进高端产业,为全市开拓更加广阔的创新发展天地。 
  目前,咸阳已初步形成了北部能源化工、中部建材食品、南部装备制造的工业集群发展格局。去年,装备制造、电子、食品、医药等七大工业支柱产业平均增速达到23.5%,为全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驱动打造升级引擎 
  工业转型升级是一场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持久战,靠什么打造最持续、最强劲的升级引擎?咸阳给出的答案是:科技。 
  依托科技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咸阳不断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对长庆石化、陕柴重工等旗舰型企业,只要有新认定国家级技术的,都不同程度地予以各种扶持。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22个,仅去年就新增各类企业技术中心54户。 
  在去年至今实施的工业发展“1113”工程(支持100个重点工业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支持100个扩能技改工业项目早日达产达效,培育100户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促进30户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中,也始终把科技放在首位。 
  咸阳还充分发挥毗邻西安科技资源的优势,依托现代制造服务产业创新示范基地,为陕西省制造业在全国甚至世界领先贡献自己的力量。 
  咸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总量从2009年的976.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600亿元,五年间增长了近三倍,咸阳工业经济保持着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工业转型的咸阳实践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344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大连海事大学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领导文萃》 《微电子学》 《中国文化研究》 《武警工程大学学报》 《企业导报》 《兰州商学院学报》 《大众汽车》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湘潭大学学报》 《电气开关》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