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援藏计划”类脱产研究生的适应问题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对策

时间:2013-08-11 14:16:03 来源:论文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中国人民大学15名“援藏计划”类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研究,发现其在生活、情绪、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后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基础,从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等方法的角度,提出了其适应问题的若干服务对策。 
  【关 键 词】社会工作 “援藏计划” 脱产研究生 适应问题 服务对策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援藏计划”,即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是我国新时期援藏工作的重要拓展形式。教育部办公厅在2005年下达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及相关规定中指出,“援藏计划”是国家定向培养的专项招生计划,招生工作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和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的原则,招收获得本科学历、在藏工作至少2年、不高于40岁的在职干部。被录取的考生均为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签订培养合同,毕业后回西藏工作。[1] 
  国家实行这一政策旨在利用内地相对发达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丰富教育资源,帮助改善西藏地区在职干部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西藏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然而,在这种办学模式下,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援藏计划”类研究生也普遍面临着一些适应和融入学校的问题。笔者身边的“援藏计划”类研究生同学表现出的各种不适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对他们进行适当帮助的必要性。身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我们有责任研究这类学生在内地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策略。同时,总结“援藏计划”办学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探究有效的服务措施也是使这一民族教育政策顺利实施的迫切需要。在本研究中,笔者希望通过了解这类研究生在生活、情绪、人际交往以及学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研究他们的需求、困难和真实想法,进而探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的策略。同时也期望此次研究可以为改善“援藏计划”类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和学校教育管理方式,促进“援藏计划”取得更好效果而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 
  “援藏计划”这一办学模式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尚处于起始阶段。截止2012年5月初,笔者还没有在万方、维普等常用期刊数据库检索到与“援藏计划”相关的研究成果。在目前所能检索到的为数不多的可供本研究参考的文献资料中,大多局限于援藏工作、课程教学和藏族学生问题等方面,没有直接从社会工作角度讨论帮助“援藏计划”研究生的研究资料。 
  笔者发现很多学者都认为高校中的很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由于对所处环境不能很好适应而面临一些有普遍性的困难,部分学生还存在自卑、孤僻、学习无动力、自我封闭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苗志超从不同角度对各年级藏族、非藏族学生、辅导员及学院教师做了个案访谈,了解到藏族学生因为语言、基础、思维习惯等差异,在学习生活和自我成长方面存在困境,而学校对藏族同学过度宽松照顾的政策也导致了其学习动力不足。另外,藏族学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在生活适应性和融入性方面障碍明显。[3]王金元以经济发达的无锡地区的非民族院校藏族学生为例进行了调研,也发现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他们在学习和自我发展方面有各种困境。[4]根据学者们的观点,藏族学生在内地接受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如学习基础较差,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等,也是由于学校各部门没有足够关注,缺乏针对藏族学生教育培养方面的应对举措。 
  学界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解决藏族同学的学习和生活适应问题的思路,但关于运用社会工作服务西藏学生的研究还很少。何玛丽等人认为,要有效缓解西藏学生的问题,逐渐提高培养质量,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学校要对培养制度进行创新,完善民族学生培养方式和支持手段,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发挥民族学生自我潜能,提升其适应能力。[5]王金元认为学校过多的优惠照顾并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反而会降低他们的权能,学校要帮助民族学生挖掘自我潜能,提升其适应和发展能力,并通过改革创新教育环境,合理解决他们的就学问题。这些学者的观点看法对于笔者所开展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将在探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服务“援藏计划”类研究生方面有所拓展。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15名“援藏计划”类社会工作专业脱产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围绕他们在读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适应情况,发现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并分析应对方法。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辅助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小组座谈、半结构式访谈等。研究对象中藏族同学5名,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8名,已婚的10名,有子女者6名;职业都是西藏公务员,工作5年及以下的7人,6到10年的4人。由于全国“援藏计划”类研究生还有很多,而我们选取的调查样本较小,本次研究的代表性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援藏计划”类研究生的职业、年龄、读研方式都是较相近的,通过此次研究依然可以反映他们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和现实需求。 
  (二)结果分析 
  “援藏计划”类研究生都是从事多年工作后重返校园深造,从政府公务人员到在校学生的角色转变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调查发现他们入校读研期间在生活、情绪、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 
  1.饮食起居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优良的两人间住宿条件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但学校所在地饮食口味较清淡、气候非常湿润使得他们很多人有些难以适应。由于西藏独特的气候、饮食、风俗、文化与现阶段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适应不良。 
  2.心理情绪方面。调查显示,有一半的研究对象对其情绪的评估为比较好和非常好,而另一半人的情绪表现为一般甚至为比较差。这样的情绪在入学初期表现更为明显。经过访谈了解到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生活方式变化让他们产生的心理落差。有的同学从工作岗位上的领导一下子变成了课堂上的学生,日常的行政性工作变成了学习生活,角色转化上有一定的困难。例如有同学说:“心理上有些落差,之前一直在工作,突然转变了生活方式,每天都要和其他同学一样去上学,有些不太习惯,反而工作时会更加轻松,职位稳定,没有压力”;另一方面,面临的压力较多,他们要承受努力跟上课程学习、关注原来的工作岗位的信息、可能错过升迁的机会和不能直接承担照顾家人责任等多方面的压力。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浅析“援藏计划”类脱产研究生的适应问题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对策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402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长线投资 中小学图书馆

相关论文

柴油机编辑部

论文百科2017-03-21 12:07:48
相关学术期刊
《犯罪学论丛》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中外食品加工技术》 《中国实用医药》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电业》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