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只有懂点文学 才能更好地读懂咱们的民族文化

时间:2017-01-06 23:21:08 来源:论文投稿

知名学者、文学评论家谢有顺

  2015年12月27日,龙岗区文化中心四楼小剧场功能厅内早早就有读者们在等候当天的活动主角谢有顺登场。第三场作家有曰活动在2015年最后一个周日下午如期而至。
  作为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博士,当天谢有顺从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开始聊起,为大家讲述在几千年的文学变迁过程中,文学是如何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当下依旧散发着其特有的魅力。小编极为走心地听完了整场讲座,最深刻的感受便是“中肯的评论中不失尖锐的批判,幽默的案例也发人深省”。想知道讲座都讲了些啥吗?不妨跟着小编的笔触去品一品吧。
  “文化的核心与主体由文学构成”
  “‘文学中国’的称号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谢有顺简洁的开场向观众们抛出一个问题,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你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个称号是一个日本人为中国取的一个外号,带有一定的嘲讽意义。”纵观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唐朝300年以文立国,以文取仕,足以证明老祖宗对“文”的重视程度。不可否认,“文”在我们国家的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从古至今,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摹本。”谢有顺旁征博引,为观众列举案例分析说,“古代的书法家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有文气。当代那些以临摹古人书法作品而成名的书法家,千篇一律地写着‘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他们的作品真的能流传很久吗?说白了,就是内心一点文气都没有。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电影投资很大,但拍出来的影片却反响平平,甚至一塌糊涂。根本原因就是它缺少一个好的电影剧本。”
  类似的案例,谢有顺还列举了很多,有些惋惜的语言中,他也承认当下整个社会缺乏文学素养的现实。“大学本该是文学气息最浓厚的地方,但是很多高校甚至连给教学楼好好起个名字的耐心都没有。‘东二楼’、‘西三楼’这类名称让人看后实在是心痛。这类现象足以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文学素养的匮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遗憾。”谢有顺说,“为什么我建议大家都要懂点文学呢?因为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就是由文学构成的,如果你不懂点文学,你又该如何去读懂咱们的民族文化呢?”
  “文学作为准宗教渗入日常生活”
  著名主持人、评论家白岩松曾在自己的作品《幸福了吗》一书中说过,中国是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不少读者也表示赞同。但在谢有顺的观点里,其实文学作为一种准宗教已经被化解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西方国家,发生灾难时,大家会选择去教堂祈祷。但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时,我们的国人也以各种烛光晚会来为遇难的同胞祈福,但还有更多的诗歌朗诵会以及很多不写诗的人写下感人的诗歌通过短信来传递心愿与祝福。“新文学运动中扮演意见领袖的那些人,没有一个人是学文的,如学医学的鲁迅、学农业的胡适以及学造船的陈独秀。为了改变一个闭塞的腐朽的旧中国,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出在精神和心灵上。而能影响到精神的最好载体就是可以普及到最普通民众之间的文学。”在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案例中,谢有顺又将大家关注的焦点提升到了另一个层面——文化输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输出,那么其他国家的人将永远不可能知道咱们中国人是怎么想问题的。文学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精神产品,对人类灵魂的影响是长久的永恒的,是经历了任何苦难挫折都不能消逝的。”
  也正是因为文学被分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影响也变得更加细致入微,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气质——感觉式国度。“中国式过马路”便是最普遍易懂的一种解释。“国人过马路都是将自己过马路的速度和车辆行驶至跟前的速度进行一种感觉对比,然后才有了‘中国式过马路’。类似的还有我们做饭时说的‘盐少许’。如果你这样教一个外国人做饭,理性的他们肯定会很崩溃。”一席话道出东西方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性,而这份差异的存在,你敢说这不是文学渗入生活中带来的“后遗症”吗?
  (文:何素)
  现场互动
  提问:您对新诗有怎样的看法?
  回答:我个人对新诗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中国的诗歌有悠久的历史,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每进步一个字可能要长达很多年。但到了清末,民国初期,写诗就成了一种无病呻吟式的填诗。所以在那个背景下旧体诗被反对。我认为新诗强调的是要真实地书写内心,让白话通俗口语的东西进入诗歌后,普通百姓也能读懂诗歌,并能成为诗歌的创作者。所以我们也必须承认新诗代表了一代人的新生。
  提问:如何让家里的小朋友读一些适合他这个年龄段的书呢?
  回答:我觉得“愿意读”比“读什么”更重要。因为孩子必须是有了爱读书的习惯后才会有家长让他读什么的考虑。认为孩子爱读什么书不爱读什么书,家长大可不必太过焦虑。让孩子接触各种读物,在大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慢慢形成他自己的选择意识。我觉得小孩子的阅读兴趣一定要保护好,让他在阅读中找到兴趣。只有乐观的阅读习惯才会长久地被坚持下去。
  提问:2015年11月底的首届华人领读者颁奖典礼上,书评人这个奖项空缺。请问您如何看待国内书评作者的发展现状?
  回答:书评人奖项的空缺也说明了我们的书评人这个职业还是缺少足够的公信力,缺少能引领读者来选择书的风向标意义。美国的《纽约时报》的书评人就可以直接影响书的销售以及公众对这本书的判断和选择。而我们国家的书评人的独立性还不够(大多是与熟人、出版社有关系的);我们的书评人还缺少一种用大众媒介比较喜欢并认可的文体和语言来写文章,来客观评判一本书是好或是不好的能力;书评稿费偏低等原因都会影响到书评人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来生存下去。
  简介:
  谢有顺,诗人、作家,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等。著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活在真实中》、《此时的事物》、《被忽略的精神》等十几部作品。2010年获得全球青年领袖称号。
  观点:
  如果没有文学做基础,所有的艺术行业都不可能振兴和繁荣。
  内心如果没有文学的修养,没有语言的造诣,你就很难把话说得有味道,说得够幽默。
  我们觉得一个人的生活过得很有诗意,很艺术,这样才是高级的人生。这种观念就是被我们历代的文人塑造出来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学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更多人物聚焦论文详细信息: 谢有顺:只有懂点文学 才能更好地读懂咱们的民族文化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6111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国画家杂志 代写文章 兼职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冶金》 《航空动力学报》 《赤子》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计算机安全》 《国际研究参考》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大众标准化》 《矿业快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