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斯奋、刘斯翰:《今文选》为百年文风树典范

时间:2017-01-07 08:50:04 来源:论文投稿

日前,由刘斯奋任主编,刘斯翰、徐南铁任副主编的十卷本《今文选》出版,入选文章包括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开始,直到20世纪末的各类文体。十卷本 分别为:人文、社科、论争、时评、译作、艺谭、序跋、品鉴、近代政论、今文言。各分卷的主编都是广东著名专家学者。为什么出版这么一个选本?这个选本对于 当下文风、学统的纠偏有何启发意义?《今文选》的主编刘斯奋、副主编刘斯翰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对此作出解答。
  有破有立 从南到北好事终成
  羊城晚报:出于什么目的,搞了这么一个选本?
   刘斯奋:2013年1月,我曾经与广东的七位学人一道发表了一个《岭南宣言》,针对文风问题提出比较尖锐的意见,一度引发了广泛的反响。之后,觉得这个 问题不应该一阵风就过去了,有破还得有立,既有批判的对象,又要树立可资借鉴的典范。在上世纪白话文运动兴起前后的一百年间,其实产生了大量好文章,有可 能也有必要搞一个选本,一方面算是对上世纪的成果作一次归纳,同时也给当代的读者提供一批范文。这些年,各种文学选本不少,但非文学类的文章选本却不多 见,所以,我们这套《今文选》,好些选目都是从头做起的,比如《时评卷》和《今文言》,编者甚至要一张张报纸、一本本刊物去翻。正因如此,相信能够引起读 者的新鲜感和意外之喜。
  羊城晚报:总名“今文选”是怎么确定的?你们在这些分卷的分类在概念上好像还不是那么清晰,有些分类是交叉的。
  刘斯奋:我们为此专门开了几次会议,有各种提法,既要准确,又要让人容易记住,不能太长,最后就选定《今文选》。因为对近百年白话文作文选还没有人做过,白话文中各种文体事实上也不存在很严格的概念界定,我们的分类的确不无主观,等待读者去评判。
  羊城晚报:这是否受到《昭明文选》的启发?
  刘斯翰:梁朝的萧统当时是组织了一大批人去做,就是想选一批好文章,做个总结,影响当世。我们也有类似想法,就是想从白话文运动以来,选出一批好文章,编辑成书,给当代人做个典范。
  羊城晚报:看你们这次选本人员的组成,好像是一个以刘斯奋兄弟为中心的“小圈子”?
  刘斯奋:我们是“乌合之众”,籍贯也是五湖四海,相同的是大家都有做文化事业的经历和理想。
  刘斯翰:因为我们批评当下文风,提出了“岭南宣言”,所以这次组织人马来编选本,便也在岭南找人。
  刘斯奋:这当然也有操作上方便和思想容易统一的考虑。我一向不迷信权威,不迷信名家,更相信有才华、有干劲、精通专业的人。
  羊城晚报:总编和分主编是怎么分工的?
  刘斯奋:总编是从总体上把握选题、把握方向,同时相信分主编,给他们充分自主权,但主编也统览全稿,作必要的调整。
  刘斯翰:百年的文章如恒河沙数,遗漏是必然和大量的,我们只能力求做到入选的都是好或比较好的文章。这是可以理解的。
  羊城晚报:在论争卷中,有没有收入您当年和余英时论辩的文章?
  刘斯奋:没有。我所坚守的原则是:主编、副主编、分卷主编的文章一律不选入。虽然有人会觉得未免迂执,但为了避免对文选公允性的误解,必须如此。至于各人的文章水平,读者可以通过各卷的前言有所了解。
  羊城晚报:这个选本的出版顺利吗?
  刘斯奋:应该说不是很顺利。从广东到安徽,再到北京,绕了一圈。因为各个地方对这个选本的认识、把握不一样,可以说是好事多磨,选稿编稿完成后,仅出版就耗了一年半的时间,因为每换一个地方出版就要重新审一次稿。
  顺应潮流 碎片化时代当大V
  羊城晚报:现在的时代是碎片化的,无论是文化、文风,都是这样。
   刘斯奋:这个问题我考虑过,每一次文明的转型,整个文化的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比如,话语权,原始社会的时候掌握在巫师手里;后来农业社会,话语权就掌握 在士的手里;到工业社会,尤其是报纸等媒体发展起来后,群众的话语权就大了;到了现在,每个人都是自媒体……话语权就是这么一个不断平民化的过程,其实也 是一个不断去精英化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整体水平——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不可避免会出现低俗化的倾向。我们认为,面对这种现状,尤其需要坚持和树 立一批典范。
  羊城晚报:试图用一套选本、一篇檄文来扭转一个时代的文风,会不会像唐·吉诃德战风车一样,过于过时、迂腐、不自量力?
  刘斯奋:还是需要导向、标杆、榜样,任何时代都是这样。
   刘斯翰:即使在网络时代,也还是有很多文化圈子,有俗的圈子,也有雅的圈子,虽然不再是过去那样的一统天下,但这个圈子和那个圈子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同 一个圈子里也有水平高低的问题。我们不敢说我们的选本会像《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那样的影响力,但总要有人去做,昭明太子当时做《文选》的时候,也 没想到会对唐宋两朝的士人发生那样巨大的影响。
  刘斯奋:抛砖引玉。
  羊城晚报:当前的文风确实存在问题,但是不是到了一无可取的地步?如果说主流体制内的文风仍有许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但以网络为代表的民间体制里,已经出现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文章、好文风?
   刘斯奋:无论是学术体制下的文风还是互联网的文风,当然都存在高低优劣各不相同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彼此也在互相影响。即使是低俗的文风,它也会 对当下的思想产生影响。比如,为了吸引粉丝,要用流行的网络语言才能传播思想,才能当大V。我们观察到,现在主流文风正开始向好的方向转,《今文选》这时 候面世,顺应了时代潮流,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
  羊城晚报:文风是表,学术(思想)是里,每一次学术转向的背后,也预示着文风转向的可能?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从启蒙转向国学。
  刘斯奋:这是双向的,文风的转变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学术思想。
  刘斯翰:按我的观察,现在学界处于新的转折期。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对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有人更旗帜鲜明提出,要立足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中国自己的经济学派。这种思想转向不可小觑,它传递出了整个学术界转向的信息。
  文质兼备 让岭南文化更出彩
  羊城晚报:你们现在是十卷本,能不能像《昭明文选》那样,出一本精选本?
  刘斯翰:这是一个好建议。
  羊城晚报:《昭明文选》强调文质兼备,不可偏废,而你们的文选则似乎更倾向于倡质批文,比如,从时评卷选本的选文来看,偏于观点独到的文章,而相对忽略文采。但实际上,观点是会过时的,而文采才会行之更远?
  刘斯奋:其实我们对文风的针砭,既关注内容,也关注文采。白话文的审美,除文学作品之外,学界探讨并不多,我们在阅评中也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有个别卷由于文体性质,会偏向于质的选择。但就整体来说,还是力求文质彬彬的。
  羊城晚报:这个选本由一帮岭南人做成,这和岭南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刘斯奋:有关系,岭南文化就是不定一尊、不拘一格、不守一隅、权威意识不浓、圈子意识也不浓、没有太多人际关系方面的顾忌。某一种文化观念和风气的形 成,与环境有很大关系,比如,宋代江西出了很多人才,因为那里是交通要冲,后来京汉铁路修通,湖北、湖南成了交通要冲,那里的人才又多了起来,再后来西风 东渐,中西交汇,广东成了人才辈出的地方。岭南文化可以在这个时代有更出彩的表现,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起重要作用。(陈桥生 吴小攀)


更多人物聚焦论文详细信息: 刘斯奋、刘斯翰:《今文选》为百年文风树典范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6277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新常态 无机及分析化学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第二课堂》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学生数学》 《中学生物学》 《药学实践杂志》 《内蒙古教育》 《经济问题》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