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丽江参加《大家》当代文学论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日前《大家》杂志在丽江举办的当代文学论坛上,60后 的虹影对现场的90后大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茶歇时候总是被学生们围得水泄不通,被索要签名和合影。如今定居北京的她,有着幸福的家庭,乖巧的女儿,除了 写作,她也喜欢研究美食。在回北京之前,还特地一个人跑到丽江古城逛街,在古城的菜市场里流连忘返,甚至在朋友圈里说“成为厨娘比成为作家要快乐得多”。
明年初,她潜心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米米多拉》也即将出版,而这两年,她甚至出版了两本童书,成为孩子们的心头爱。过了知命之年的虹影总能给世人许多未料的惊喜。
新事物
第一时间用电脑与微信
都市时报:这次到丽江参加《大家》杂志的论坛感觉如何?
虹影:对作家来说,也是需要有一种近距离的交流的,但一般不会是这种公开的交流,但是现在世界各个地方都这样,都有一些这样的论坛,文学节、作家节这样 的东西,实际上也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跟读者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我觉得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可以让读者更了解你的书,但在中国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 活动,因为我家里有孩子,所以我一般不怎么出门,除了我自己出书,出版社要求参加活动之外。
都市时报:你的简介上介绍你还是一位美食家,生活中你很喜欢做菜吗?
虹影:对,因为我也写美食书,也做美食节目,在央视有播,网络上也有。喜欢吃东西也喜欢做。我从小就会做菜,没有学过,五岁就开始上厨房,就会做菜,我有一本书,叫《当世界变成辣椒》,是专门讲美食的。
都市时报:我注意到你对微信等等这些网络社交很熟络,这一点与你的同龄人不太一样?
虹影:现在很多作家不用微信,不看电子版的书。我现在出门的话,会把书下载在手机里看。我从来就很喜欢新兴的事物,一开始有电脑我就用电脑,有e-mail我就用e-mail,有微信我就第一时间下载了。
新感受
在海外更易唤起记忆与乡愁
都市时报:很多人介绍你的时候,喜欢说你是女性主义写作者的代表之一,女性作家很容易被冠上这样的称呼,你怎么看这样的称呼?
虹影:用性别来界定一个人是不太准确的,作家就是作家,如果她写的作品里面带有女性主义,也不能把这个作为一个标志,一个标签贴到这个人身上。这么多年我经常反对别人这么称呼我。
都市时报:在你回国之前,大部分评论家都把你看作海外华文作家,你怎么看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
虹影:这个群体北美有很多,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有一些,德国英国等等都有,而且人也很多,上世纪90年代出现过出国浪潮,所有人想出去就出去了,但是马 上又面临一个生存的问题,到了国外之后你会发现仅仅用中文写作,你很难生存,所以你必须要有自己的第二职业,在海外能靠写作维持生活的恐怕只有很少的几个 人,一个是高行健,高行健在没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是靠画画为生,我想最幸运的就是我跟严歌苓了。
都市时报:大部分海外华文作家的写作对象还是脱离不了祖国和以前的记忆?
虹影:其实离家久了你会看得更清楚,你会有一个对比,比如马上过圣诞节的时候,你马上会想起春节,你在生活中会有一些对比,每遇到一件事情,你就会想起以前的事,这个记忆会比在中国的时候更强烈。
新尝试
出版童书 为下一代讲述苦难
都市时报:去年和今年各自出了一本童书《奥当女孩》和《里娅传奇》,你说过是因为女儿的原因,但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别的因素促使你动笔写童书吗?
虹影:一开始确实是因为给女儿讲故事的原因,但后来我觉得这个故事不仅适合女儿,也适合其他的孩子,当时有一个上海的周刊新开的栏目,邀请我写东西,我 就把我给女儿讲的故事写了,写完了之后,我有次去厦门大学演讲,和一个朋友见面,说起这个故事,他就建议我出版。第一本很受欢迎,卖得很好,所以后来有了 第二本,明年初是第三本。
都市时报:其实这两本童书并不是大家常识里的那种比较幼稚的内容,有一些不同,你自己怎么解读这些不同的东西?
虹影:它虽然比较浅显,但涉及的范围很特殊,第一它涉及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背景,那个年代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陌生的,第二它涉及的是中国上古时代,对孩子而言更是陌生的,第三它涉及了一些文革和大饥荒的东西,涉及了一些巨大的历史事件。
我其实准备写好几本书,连起来是一个长篇。为什么说它适合孩子看,因为这里面充满魔法,主人公桑桑勇敢、善良、具有同情心,这是孩子喜欢的,另外它有很 多穿越,涉及了上古文明的巫师、神怪、包括山海经里的一些人物,这些都对孩子有一些贴近的感觉。当然这本书大人读也是很好的。
都市时报:能说说你女儿现在的阅读状态吗?
虹影:她8岁了,但她和别人还不太一样,因为她从小就在我们家这种读书的环境长大的,她2岁的时候所有的童话已经来来回回读了很多遍,4岁的时候所有罗 尔德的那些书,包括《丁丁历险记》都读过了,6岁的时候莎士比亚的戏剧简易版也全部读过了,所以我的这些童书对她一点障碍都没有。
都市时报:比较你之前写的书,还有经历过的一些苦难,现在突然写童书,给孩子们传递正能量,你自己有一些障碍 吗?
虹影:障碍倒是没有,但是如果看完了这两本书之后,还是会发现其实我写的还是我小时候的记忆,我想把《饥饿的女儿》中没有仔细去写的那些对我来说非常重 要的人物,用一个更浅显的方式讲出来。其实我是想告诉我女儿这一代甚至更下一代的青少年,我们的70年代是什么样的,我们的父辈祖辈经历了什么。
新作品
长篇小说关注当下儿童失踪现状
都市时报:史航曾说,你写童书,其实是你的假期创作,对你来说是这样吗?
虹影:好像大家都有一个误解,就是从2009年《好女儿花》出来之后,大家就觉得我没有什么长篇了,确实是这样,我后来写了三个短篇,一个短篇2万字, 加起来才6万字。实际上我从2009年到现在,写了一个特别长的一个小说,我来丽江之前才交稿,叫《米米多拉》,这个书本来两年前就应该印出来的,但是我 总是觉得不太满意,所以要印刷前我又把它拿回来了,又改了两年。
都市时报:即将出版的长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虹影:这是发生在当下一个孩子失踪的故事。现在很多孩子失踪,故事里的孩子失踪后把母亲牵扯进去了。是一个比较贴近当下的故事。所以这两年也没有停下写作的笔,但是我有了孩子以后,确实写得少,我只是在孩子去上学之后写,放学之后我就没有时间了。
都市时报:有句话说“诗人不幸诗家幸”,你小时候的经历是否造成了你后来写作的必然性?
虹影:小时候没有人跟我说话,包括我的家里人,就像我是不存在的,我想表示我的存在。以前他们知道我发表《饥饿的女儿》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看,《饥饿的 女儿》在中国出版后他们看完也非常生气。有次我的大姐被派出所抓起来了(她的女儿被同事欺负了,她帮她的女儿打架),派出所的警察看过我的书,一问说是我 的大姐,就给她放了。持续了这么多年,我才获得了家里人的注意,这是我写作最原始的目的。这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只要我有笔有纸就可以做的事,所以这是一种必然性。(记者 蔡晓玲)
虹影创作轨迹
1997年
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曾获中国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图书奖;被中国权威媒体评为2000年十大人气作家之一。
2002年
《K-英国情人》被英国《独立报》评为十大好书之一。
2005年
获意大利“罗马文学奖”
2009年
出版《好儿女花》,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中文十大小说奖。
2014年
推出童书 《奥当女孩》
2015年
出版童书《里娅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