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杂志原主编苏予因病逝世,享年90岁

时间:2017-01-07 09:10:27 来源:论文投稿

苏予

  2016年3月14日凌晨,着名文学编辑家、《十月》杂志原主编苏予因病逝世,享年90岁。苏予遗体告别仪式于21日上午10点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文学界的朋友们将作最后送别。
  苏予从事编辑工作多年,一直将巴金先生的“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视为座右铭。临近古稀之年,苏老曾工工整整抄写下自己一直喜欢的诗人鲁藜的一首小诗《泥土》: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扶持年轻作家的传统没有丢”
  “化作春泥更护花”,原是编辑的本分与形象。
  1948年,苏予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曾任《燕京新闻》、天津《大公报》实习记者、编辑。1978年,经历“文革”后,苏予面临两个工作选择,一是去全国政协联络部做公务员,二是到北京出版社做编辑,苏予选择了后者,只因始终放不下那一份对文学的挚爱。
  彼时,正值中国文学在废墟上重建的黄金时期。1979年,苏予调任《十月》首任主编,经手的第一本杂志是1979年第三期,主要作品有《飞天》 《牛棚小品》《小镇上的将军》等。正如着名学者谢冕说:这一份刊物,从它出刊的那一天起,就把表现和讲述时代盛衰、万家忧乐当成是自己的庄严使命。
  苏予凭借深厚的学养、过人的胆识和敬业精神,在其“掌舵”的1979年至1985年,《十月》杂志编发了大量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力作,如《高山下的花环》《黑骏马》《北方的河》《绿化树》 等。《十月》也迅速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之一,发行量最高近60万份。创造《十月》的辉煌,也得益于苏予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从巴金、冰心、丁玲、曹禺等文学前辈,到张承志、陈建功等作家,都与她有一份亦师亦友的忘年情谊。
  《十月》杂志现任主编陈东捷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期,也是《十月》的黄金期。
  陈东捷认为,自《十月》创刊起,认真为作者服务、不图个人风光的编辑家精神,以及扶持年轻作家的传统延续至今。张承志、铁凝、贾平凹等作家都与《十月》有着很深的渊源。上世纪80年代初,铁凝的中篇小说处女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首次在《十月》头条刊出,被改编成电影《红衫少女》后引起轰动。主推年轻作家的栏目“小说新干线”自1999年起延续至今。“2013年,我们举办创刊35周年纪念活动,当时苏予老师已经87岁,她非常高兴,觉得《十月》扶持年轻作家的传统没有丢。”
  敬业、清贫,甘当作家背后的阶梯
  “苏予老师居功至伟。作为一个职业编辑家,她非常投入、敬业,发掘出一批批作者,她却甘当作家背后的阶梯。”陈东捷回忆说,苏予老师退休后“满脑子都是《十月》,每次去她家她都拉着我们不肯走,谈与作家的交往、杂志往事等。”
  苏予之子张晓立告诉记者,苏予的心始终没有离开《十月》,她的身体一直不好,却还一心扑在工作上,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极度虚弱的她仍整理着对《十月》往事的回忆,将老编辑、编务们请到家里畅谈,目前已经整理出了6本。他说,老人常念叨着想再写些东西,但体力不行了。苏予还告诫家中的小辈们要读英文原着,养成文学气质。
  张晓立说,老人一生清贫,去世前特意嘱咐家人“万事从简”。“直到重病卧床,她才同意请保姆,第一句话便说,‘谢谢你到我家为我服务’。”(记者 周渊)


更多人物聚焦论文详细信息: 《十月》杂志原主编苏予因病逝世,享年90岁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6283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高校管理系统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农村科技开发》 《初中生世界》 《学术交流》 《药学教育》 《中国基础科学》 《工业设计》 《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卫生工程学》 《中国信息化》 《中学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