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蔡华伟绘
2016年1月14日的下午,我代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再次登门拜访了百岁老报人于友。出生于1916年的他,当过记者、编辑、校对主任,也担任过主编、副总编辑,在新闻岗位摸爬滚打了半个多世纪,是名副其实的老报人。90岁高龄之后依然笔耕不止,著述不断,一直是《新闻春秋》等新闻报刊的撰稿人。
谈话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当我要离别时,他又送我到门口,双手合十地说“再见”。每次与于友先生道别,我的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地问“他终身学习的精神力量源自何方”,促使自己从他惊涛骇浪的新闻人生中寻找答案。
于友常说:“我的新闻业务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对我来说,报社、通讯社、杂志社都是学校,都是训练班。”他感激新闻生涯中遇见了许多“引路人”。当年《立报》主笔恽逸群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他至今难忘。1938—1940年间,他加入“青记”和“国际新闻社”,名记者范长江手把手教他写通讯。范长江告诉他:“记者应该活动在群众中,当人民群众中间的一个活动家。”从抗战初期开始,他先后五次随新闻界元老刘尊棋一起工作。回忆起这段师生情谊时,他满怀深情地说:“他悉心帮助我成长,是我大半辈子的老师。”1949年4月,胡愈之推荐于友参加《光明日报》的工作,并向他介绍关于报纸的设想。1985年春,胡老又举荐他到民盟中央创办并主编《群言》杂志。
于友的新闻“训练班”还包括战场。朝鲜战争期间,他作为《光明日报》国际部主任曾两次被派到朝鲜战场。一次是1952年春,报道美国灭绝人性地在朝鲜发动细菌战。出发前,于友打过一系列防疫针,头晕,恶心,膀子肿了好几天。汽车过鸭绿江,在朝鲜北部山间公路上行驶时,遇到敌机投下照明弹,汽车得赶紧隐蔽。一夜几次下车,在树林里躲避轰炸。他在朝鲜北部多方了解美军进行细菌战的情况,旁听过志愿军军官对美军战俘的审问。第二次是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他作为中国少数进入板门店签字会场的记者之一,亲眼目睹美国侵略军司令官克拉克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他为报社写了以《人民的胜利》为题的通讯,报道了这个历史性的场面,新华通讯社志愿军分社也向国内各报转发了他写的通讯《新生的平壤》。
于友在做好新闻工作的同时,还通过自学走上了翻译的道路。当时,他在衡阳《大刚报》编辑部工作,报社需要自己收录并翻译国外通讯社的英文电讯,他受命主持这项工作。于友自费买了一本《英汉模范字典》,从此50年来形影不离。他说这本书“帮助过我逐渐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实实在在是我的一位恩师”。后来,他又自学俄语,先后翻译了美苏书籍十余部,“于友”作为词条被收录进《中国翻译家辞典》。
即使遭遇过人生变故,他也没有停止对新闻事业的耕耘。1979年拨乱反正后,整整离开新闻岗位20年的他恢复了新闻工作。他立即投入新创办的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参与创办《百科知识》杂志。1980年,他参与筹备创办英文版《中国日报》。1985年,他应召主编民盟中央的综合性刊物《群言》,重拾翻译工作。1988年,与他人合译出版了《华盛顿丑闻》,后来又翻译出版书籍《摩托罗拉的创业者保罗·高尔文》。
1989年,于友从《群言》杂志离休。那时,他的一只眼睛因患严重的白内障丧失了视力,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很弱,右手写字时也不像以前那样听使唤,于是他开始自学电脑写作。1991年,他出版了《名记者的脚印》,评价当代中外名记者范长江、孟秋江、胡愈之、恽逸群、金仲华、萨空了、羊枣、子冈、刘尊棋和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索尔兹伯里等20多人的成功经验和生平事迹。随后,他先后出版了《胡愈之》《记者生涯缤纷录:献给传媒后来人》等新闻人物传记。
他将巴金、周有光、于光远、刘尊棋、张闻天和恩格斯称赞为“不服老的典范”。他说自己在近十年的思想可能比十年前有所长进,“老有所学能使我温故而知新,能让衰老的脑袋也逐渐清醒,保持忧患意识,保持入世精神。”2008年,于友增订出版了32万字的人物传记《胡愈之》。2009年,他将自己多年来评介范长江的文章编撰成册《解读范长江——记者要坚持真理说真话》出版。2013年11月,他又出版《报人往事》,演绎着新闻记者“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在朋友眼里,他恂恂谦谨,气度雍容。在后辈传媒人眼里,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也是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楷模。(邓绍根)
人物小传:于友,1916年2月17日出生,浙江湖州镇人。1935年考进上海《立报》当练习生,开始新闻生涯。他先后在新加坡《南洋商报》《光明日报》、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日报》等单位工作过,是几乎唯一一位既办过中文报纸又办过英文报纸的著名报人。
[颈部动脉狭窄论文]透视触发3DCEMRA与DSA在颈部动脉
医学类2015-02-23 1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