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如何打造“新京味”

时间:2017-01-07 09:26:09 来源:论文投稿

昨天,北京作家协会、十月文学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社联合举办“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作家们从各自的创作角度,为北京文学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以期在新的时代继续打造专属于首都的文学水准。
  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中,“京味文学”无疑是最具地域风情的流派之一。作为公认的“京味文学鼻祖”,老舍先生毕生创作了大量展现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经典作品。在老舍先生身后,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刘恒、王朔等一代代作家,继续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与文化风俗为主题,展现北京的风格与魅力,而这也成就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辉煌及其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家叶广芩的作品始终在用“京白写京事”,她以对传统文化的直接体验与研习和对世事交变的经历与敏锐感知,旗人出身、皇亲后裔所特有的学识与胸襟,加之现实主义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深富文化魅力和精神内力的京味小说。谈到自己的“童年与乡愁”时,叶广芩说:“我爱北京的日子,我是北京的孩子。走南闯北,我不能忘记我的胡同,不能忘记胡同给予我文字中的爱和敬意,尊严和高尚,从胡同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内里的厚重和达观。胡同里的人物,个个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众不同;在泛出北京人特有的生活色彩的同时折射出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动。这一切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是我非常宝贵的积淀。”
  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尝试以“新京派”来概括这一时段的北京文学。“地理,显然不只是一方水土或天文气象,也不只是旧墙遗址或人文景观,对于当代北京来说尤其如此;它的地理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政治文化汇集之处,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原创地。”
  作家肖复兴围绕“北京老城保护”这一话题说:“时代是在发展,北京是在前进,作为北京的象征——胡同和四合院,是在变得越来越破旧。但它们依然是北京的象征,它们不因苍老沧桑而变得没有意义。相反它们更有意义,因为它们是北京这座古城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作为北京这样一座帝国古都的城市建设,文化是其根基。这里所讲的文化,当然包括现代新文化,但是,更重要的是这座古城自身所孕育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唯新是举,保护和建设,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城市可以和社会和经济一起飞速发展,但作为一座古老城市的象征,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与文学,它们是我们祖辈脚下踩出来的泡。”
  作家刘一达则从“老北京的规矩”入题,倡导京味文学的写作应当融入城市的灵魂:“作家的写作也当有一个融入的过程。比如说要想完全融入北京的规矩和文化,可能得经过几十年,因为生活习惯、习俗和生活理念是不一样的。”
  青年作家石一枫谈了自己对于当代“京味文学”写作的理解:“ 京味 似乎已经不再与那些仪式化的旧有风俗相关,而是被内化成了一种语调、思维方式和写作态度。京味小说不再包含民俗意味,而演变成城市心态的写照。”(记者 陈梦溪)


更多文化播报论文详细信息: 北京文学如何打造“新京味”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6288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隧道溶洞处理方案 集团经济研究停刊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天风》 《创新与创业教育》 《分子科学学报》 《社会保障研究》 《电气传动》 《安徽医学》 《河北医药》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江苏建筑》 《波谱学杂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