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增加传统文化导向在文化自信

时间:2017-01-07 19:10:07 来源:论文投稿

传统文化不同于各个学科,没有固定的教材,而且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往往在学校之外,如何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真正落地,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据媒体报道,10月9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在各科修订内容中明确提出,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应该说,这是传统文化回归基础教育一个鲜明而积极的信号,因为纳入了高考,使得这一信号带有了不可回避性,应理性待之。
  这一信号的释放标志着在传统文化的制度建设上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文件闭环。从《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标志,确立了传统文化的应有地位),到《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中提出要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了教育的传承任务),到《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通知对传统文化的性质、内容、推进方式均予以详细描述),再到如今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形成了首尾呼应的文件群,使得传统文化的回归与传承具有了制度保障。从这种角度说,高考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是教育改革布局的自然延伸。
  与今年9月13日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相得益彰,传统文化是魂,是根,是融入血脉中的基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从国家认同层面进一步明确要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传统文化纳入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之列,从培养目标层面进行了界定,这也为高考内容调整提供了依据。相应地,高考内容调整也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契机。
  此次高考主要修订内容有三部分,一是增加了传统文化考核内容,二是完善了考核目标,三是调整了考试内容。在增加传统文化的同时,减掉了其他一些内容,从而在一增一减之间实现了内容结构的调整,为凸显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供了空间。
  从基础教育多年的“应试情结”来看,高考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确能引起广大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但能否借助此次机会让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地生根,进而在广大学生心中生根,获得文化血脉的传承,目前尚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由此,有两个关键问题必须认真思考,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
  应该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考在本质上是难以弥合的。传统文化教育从根本上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遵循的是体验、感悟、理解、反思、践行,是基于文化认知之上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而高考是大规模的纸笔考试,是典型的常模参照考试,这就导致了高考易于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进行考核,而难以在体验、反思等高阶思维和价值认同上有所作为。如果完全以高考为导向来布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和学生很可能只关注在考试中增加了几篇古诗文、都是什么类型、应如何应考,等等。在相应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将传统文化原本的“价值性知识”生硬地教成了“事实性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记忆背诵的负担。
  传统文化不同于各个学科,没有固定的教材,而且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往往在学校之外,如何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校内教学与校外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真正落地,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此外,如何让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敞开心扉,亲近离他们较远的传统文化,还需要精心布局,优化资源。另外,文化的习得往往是在课堂外,这就需要家校协同,社会参与。
  传承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优秀传统文化的习得是基础教育传承任务的重要部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教育者应珍视此次机遇,在制度布局基本完成、高考指挥棒已经撬动的现状下,摸准传统文化的脉搏,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相遇,埋下文化的种子,进而让学生实现有根基的文化自信。(作者:王凯,系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更多文化播报论文详细信息: 高考增加传统文化导向在文化自信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6408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网上代写文章 战斗之心传承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俄语学习》 《电力需求侧管理》 《商务旅行》 《少年读者》 《科技与企业》 《上海农业科技》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眼科》 《长喜欢乐英语》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