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企业营销竞争论文

时间:2017-01-17 12:55:08 来源:论文投稿

1具体营销竞争策略的实施

供电系统要逐步建立自己的关系营销体系,根据客户的需求以及客户的资源使用量来按类别建立不同的营销关系。客户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我们要认识到不同客户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步提升与不同客户之间的客户关系,根据自身的优势以及技术的发展,开拓新的客户市场,积极宣传并推进电力替代天然气、石油、煤等能源,提倡清洁能源,提高售电市场占有率。同时,大力宣传燃气、燃煤锅炉更换电加热,针对于宾馆、度假村、娱乐场所进行重点宣传,灌输电力能源的安全性以及环保性能,按时段给予优惠政策,促进其电力能源的使用率,扩大市场的营销份额。

1.1市场细分,按照客户类别进行关系营销

将客户市场按照类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关系营销,根据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营销手段。一级关系营销主要是指对那些频繁购买的客户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在遇到服务标准没有达到,客户不满意的情况之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价格补偿,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价格刺激赢得市场份额,营销层次比较低,属于财务性联系范畴,容易被竞争者模仿,因此,我们只能对一些大客户实施奖励、折扣措施,这种差别化优势很难长久保持。二级关系营销主要是服务个性化和人格化,增加社会利益以及社会性联系,属于人与人之间的营销,建立客户数据库档案,成立客户协会,建立有效的客户组织来促进营销。三级关系营销主要是根据买方的需要提供有效的援助以及有效的技术支持,使得客户提高效率和产出,三级关系营销以技术为基础,提供了一个非价格动力,这样能够更加吸引关系客户,减少由于价格因素而导致的客户丢失,增加了客户依赖性。

1.2采用弹性价格,拓展市场份额

在电力营销过程中,为了拓展市场份额,我们可以采用弹性价格来赢得市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用电市场进行细化,灵活运用电价政策,对于需求量比较大的价格敏感型市场。如,一些大型企业以及高能耗工业用户等,我们可以将现行用电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运用弹性“价格”扩大营销,具体方法是,对这些用户落实超基数优惠电价,拉大分时电价差,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大客户以及工业用电市场。对于居民生活用电,我们可以按照用电时段确定电价,对于蓄能设备根据用电时段电价可以优惠,引导居民根据时段有效使用蓄能设备以及空调等,以有效减少用户的用电开支,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弹性价格差别定价策略,还可以应用于不同用电性质的客户,例如:可停电电价以及负荷率电价等,电价政策运用灵活,以有效拓展市场份额。

1.3以环保为契机,开拓电能替代其他能源的市场

近些年,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清洁能源逐步替代煤炉、燃气炉是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我们要以环保为契机,大力宣传使用清洁能源,深入一些宾馆以及使用煤炉或者燃气炉的工厂企业,宣传电力的高效和节能,细心讲解煤、石油对环境污染的不利之处,让用户以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待新能源,讲解电能的环保高效之处,引导用户使用电能来替代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能源,大力开拓替代能源市场,净化环境。现如今,能源危机,电能替代石油、煤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利用环保优势,扩大电能的市场占有率。

1.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需求侧管理策略

在终端能源消费中,要想提高电能的比重,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需求侧管理技术,使得消费结构得以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主要是将终端的用电效率有效提高,有效减少用户电费的消耗,但是还不能影响到用户的产能,不能影响到用户的经济效益,同时,与用户建立伙伴关系,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以此来增加双方的经济效益。例如:煤矿企业煤矿瓦斯的利用,帮助其回收利用乏风中瓦斯发电,既减少了风排瓦斯释放对大气的污染,还可以实现“冷、热、电”三联供,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具有节能和环保双重意义,在电力供需紧张的情况下还可以有效缓解电力市场供需矛盾,在技术领域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2结语

供电企业的营销竞争策略,关系到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供电企业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新营销理念,运用需求侧管理策略,与用户建立伙伴关系,以环保为契机,开拓电能替代其他能源的市场,根据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营销手段,运用弹性价格,拓展市场份额,提高服务标准,充分挖掘市场潜力,赢得更多的用户,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张谦 单位:国网资中县供电公司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供电企业营销竞争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8063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钦州学院学报 课程教材教法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房地产金融》 《银行家》 《光电子.激光》 《实用药物与临床》 《乡镇论坛》 《石油机械》 《建筑与预算》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化学进展》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