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宗教观

时间:2017-01-17 15:30:04 来源:论文投稿

一个伟大理论的产生总是受制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而高于时代的,马克思宗教观的产生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要了解马克思的宗教观,就必须认真分析马克思所生活的德国的社会状况以及德国哲学家宗教思想对马克思宗教观的影响。本文就试着分析了马克思宗教观产生的时代背景,费尔巴哈宗教观对马克思的影响,马克思宗教观的内涵,马克思宗教观的反思和它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宗教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1818年出生于德国的莱茵省,十九世纪初的德国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政治上四分五裂,国家的统一尚未完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英法相比要落后一个世纪。政治与宗教相互依托,是一个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的国家,宗教神学思想占据着人们的思想领域,人们叹息世界中又无力反抗,宗教在慰藉心灵的同时也桎梏着心灵。封建统治者也正是运用宗教这个工具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莱茵省由于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影响,而且马克思的家庭开明。邻居也是有着丰富学识的贵族,这些对马克思新宗教观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看到了德国制度的专制与残酷,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压抑。马克思的救世情怀牵引着他去探寻造成德国现状的原因,寻找幸福生活的道路。但是,在当时的德国,正如恩格斯所言:"有实践意义的首先只有两种东西,宗教与政治……但是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的斗争"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自然科学虽说还在搜集材料还没有到整理材料的阶段,但是科学也是有了一定的进步的,一方面,科学的进步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人们理性思维相比以前有了提高,使得人们可以用更理性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看待宗教。

二、费尔巴哈宗教观

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是以他的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他的研究虽说离开了现实的世俗世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还是很深刻和系统地阐述了宗教的根源、本质、意义等等。他说:"人怎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就怎样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也就有这么大的价值,决不会再多一些。上帝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你可以从人的上帝认识人,反过来,也可以从认识人认识人的上帝。两者都是一样的。人认为上帝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精神、灵魂,而人的精神、灵魂、心,其实就是他的上帝:上帝是人之公开的内心,是人之坦白的自我;宗教是认得隐蔽的宝藏的庄严揭幕,是人最内在的思想的自白,是对自己的爱情秘密的公开供认。","宗教之本质及意识中存在着的,不外就是一般地在人之本质以及人关于自身和世界的意识中所存在着的。宗教并没有独自的,特殊的内容。","也就是说:"神学之秘密是人本学,属神的本质之秘密,就是属人的本质。"费尔巴哈从感性的人出发,得出了宗教的本质不过就是人的本质,把宗教看做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认为:"真正的哲学的任务,不是将无限者化作有限者,二是将有限者认作非有限者,认作无限者,换句话说,就是将有限者认作无限者,而无限者化为有限者。",也就是说要把有限的人提升到一个最高的位置,而把无限的上帝交还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感性的人。"哲学的开端不是上帝……哲学的开端是有限的东西/确定的东西和实际的东西。"费尔巴哈看到了人,但却再度丧失了人,他把上帝的本质归为人的本质,而他认为的人的本质就是类本质,即"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很明显,这样的人只能是抽象的,更重要的是,费尔巴哈根本没有从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去寻找宗教的本质。

三、马克思的宗教观的本质

(一)从"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定义宗教的本质

费尔巴哈是从人的角度来定义宗教本质的,把宗教的本质归于人的本质,这种本质是"类本质"即理性、意志、情感。他批判基督教的目的是企图建立他的爱的宗教,他的教义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又是爱)。"显然费尔巴哈的人是没有阶级差别的人。在德国这样一个以基督教为社会依托的封建国家,阶级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与唯心主义者一样,费尔巴哈也是生活在世俗世界之中却站在世俗世界之外去幻想不可能的理想世界,所以他的美好祈愿只能化作泡影。马克思则不同,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是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实践来考察人的本质的。所以我们在分析人们所信仰的宗教是不能脱离社会,脱离实践的,这才是科学的认识宗教的方法。马克思反对用观念的,意识的东西去诠释宗教,而是主张从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来说明宗教,从物质经济生活条件中去探寻宗教的本质。

(二)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

马克思在他的宗教观的奠基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国家,社会。这个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也就是说人是处于现实世界之中的人,宗教也不过是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而不是世界之外的神创造和主宰了人和一切。而生活在虔诚宗教世界中的人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的,他们甚至连想都不会去想。马克思说:"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也可以这样说,宗教就是人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马克思得出的:"宗教就是颠倒的世界观"指的就是人的异化和异化了的人对这个世界的虚幻的反映。宗教意识是一种异化的自我意识,"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实的现实性。"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言:"一切宗教斗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得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三)从批判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宗教观

马克思认为,要批评德国现实的政治制度必须从批判宗教入手,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怎样反抗宗教呢?他说:"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评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他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他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也就是说:"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马克思更深层次的批评是现实的政治制度,批判宗教与政治的勾结,批判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而不仅仅是宗教本身。他说:要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把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世俗世界的批判,这就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联系起来了。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四、宗教的社会作用的双重性

有人用"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和作用。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宗教观的片面理解。当然,应该肯定的宗教的确有麻痹人民精神的作用,它让人民屈服于神圣的压迫。人民也只能寻求精神上的拯救来解救自己在现实苦难中的绝望境地。这的确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而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但是我们还应该把这句话看完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也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虽然这种抗议是无力的,也只是作为镇痛剂而发挥作用,虽然并不能治本,但至少可以缓解痛疼。

在马克思所生活的德国"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作为德国的支柱和纲要,充溢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充当了压迫人民的工具,统治者利用宗教来论证其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和神圣。从这点来过,它是反动的。但是宗教也是人们道德的根源,人们寻求拯救,追求精神家园和净化心灵的有效途径。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不仅充当了压迫本国人民的工具,同时也充当了殖民扩张的工具。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印第安等殖民地大肆地制造血腥味,但"英国议会曾宣布,杀戮和剥头盖皮是上帝和自然赋予它的手段。"宗教在这里起了相当反动的作用。但在殖民的过程中,客观上加强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人们也利用宗教来反对黑暗的统治,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宗教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五、宗教的消亡

马克思是不主张消灭或者废除宗教的。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批判宗教的目的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让人民"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马克思反对无条件,不切实际的消灭宗教的理论。宗教不是说废除就可以废除的,宗教的消亡也是需要条件的:"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产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幕纱揭掉。但是,这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当我们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时候,宗教消亡的时刻必然会到来。但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六、马克思宗教观的反思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应该说是深刻的,他找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的本质,它看到了隐藏在宗教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即社会生活条件,这是他高于费尔巴哈以及唯心主义者的地方。他把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联系起来,把政治斗争与无产阶级的使命、全人类的解放联系起来。但是我们要反思的是,宗教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是将其还原为物质生产就可以得到解决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它作为意识形态受制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的确是科学的见解。但如果我们完全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说明宗教问题的确是行不通的。毕竟,不是说经济得到发展了,信仰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的。一个社会的发展和统一,不能仅仅靠生产力,人们也追求精神家园。所以把宗教问题仅仅归为生产方式还是很值得思考的。

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宗教也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的。所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宗教和政治的关系,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同时也要高度警惕部分敌对分子利用宗教对国家的危害行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在我国,宗教问题是个大问题,它关乎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繁盛。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马克思的宗教观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8122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得得爱传承撸文化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人像摄影》 《小读者》 《邮电设计技术》 《中国稀土信息》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中国地名》 《扬子江评论》 《广西电力》 《云南画报》 《经济科学》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