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时间:2017-01-17 16:23:37 来源:论文投稿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价值维度上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涵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思想品格、道德规范和精神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广度和内蕴深度。因此,全社会,特别是作为实现“中国梦”后备军的年轻人要深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寻得民族的根,充分认识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自觉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2.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数字技术、移动通讯革命性的发展,出现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一系列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迅速成熟,丰富文化传播载体的同时,也改变和建构着大众新阅读习惯和层次。新媒体形式是以传统媒体形式为参照物,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形式之后,随着科学技术革新而出现的文化的新载体。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中数字化元素的出现和数字化形式,改变了传统的以纸质媒介或是信号作为传播方式。新媒体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传播呈现出多向性、非线性、个性化与互动等新的形式特征,其使用人群多为80后,90后。这些代际的年轻人是在电视、电脑与手机陪伴下成长起来的“电子一代”亦或是“读图一代”。新媒体的诞生,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改变着大众接受心理、行为状态和阅读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讲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生存态式和生存状态。今天,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日趋成熟,终端设备的普及所提供的最基本的物质支持产生了一个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新媒体和数字技术手段的日臻完善,也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新媒体技术在综合了不同媒体特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二维制作、三维制作、虚拟空间、电子感应等技术手段。新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呈现出为立体、真实,实时互动的态势。传统文化的代际之间的传承,不仅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张力所彰显的蓬勃生命力,还取决于它是如何被传播,如何让大众接受。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标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传播的现代化转变,在新型媒体中如何展现,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人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的特点,发挥新媒体受众群体的主动性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规避新媒体劣势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德育建设中引领作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1.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电子数据库是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依赖新媒体进行传播、普及和弘扬。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都是以纸质媒介,通过传统购买和阅读完成为传播。新媒体时代,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是革命性的变化。国家图书馆启动的“中国基本古籍库”项目,目的是把纸质媒介存储转化为数字,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程。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建设项目共分20个大类,细分100个子录,涵盖哲学、社科、史地、艺文等学科。先后,将自先秦时代开始,直至民国年间历朝历代经典文本典籍1万余册通过电子扫描,实现了纸质媒介存储方式到电子数据存储方式的转变。具不完全统计,文字资料可达20亿字,图像资料累计超过2000万页。电子存储内容总量是《四库全书》的3倍。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工程是一项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网上运行传播的系统工程,馆藏模式体现着其核心理念。终端是建设一定数量规模宏大的、地域上分布广泛的、可以实现跨库检索的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电子库。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工程建设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内容,用数字技术重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当代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数字化数据库是网络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和平台。

2.数字化出版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方式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存储的同时,磁介质的电子出版物兴盛发展起来。伴随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数字化技术模糊了图书、报纸、杂志、电视、音乐等传统媒体的之间的界线。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经过数字化转换,都能够图文并茂的在相应的终端电子设备上表现出来。方便、快捷便于携带和阅读的优势使以电子介质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宠。电子出版物在版权许可的范围可以在最广大范围内销售,也能够成为电视、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原点。据有关方面预测,网络出版将会在未来5―10年内成为文化出版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模式,更新着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范畴。通过网络购买和下载数字化的传统文化产品,加速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和幅度,便于传统文化价值的交流和推广。

3.通俗化传播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手段

新媒体受众群体的阅读特点和接受习惯,要求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要有所改变。传统文化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通俗化传播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手段。通俗化传播就是采取通俗的方式来满足普通文化层次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需要。通俗化传播是在充分考虑到现实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生存环境和社会大众的接受水平,采用的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普及和传播。经过时代的发展,老庄思想、儒家学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经典著作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晦涩难懂。通俗化传播就是将这些典籍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成为人人可懂的现代读本,实现手机终端网络阅读。电视、网络媒体播放则是采用学者真人秀的形式,通过学者幽默风趣的讲解,使晦涩难懂的古籍变得通俗易懂又趣味横生。抑或是以电视、网络为平台,采取诗词、典故比赛的形式,将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演变成故事,通过网络或电视使原本束之高阁的历史传统文化惠及大众,让人们在竞赛的刺激中,在故事讲述中去了解历史。另外,传统的蒙学读物则是以动漫的方式,把瀚如烟海的古代励志的典故和劝诫故事展现出来,寓教于乐,从而实现蒙学教育的现代化转变。综观这些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无疑是其中成功的典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普通大众,和新媒体使用者而言,是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内化为民族文化心理,大家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或多或少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又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百家讲坛》节目将深埋在历史长河暗处的中华文明瑰宝挖掘出来,接续了割断了一百多年的传统文化,并以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激发最大数量的普通民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百家讲坛》节目火爆,不仅是借助传统文化热之势,更是巧妙地运用电视、网络的平台,以通俗化的方式延续传统文化,成功地让传统文化在电视网络中的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不是让传统文化高阁在书斋中吸收年轮的气息,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构建社会主义道德大厦。

三、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1.新媒体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

新媒体形式的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它的数字化技术和终端设备的发展,让文化传播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新媒体传播开放性与丰富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而技术保证上又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空前的便利。新媒体的网络和手机客户端平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文化介质的出现必然会带来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发展,其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文化特征。当代文化传播的态势和演进是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发展为基本的技术条件,随着人们阅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新传播媒介和手段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传播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表现形式的同时,也承担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在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时,我们要摒弃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的阐释和堆砌,利用数字技术语言的图文并茂的优势,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纵深层面延展的可能。我们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充分认识“内容至上”的原则和坚持传播传统文化的基本底线,将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文化成果制成数字化产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占据网络资源优势,实现世界文化交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代代传承过程中,每一次技术的更新必然会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化,新的传播方式反过来又会推动文化的传播、文明的进步和传播技术的更新。在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机遇和挑战并存。

作者:崔文君 宋雁超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8142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内蒙古医学院学报官网 九江学院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抗感染药学》 《语言科学》 《电信建设》 《土工基础》 《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水运管理》 《山西统计》 《合肥学院学报》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