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分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时间:2017-01-17 22:30:39 来源:论文投稿

一、高校院士在我国高校中的分布现状

截止2012年11月8日,经过多次院士增选,中国科学院拥有715名院士(不含已故院士)[11],中国工程院拥有765名院士(不含已故院士)[12],两院院士总数达1480人。其中分布在高校的科学院院士有350名,工程院院士有312名,共计662人,约占两院院士总数比例的45%。高校院士群体分布极不平衡,主要汇聚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理、工、医、农科四大学科。

1.分布地域极不平衡

高校院士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极不平衡,相差悬殊。东部及沿海一带最多,东北部和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如表1所示:东部最多,尤以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四地为盛,集中了372名高校院士,所占比例高达56%,这四个地区在全国拥有的高等院校数量最多,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高校大多聚集在此;其次是沿海的山东、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等省和地区,共有94名高校院士,该地区凭借自身发达的经济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质的教育资源吸纳大量的高校院士从事教学科研;第三是东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拥有53名高校院士,东北三省是我国闻名遐迩的重工业基地,在汽车、石油、化工、医药、机械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大量院士集中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之中;第四是中部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分布有108名高校院士,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和自身所具备的优质教育资源,许多高校院士都纷纷选择留在中部地区发展;最后是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山西、内蒙、新疆五省,有43名高校院士。其中拥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和古“丝绸之路”甘肃一带的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的高校数量也较多,汇流了不少高校院士在此从事科研教学,其余省份由于所处地域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当地为数不多的高校也很难吸引高校院士,澳门、海南、广西、宁夏、青海、西藏至今没有高校院士。

2.集聚重点高校

高校院士的分布主要集聚在国家重点“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港台高校分布较多,而一般高校分布较少。如表2所示,39所国家“985工程”院校中,除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没有高校院士之外,其余37所高校拥有的院士数多达453名;119所国家“211工程”院校中,其中42所分布有120名高校院士;尤为一提的是港台地区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中拥有27名院士;来自全国2200所一般高校的院士仅有70名。  在中国大学排行榜前20强的高校中有344名高校院士,占高校院士总数比例高达52%。如表3所示,其中位居前两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110名,远远领先于其他高校;南京大学以31名高校院士的数量位居第三;最少的山东大学也有4名高校院士。这些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不仅具备优越的科研条件,包括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雄厚的科研基金保障,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等方面;也凭借其杰出的学术声誉和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不断累积的学缘资本,强者愈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优势越发突出,深深吸引大量院士利用这些高校平台充分展示和发挥自身的才气。

3.汇集于理、工、医、农四大学科

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科门类分为13个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我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是代表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因此除1948年中央研究员选举28名来自人文社科方面的院士外[13],之后的两院都仅在理、工、农、医、军事和管理6大学科门类中选举院士,哲、经、法等人文学科没有增选院士。如表4所示,中国科学院所设置的6个学部都集中在理、工、农、医学4个学科,其中理学和工学的技术科学部、数学物理学部、地学部、化工部、信息技术科学部的高校院士数高达252名,占中科院高校院士总人数的72%。农学和医学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高校院士也有59名。如表5所示,中国工程院设置的9个学部主要集中理、工、农、医、管理学5个学科,其中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以及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共有215名高校院士,占工程院高校院士总人数的69%,农学和医学类的农业学部、医药卫生学部的高校院士共91名,相对较少的是属于管理学的工程管理学部仅6名。

二、高校院士的分布不均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的差异分析

1.学术资源分配不均,学科建设水平不齐

资源品质,决定高等教育品质。资源品质差别,决定高等教育品质差别,导致高等教育质性平等缺失[14]。高校院士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分布极不平衡,直接导致各高校可享的学术资源不均。拥有较多高校院士的地域和高校在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工作中具备突出的人才优势。与此同时,高校院士还可以充分利用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邀请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从而直接提升高校学术交流的档次和水平,然而较少甚至没有院士分布的高校可享的学术资源有限。不同高校的学生投入同等经济、精力与时间,却由于学术资源的差别,无法获得同程度的思想、知识与能力等质的高等教育,直接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差异明显。学科建设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支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凡具有某一个或数个特色鲜明、实力超群的学科点的高校对培养创新人才都有着突出贡献。很多高校院士都接受过该学科领域权威名师的指导和学科前沿的训练,具有卓越的科研能力。他们通过增设新学科,充实高校科学类专业的课程等方面推动学科体系建设趋于完善。有院士分布的高校在以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申报相关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活动站方面也拥有强势的竞争力,与此相对应的,没有院士的高校由于缺乏优秀的学科建设领军人,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随着高校之间的学科竞争差距拉大,高等教育质量的差异也越来越凸显。

2.师资队伍差别迥异,优质生源分配不均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曾说过,教师队伍的优秀程度能够决定学校的一切。高校院士是大学的“大师”,大学需要大师,因为大师是大学的“名片”,大师是大学的“舵手”,大师是大学的“发动机”[15]。院士不仅以其渊博的学识在教学科研方面促进高校学术水平的进步,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科学精神熏陶着其他教师继承和发扬光大,对壮大高校的师资队伍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高校院士集聚在国家重点高校,一方面促进这些重点高校的综合实力迅速提高,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另一方面直接导致较少以及没有院士分布的普通院校在高校竞争中显得势单力薄,难免出现人才流动中的“马太效应”。高校之间师资队伍的参差不齐、差别迥异,使得高等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生源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品质。分布院士的知名学府往往吸纳全国的优质生源纷纷涌入,这些名校的本科生能够通过院士教学授课和学术讲座一睹院士风采,并且在良好的学术气氛中形成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在校研究生和博士更有可能得到院士作为导师亲自指导科研学习,发挥名师出高徒的积极效应。可是这些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却只能望洋兴叹,生源质量跟不上,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学校难以发展和提高。这种极端发展的现象,随着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的难题之一。

3.政府投入过度倾斜、社会支持差异明显

高等教育的政治性与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负有不可放弃的权力和责任。政府主要通过高等教育规划、高等教育评估、高等教育投资和高等教育立法等行为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16]。随着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国家政府给予高等教育很多的政策关怀和投资力度,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集中表现在东部省份中高校院士集聚的重点高校,这些高校大多是国家财政投资。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在院士所在的重点高校建设科研实验室,充分利用院士的智慧和经验,研发创新科技成果,使得这些地区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发展“锦上添花”。有的地方政府甚至直接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引进高校院士,促进当地的经济实力和高等教育发展。与这种政府过度向重点高校政策倾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院士分布少或没有分布的地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的普通高校,由于较少甚至得不到国家的重点投资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其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更为严峻。社会各界的支持对高等教育的关注也日益加大。许多来自企业、个人纷纷选择在高校通过设立奖教基金或者是提供专项资助,与此同时,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进行合作,以创办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等方式给高校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吸引和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只是社会各界所关注和资助的高校大多都是有高校院士分布的名校,他们更看重高校院士的学术权威和科研实力所赋予的影响力,与此对应而言,那些缺乏院士的高校则只能被动的争取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三、探索应对高校院士分布不均的负面效应策略

1.加大引进高校院士,培养潜在院士

引进院士能够为高校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持。政府和高校都应充分认识到依托高校院士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以加大引进院士的力度,并实施种种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院士来高校发展。就目前我国高校院士分布不均的现状而言,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对院士分布集中的高校支持,发挥院士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对院士分布较少甚至没有院士的高校要给予更多倾斜性的关注和支持,政府和社会各界鼓励的同时这些高校也要通过自身努力,创造一切条件吸引院士。高校在引进院士后,以院士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鼓励更多的中青年教师和学生投入到科研学习中,激发创新意识,为高校培养更多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的杰出人才。充分发挥院士在集聚高层次人才工作中的重大作用,为高校形成“院士群”、“博士群”,产生“院士群”效应、“博士群”效应[18]。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更多的中青年科学家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潜在院士,从而真正缓解高校院士人才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的现状,使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迈上新台阶。

2.提供配套的科研环境,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

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和环境,才能使人才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这包括硬条件和用人的软环境[19]。高校院士是院士队伍中的庞大群体,院士选择在高校发展更多的是看重高校中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施展自身才华的发展平台。院士分布多的知名高校往往不仅具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验设备条件、高层次科研创新团队和宽松的科研政策等科研硬条件,同时也具备重视人才的舆论氛围、浓郁的学术氛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人文软环境。因此,针对我国当前高校院士分布不均的客观现状,高校院士分布多的高校要继续不断为其提供配套的科研环境,鼓励带动广大师生投身于科研创新。而高校院士分布少或没有的高校可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争取有突破性的发展。

3.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发挥团队效应

院士所承担的往往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重点和关键性课题的研究,高校除提供必需的科研工作条件外不可能由院士“单枪匹马”去完成这样大的科研任务,更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院士在人力资源使用上的问题[20]。由于我国高校院士分布极不平衡,对高校院士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更为迫切。院士分布集中的高校要充分了解每个院士所在的学术领域的智力资源,为其聚集一大批优秀且有实力的专业学科配套齐全的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中青年科技力量,如“院士后备人才”、“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等,促进高校学术梯队的建设。而院士分布较少以及没有院士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对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以及学术团队的培养和激励机制,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进一步深造,承担各种科研项目,运用集体智慧,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4.构建高校院士共享模式,合作培养优秀人才

智力交流是人才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院士共享,则是各种智力交流的高层次形式[21]。高校可以基于“人才共享”的思想,交叉使用院士、互聘互用。院士是高校重量级人才资源,其数量的有限性和对其巨大的需求量往往产生矛盾,尤其是当前我国高校院士分布不均,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我们可以灵活利用院士的智力资源,院士分布少以及没有院士的高校可以聘任名誉职务顾问或是兼职教授博导,既可以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学校形象,也可以合作培养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可以通过聘请院士合作进行科技项目研究或聘请院士开展科技咨询、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等等形式,提高科研的质量、水平和成功率。这样的多种方式提高院士智力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校院士分布失衡,而各类高校通过合作对彼此的学术交流、学科发展、人才流动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杨琳 单位: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院士分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8280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 气象科学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江苏煤炭》 《城市发展研究》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数学学报》 《清华法治论衡》 《血栓与止血学》 《农业与技术》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广播电视信息》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