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设计下小学英语论文

时间:2017-01-18 05:13:48 来源:论文投稿

一、课堂教学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的体现,同时对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进行训练,也对学生英语表达习惯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去模仿教师的语言和语调。而教师使用语言时犯的一些表达错误会对学生使用某些词汇和语法造成错误的掌握。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课堂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全面发展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课余时间多翻阅和查看相关的词汇用法和语法是否标准,提高使用语言的科学性。只有教师的教学语言到位了,学生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听力和表达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形成正确使用英语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实施及反思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英语,需要根据不同年级段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对课堂语言的使用认真斟酌,特别是在基础阶段,学生刚接触到一种新的语言,要适当地简化和调整语言结构,并随着教学进度和学生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适时更换词语和句子形式,丰富其词汇,逐渐增加词语和句型的难度,主动滤去那些无关紧要且影响理解的内容,尤其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对于初学者,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可以理解的基础上喜爱英语,体会到不同语言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实效性。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在课堂上我会尽可能地用简单而且有趣的英语组织教学,使学生及时领会教师意图,让他们的思维尽快与英语联系起来,时刻注意排除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和干扰,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语言的交际性、意义性和趣味性,以此来诱发他们的新奇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师生之间用英语的情感交流。同时,教学语言不仅仅传递信息,传授知识,也有一定的智育、美育、德育作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语言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为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地让英语课堂显现无限生机,牢牢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化被动为主动,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英语语言的根本目的是日常交际,是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合理运用。我还设计一些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游戏,例如,男女生混合读,分角色朗读,高低声朗读等,简单有效的游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还可以将枯燥的反复朗读变得有趣。表演是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小学生都有爱表现的欲望。比如,在学习Animal时,可抓住每种小动物的特征,边读单词边做动作,边做动作边找相应的单词卡片。学生还特别喜欢扮演课文里的角色,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课文内容,课堂气氛还特别活跃,真是一举两得。在学习之余,我还会适时地教学生学唱一些英语歌曲,既可以调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记忆,活跃气氛。小学生喜欢生动活泼的语言,为了让他们尽可能地多听多说,我会多用抑扬顿挫,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英语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开辟一个生动的英语世界。英语口头语言表达,如果超出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会加重学生听的负担,所以往往使用态势语言则更明白。丰富的态势语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表达的意思。有时为了能够很自然地显现教学内容,我会借助一些实物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情景中学习。同时,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教师还要不断丰富评价语的词汇,例如,“Goodjob”?“Welldone”“Tryagain”“Youdidagoodjob”等等。我认为,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评价语,就会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英语中的成就感,使之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课堂评价用语的习得过程中收获成功与喜悦。

三、结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合理地使用课堂语言,不仅使语言更加灵活、丰富,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模仿,提高英语素质,使学生学会展现自我与表现自我,使小学英语课堂情趣相长,施之有效。还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得知识。与此同时也要很好地运用激励艺术,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并始终贯彻于教学之中,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自信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多体会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同时虚心学习,认真备课,慎重表达,及时反思,不断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闫琳 单位:河北省新河县寻寨中心校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语言设计下小学英语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8430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商标查询 移动通信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当代经济》 《国际新闻界》 《中国农村教育》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现代园艺》 《芙蓉》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中国造纸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