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中人物语言与书中描写不一致
第九卷第九则至第十卷第八则,刘备始终没有直接参与赤壁之战,都是谋士、武将做的,自己坐镇樊口等候胜利的消息。然而地十四卷第一则却说关羽单刀赴会时,拒绝将三郡交给鲁肃的理由是“乌林之役左将军亲冒矢石戮力破敌,岂得徒劳,而无一块土地相资,而足下欲来收地耶”。“乌林之役即赤壁之战”,“左将军即刘备”。关羽明知刘备没有参战,可却当着鲁肃的面撒谎?当然不是,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刘备确曾与周瑜、程普等一起参加赤壁之战。所以关羽的话句句属实,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只是来自民间创作,将刘备排除于战场之外。罗贯中时而吸收民间口头创作,时而复述史书,弄的驴唇不对马嘴,使得关羽蒙受撒谎的嫌疑。此些例子还有,比如:三气周瑜之后杀死陈矫,后来陈矫又活了过来。还有马超为父报仇起兵反操,而杨阜却说他背父忘君。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的第一种成分与另外两种成分之间没有融合为一个整体,罗贯中在进行摘录、复述或改编时,往往兼收并蓄,因而第二和第三种成分的内部也不一致,这就使《三国演义》的内容呈现出异常复杂的状态。
2罗贯中的编辑思想前后不一致
孙坚对汉朝忠心耿耿,冒死围攻董卓,却因为在洛阳宫中得到传国玉玺而企图自立,这前后衔接太过突兀,转变得不自然。刘备在投降袁绍之时,只为自己安危联合袁绍对抗曹操,使得袁绍向曹操开战导致袁绍灭亡。刘备本以忠厚著称,可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让袁绍冒险。罗贯中只顾加强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无意中对刘备的形象造成了损害。而且本书的中心思想是拥刘反曹的,这些在书中多处体现。比如:许田射猎、三勘吉平、赤壁之战等等。但是也有许多赞曹的画面描写。比如:官渡之战、仓亭之战、乌桓之战。这就造成了曹操人物描写的不一致性,容易误导读者。在马超为父报仇的场景描写中,马超杀的曹操割须断袍,是为了同情马超。但是在冀城之战却写了马超是一个残暴和有勇无谋的人。罗贯中只引来了故事,却没有因为故事思想倾向不同而改变。《三国演义》还引用了大量的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这些历史传说有的加以删改,有的直接引用,引起广大群众浓烈的兴趣。《三国演义》所吸收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曲艺,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精华和核心,这些超过了小说总体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三国演义》直接取材于历史的部分篇幅较小,艺术水平较低,在书中只起辅助作用。这样,如果把《三国演义》说成罗贯中的个人艺术创造,显然不够妥当。实际上这部小说乃是群众创作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部分仍然保持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和流传变异性,乃是无数民间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者:姜宏义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相关专题:fema失效分析 北京赛车pk10稳赢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