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章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生物安全意识、理论联系实践以及增强团队意识等多方面探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6763(2016)02-0063-02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6.02.041
为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当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首都医科大学进行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尝试,开设了独立的《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实验》课程。该课程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以临床感染性疾病为主线,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实验内容有机融合,形成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个教学模块。通过实验教学这一高校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1],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临床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对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关系有较为完整的综合认识。现就《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1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热情
实验教学是为医学生开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承担着学生学习医学实验技术与技能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目前学校通过有机整合多学科实验教学内容,开展了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例如:利用病原生物学科和免疫学科密不可分的交叉联系设立与腹泻相关的病原分离与鉴定的综合性实验等。因此,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但学习了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教学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全方位地利用这一平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2],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有效完成甚至超越教学实践的既定目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近距离接触,比较利于教师“全息化”(人格、内涵、气质的综合体)的影响学生[3]。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并且进一步地授之以“欲”,激发学生潜能、唤醒学生内心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热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实验教学的小阵地达到通识教育和培养医学人才的大效果。
2强化生物安全理念,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某些病原体的试验操作,如:肠道致病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的观察、培养与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物观察等。在配备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设备、建立规范的《病原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必须在实验教学全程贯穿生物安全意识的强化和生物安全操作的严格执行[4-5]。我校医学生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上已初步学习了有关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实验室感染事件,归纳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内和未来临床实践中可能会引起生物安全隐患的实验操作程序及相应处理手段。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要遵守病原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学习无菌操作技术,试验完成后对操作台面进行消毒处理,对生物垃圾和生活垃圾严格分类。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与安排,学生进一步强化了生物安全的意识,掌握了生物安全的操作要点,熟悉了有关生物安全的规范化程序,为学生未来的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的职业生涯奠定下良好基础。
3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创新
实验课程中无论是形态学观察、还是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学生除动手操作外,还需应用已学习过的多学科理论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不但需要对实验教学实施全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还需积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解释临床上遇到的具体问题。以不同类别实验为载体,使学生通过规范操作、自主学习、整合知识、认真思考,逐步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在病原生物学实验课里,借助显微镜观察形态结构各异的细菌和寄生虫是最基本也是重要的内容。实际上在理论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菌大小的计量单位是微米;而在实验课上,学生将通过显微镜的放大,在油镜头下独立观察细菌的形态和一些特殊结构。当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并建立必要的联系时,就能通过直观体验充分认识和理解了需要放大倍数更高的电子显微镜才能对纳米级的病毒颗粒进行观察,也能自行判断出镜头里看到的巨大影像不可能是细菌,而是杂质。在完成设计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特别是融合相关的学科知识,根据实验目的形成实验思路、然后合理选择实验方法、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和具体操作等一系列步骤。为获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验操作前,教师需明确提出任务要求和思考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试验操作,只有经过仔细观察和多角度分析才能对实验结果得出比较合理的推断和解释。通过教师的充分启发、师生的活跃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培养;善于观察、多角度分析总结能力得以锻炼,创新性思维也得以逐步建立。真正使学生体验到,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可以分析、解决实验中和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4增强团队意识,充分认识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21世纪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只有组成团队,个体间充分协作才能增强整体的竞争力。同理,实验课程上,除要求提高每个同学的自身素质外,还要求同学们学会资源共享、协作共赢。实验课教学通常是分组进行,小则2人一组、大则4人一组。分组试验一方面可以节省资源,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实验内容比较繁杂,只有团队成员充分协商、合理安排和分配工作内容并且有序进行时,整个团队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实验资源顺利圆满地完成任务。例如:一次实验课中包括“模拟脓标本和咽拭子标本的分离培养”、“肠道细菌的培养和鉴定”和“R因子传递实验”三项试验内容。这三项试验均需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接种、但又涉及不同标本和不同类型的培养基,而且完成每个试验所需时间长短也有不同。因此4人团队需要明确分工、安排好试验的先后顺序,各负其责,互相协作,才能保证高效无误的完成实验任务。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设计和病例讨论也经常以小组形式集体完成。在讨论和展示过程中,不同组别间的病例分析、不同试验方案的执行效果一目了然。同学们在一次次的实践合作和一次次的讨论分析中学会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团队合作和协作的意识得以逐步增强和巩固。学生们也在实践中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快乐和成长的愉悦,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在集体中与他人有效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奠定基础。
5总结与建议
以学生为本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在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通过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和进行“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的教育,强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每年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教,深切感受到不同学生的素质和汲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差异很大,因此有必要因才施教、因需施教。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要求有针对性的安排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内容可进一步优化。除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外,可适当增加精选的可视化教学内容。例如:可通过微视频介绍一些需要专业设备、而基础教学阶段无法安排的临床检测新方法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与学生后续的临床实践接轨并可在课程考核中予以体现。考核模式存在改进和调整的空间。不鼓励以求分为目的的学习,而是尽可能创造环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乐于参与并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坚持寓教于考、寓学于考的理念选择考核内容与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鼓励、督促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平台,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建设高等教育大国的辉煌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8,44(20):4-10.
[2]杨继文,黄诗寓.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4):2218-2221.
[3]朱俊萍,陈辉,安静.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融汇素质教育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11):25-27.
[4]沈弢,彭宜红,庄辉,等.面对特殊挑战,建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新体系[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7(12):957-958,960.
[5]李红花,李英信,李芳芳,等.加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J].卫生政策与管理,2008,35(1):76-78.
作者:朱俊萍 张力平
相关专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