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论文9篇

时间:2017-01-19 06:33:25 来源:论文投稿

第一篇

一、教学工具的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课本、黑板、粉笔是教学的常规手段,随着信息量的增大和资源的丰富,这些工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科技的改革创新带动着课堂教学工具的创新,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日渐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并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新版的苏教版教材具有贴近学生生活、涉猎领域广泛、注重学生感性与理性情感的培养等特点,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运用网络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以课堂教材为蓝本,并不断扩大教材内涵的延生。在课上教学时,可以适当进行声音、图像和视频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多种感官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课文《边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蕴含在人物语言和表情中的情感的理解,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带领学生观看根据课文拍摄的电影,让学生在电影人物的情感表达中体会文章的情感教育。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教学中课堂似乎只是教师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殊不知“有效教学”从本义出发,应当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展开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的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重视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努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在学习高中课文《雷雨》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上课前让学生搜集作者的资料及作品、对文章进行划短分章、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在课堂上让他们自由讨论以分组的方式发表看法并阐述理由,教师再通过示范点拨,与学生相互交流,帮助他们全面理解课文,掌握文章背景、作者信息及蕴含的情感教育。还可以在班级内创办读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在阅读和交流中,相互反馈信息,提高反思,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语言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过硬的语言技能和丰富的文学知识,而且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能力和推动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语文教学过程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加深学习体验和情感交流,让他们真正的爱上语文的学习。

作者:胡斌 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第二篇

1组织严密讲授语

讲授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中职生底子薄、基础差、阅读量少,所以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语言要准确、规范、精炼、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笔者在《边城》教学中,设计了展示学生课前准备的根据课文的内容画的图画,老师问:这几幅画有那些共同的元素组成?学生答:山、水、船。老师问:大家觉得画面美不美?学生答:美。老师说:这里不仅山美水美……没等说完学生马上接过话茬说:人更美。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引出了表现人性美的问题。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体现人性美的内容,这样的设计过渡,紧凑自然简洁明了,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很快的进入文本,学习积极性空前的高涨,课堂气氛很活跃。由于语文课本内容的丰富性,教师如果不进行严密的组织教学语言,所讲的内容如一盘散沙,学生会浑浑噩噩,不知所云。教师只有严密组织课堂教学,做到语言规范、精炼、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只有你的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线条,才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才会引领着学生去参与,去思考,去理解,课堂就不会是一潭死水,才会达到一定的教学预设,完成教学目标。

2激发话语提问语

教师通过能激起学生话语欲望的提问,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智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还学会了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提高了教学有效性。教育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倾听的过程,如果抛弃倾听,师生的交往与沟通就将陷入困境,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教育危机。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双向互动交流,使得教师难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无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做出反馈,最终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

3激励信心评价语

评价语就是学生在课堂表现时进行适时点评的语言。学生一般都比较看重教师的评价,再加上中职生大多学习品德表现都让教师不满意,一直被忽视,甚至被挖苦讽刺,因此,教师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自信心增强,学习起来更有动力,产生欢愉心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自觉地主动地争取更大的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即使是人们眼中的所谓“差生”,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为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以真诚的肯定和表扬。例如,曾经有一位基础较差的同学写了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交给我,作文语句不很通顺,用词不贴切,错别字连篇,但内容真实反映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烦恼:父母之间的不理解,父母的不和谐,自己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我阅完后,很受感动,用红笔在学生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注上“好”“真实”“懂事“”孝顺”等等。特别在评语中批上“好好学习为这个家注入一股幸福元素”等鼓励性语言激发他,从此这位学生更加勤奋、踏实的学习。作文评语是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的重要方式,中职生的作文评语的书写要以激励为主,以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为主,且要用第二人称来写,语气亲切,就像朋友似的面对面交心谈心。即使批评学生时,要非常的委婉,如沐浴春风,因为中职生对严厉的批评已产生了抗体,而要在否定中有肯定,寓批评于表扬之中。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激励、表扬的评价语言为主,因为语文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多角度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拘泥与教参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成为答案。中职学校要培养能说会道的学生,而说的落实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我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下操作:如果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到位,首先对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表扬,然后用“请再想一想”请学生先坐下,这样的评价语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使用类似“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不对,你坐下吧”这样简单粗暴的话语,学生会有挫伤的感觉,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伤害。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欣赏的需要。激励性的评价语在语文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信任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自己的潜力,形成新的学习动力。

4升华知识结束语

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学结束语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归纳,准备结束教学的用语。结束语的要求是准确、简洁、耐人寻味,设计得好可以加深印象,升华教学内容的作用。中职生共同特点注意力不够集中,再加上临近下课,学生听觉十分疲劳,注意力进人分散期,其注意力开始转向课外,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简明扼要的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例如,我在教学《项链》结束语是这样的:在故事的结尾,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她的人生之路到底会走向何方?同学们心中也许有自己的答案,请大家思考,为《项链》写一个你心中的结局吧!短短的结束语,既能使老师深化文章内容,让学生再次把握主题,通过想象加深对人物的认识!这样使语文课堂教学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得到无限的扩张和延伸!结束语是对整堂课来说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升华教学内容。所以教师的结束语要力求简明扼要、耐人寻味,或巧设悬念,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尾声有所得,有所思。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需要一段引人入胜的导入语,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不时出现的激励性的评价语,更需要一个精炼简洁耐人寻味的结束语。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着课堂成效,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情绪。中职的语文老师,要切实运用新课程理念,用艺术性的语言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用智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充满激情、充满灵性,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作者:洪秀珍 单位:浙江省三门职业中专教育集团亭旁职教中心

第三篇

一、优化师生关系,让课堂“活”起来

教师在教这篇这篇课文中武松打虎的经过,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两名小演员,一名扮演武松,一名扮演老虎。二人为一组合,以课文情节为内容,表演武松打虎的经过。小演员出场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表演中,“小演员”们各尽所能,使得表演既生动又形象,小观众们看得个个摩拳擦掌,兴致勃勃。此时,课堂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表演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课程。“这一段课文写的非常精彩,集中反映了武松的机敏与老虎的凶猛,请同学们细读这一精彩片段并找出描写武松与老虎打斗时的动词,以作为评价各组演艺的标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膨胀起来。开始,他们个个虔心研读,后来在组内各抒己见,相互讨论、交流,为评议表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现场评价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语文课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表演欲都被激发出来。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领略了人物的艺术魅力,还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孩子们用他们的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历史故事,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既开心又轻松。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方式也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创设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气氛,发掘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学习毛泽东的《咏梅》一词,教学前,教师安排学生相应地做好课前预习和拓展准备,首先,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毛泽东、陆游这两位词作者的生平及这两首词的不同写作背景。其次,喜欢美术的同学可以搜集。欣赏有关梅花的图片,同学们传看。喜爱诵读的同学可以搜集以梅为主题的诗歌、散文进行朗读。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读中辨析,通过自读自悟后,深化理解。有的放矢地口语表达,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意识和习惯,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综合素质。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以人为本”要求教师要具有高素质,既要加强人文素养,以德修身,又要提高业务水平,以业立身。

作者:逯业东 单位:吉林省镇赉县庆余小学校

第四篇

1生生互评的教师行为策略

第一,教师要营造平等、自由、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良好的氛围是人与人有效沟通的前提。在互评中,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参与互评的保障。在互评中,教师应尊重和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其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第二,教师要创新提问方式。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像竹子一样能够不断生长。节与节之间顺利衔接并且节节拔高,靠的是问题的合理而有梯度的设计。教师应当借助科学有序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师的提问要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与他们的语文知识储备、思想世界和现实生活产生共鸣,以保证在互评开始的就能激发学生互评的兴趣;同时教师的提问要找到合理的切入点,抓住时机,做到“趣问”、“巧问”、“曲问”“、精问”和“活问”。第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前掌握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程度,确定的主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观察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知识、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感的变化,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在互评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对学生的互评做出即时反馈。教师的指导必须讲究时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手包办;既不能过早介入,也不宜过晚干预,教师应以一个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参与。

2课堂案例

学生在整个互评过程中与他人的思维碰撞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西江月》这节课上有这样一个片段:师:从这首词中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感受张孝祥的生活态度呢?生1:词人在被风阻挠时,并不去抱怨,反而乐观地告诉自己“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方?”在孤寂的夜晚,他被阻于水面,却还希望欣赏景色,由此看出词人的旷达乐观。生2点评生1:“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方?”两句并未写诗人希望欣赏美景,而是对“明天”美好的憧憬啊!作者认为明天会顺风,可见他的乐观。生1点评生2:他说出自己的诗句理解,能联系诗句深刻体会作者的乐观,很好。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在提出主题后并没有直接反馈学生的回答,而是请两个学生相互点评,在学生的点评中认识自身回答的不足。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生生互评方式,步骤明确、简单,参与范围较小,但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明显,适合在答案较为客观的情况下使用。在《山中访友》这节课上有这样一个片段:师:山中访友,什么称其为友?生1:品德好的人成为友。生2:我觉得值得信任。能信任的人是朋友。生3:能倾诉烦恼,说小秘密的人,我会把他当作朋友。生4:有共同话题的人是友。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以上四位同学的发言呢?生5: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每个人对朋友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师:那就让我们赶快进入课文,看看作者李汉荣在山中寻访的是什么朋友,他又是怎么理解“友”的?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确定了什么是“友”的主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是一个主观认知,可以让多名学生回答,教师要控制课堂,在四名同学分享了自己对“友”的看法后,学生5的评价对前几个学生的回答做评价。这也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这种生生互评操作步骤很明确简单,适合生生互评的初用者使用。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仍是“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机械重复式的抄写,以及无意义的大量练习,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让课堂毫无活力可言,更使得教学效果欠佳。生生互评作为一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实践功能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初中语文教学的状况,帮助我们推进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研究。

作者:任文慧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第五篇

(一)提问要新颖

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读书写字等基础知识,还要让他们领悟语文这门精致文化的神髓,使之成为滋养自己心灵的沃土,让他们享受到那种浮华落尽,发乎本心的精神享受。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语文课文脱去了传统的重思想内容、轻艺术价值的色彩,转而以精选美感的个性、充满探索未知的喜悦和多变的文学结果来吸引学生,从而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这种感觉的体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的提问来进行引导。新颖的课堂提问,不仅要注重发问方式与提问的角度,还要尽力使问题能够引起他们的深思,力求新颖,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讲《山中避雨》时,教师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丰子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艺大师,他最为我们所熟知的艺术作品当属他的漫画,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几幅他的代表作品,试着归纳一下,他的作品在选材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呢?”这样设疑导入,既引导了课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问题还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课文进行阅读之后。便可以问让他们思考:“登上遇见雨天,本是一件叫人沮丧的事,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在学生就课文内容回答之后,要趁热打铁:“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这样的思考题既有角度的新颖性,又具有思考深度,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提问要有价值

课堂提问必须具有相当的思考价值,以此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欲望,从“被教”变为“要学”。因此,课堂提问要具有一定层次的思考意义,在设计问题时注意把握好分寸,难易适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思索答案时付出相当的努力,进而得出合适的答案。例如在进行《竹林深处人家》这节课时,可以这样问:“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 1~4 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在得到学生的答案后,可以接着问:“在看似无尽的竹海中发现人家的喜悦可以用我国的那句名诗来表达?”这种问题设计既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和谐地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可以带着有层次性的问题潜心读书,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讨论。总而言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特点,以层层深入的设问方式,充满艺术技巧的问题,环环相扣地进行提问,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和思考价值,让课堂充满悬念。在这种由“善问”营造的有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能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这些问题难易适度。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能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得到提高,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作者:杨丽燕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紫市中学

第六篇

一、利用多媒体再现直观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快速发展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在当今社会被普遍使用,图文、声像、动静结合的演绎,赋予了每一片文章感情色彩和灵动的形象。时空的限制被打破,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闭塞,不能将一些一些难以表现的事情再现,而多媒体却能够以图文声像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的、直观的教学情境。在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时,也带出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安塞腰鼓》一课中,黄土高原的“腰鼓文化”虽然令人神往,但是不管文章描述的如何生动,教师讲的如何准确没学生也很难体会到“腰鼓文化”的壮丽豪情。学生们没有亲自看过腰鼓表演,就算再怎么发挥想象也是于事无补,但是多媒体此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播放一些有关西北黄土高原风情习俗和安塞腰鼓的影像资料,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去体会,感受腰鼓的雄壮豪迈以及蕴藏的细腻情感,加深学生对腰鼓的理解。最后把腰鼓的豪壮同江南水乡的温婉相比较,学生就能够理解水乡的人不能敲出这样腰鼓的原因了。这样学生就会在那种“狂野”中体会到奔腾的力量和生命的升华。

二、适时留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适度的留白是一种艺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讲授都是事无巨细、亲自讲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字词句子解读、思想主题和写作手法等都一一讲解。学生在课堂上时间被挤得满满的,且紧张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完全没有思考老师讲解内容的时间。留白就是通过留出思考的空间,发挥学生充分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适当的留白可以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理解,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留白还可以培育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每一个知识点都能给予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的政策下,促进学生将积极思考和思维作为基础,学生就能逐渐培养出这种能力。

三、以恰当激励和肯定来创设

根据教育心理学分析,学习动机是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的直接联系。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是要保持合适的学习动机,初中生的思想习惯都还具有可塑性,有时会积极发言,有时也会沉默不语,所以,教学情境就是调整课堂气氛的关键。赞美和肯定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及时地赞美会提升其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鼓励就转化成心头上的喜悦和感动,所以,鼓励式教学在情景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中,每一处都有情景,每一处情景都有人的存在。在语文中巧妙地创设情景教学,用活跃的课堂气氛将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学会爱生活、爱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积极进取,努力拼搏,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知识、力量、情感、世界价值观的统一。教师们要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将生活与与教学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被动地位转成主动地位,真正把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主体。

作者:郑丽梅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中学

第七篇

一、改变教师观念,重视人文教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也是行动的决定性因素。无论在任何形式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始终都对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模式,而且还会从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说,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必须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课本是课堂的中心,教师所教师的一切知识往往都是来源于课本,并且很多教师会把上课作为单纯的完成教学目标计划,课堂上没有额外知识的扩展,也没有与学生的互动,语文课堂过于单一乏味。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领导者主导课堂局面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切实践行教育方面“以人为本”的观念。

二、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如上文所说中职语文更重视的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性”,即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日后工作中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常用的便是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每个人的所具备的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采取具体的措施来不断强化的,对于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亦是如此。首先,针对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对于还未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口语交际所需具备的技巧和素养都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根据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特点,制定详尽地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改进,另外,教师应该让中职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选取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设置相关的情景,对学生进行训练,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他们能在日后的生活中轻松应对真实的口语交际情景。其次,针对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技术型和专业型,各方面专业应用型文章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学生的语文应用写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职教师应该积极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贴近社会需求,在课堂上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应用写作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来提高中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性”。

三、结语

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为目的的。课堂是中职学生学习的根据地,是进行其他一切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根本点。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观念,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以一种享受的心态去学习地理,从而尽可能让中职语文课堂发挥其有效性。

作者:王伟平 单位: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

第八篇

一、情景渲染过分,占用了有效地教学时间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适合知识展示的情景,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却忽略了“情景创设必须为教学服务”这一宗旨,没有把握好情景渲染的尺度,有的用故事引入,情节生动,神情飞扬;有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卡通形象逼真,眼花缭乱。时间好精力都花在了情景渲染上,迟迟不能进入主题,有的甚至花了十几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等进行主题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还沉浸在“情景”和兴奋中,久久不能回过“神”来,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情景”上。这样,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四、长期目标一次求成有的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靠一两节课是达不到的。我们知道,一种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训练过程,可许多老师却偏偏忽略了这一点,课堂上常常为一个能力目标不能完全达成而反复“开导启发”,教学流程冻结在这一环节上(老师着急甚至动怒,学生哑然恐惧),挤占了其他目标的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于是只好拖堂或补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这个怪圈呢?一、树牢“40分钟”观念,增强时间意识凡是老师,可能都曾振振有辞地教育过学生“时间是最宝贵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珍惜时间,精确计算每个教学环节的用时,充分用足用好“40分钟”,决不轻易乱花一分一秒,更不轻易占用学生和自己的休息时间。一般来说,传授新知识应以20分钟左右为宜,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信息反馈、目标矫正、巩固练习”等其他教学环节。二、精简问题,忍痛“裁剪”前面我提到过,一节课下来最少的向学生提了18个问题,这些问题要在40分钟内完成,显然是分析不透,训练不牢。如果不拖堂,又要分析透训练牢,办法只有一个——大“裁剪”。把那些多余的、绕“弯子”的通通“剪”掉。拿前不久听过的三年级《可贵的沉默》一课来说,老师在教学时向学生提了十个(多余)问题才进入主题——“同学们为什么沉默?”课堂上出现了“害羞、惭愧、知道自己错了……”的回答,已经对上“路”了,但老师没有赶紧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子”才回到主题——“以前错了,以后怎么办?”这时,时间过了差不多半小时,只好草草完成“‘沉默’为什么可贵?”“怎么回报父母?”“想想这节课的收获”三个问题。其实,这节课的主要问题只有三个:“为什么沉默?”——“以前错了,以后怎么办?”——“‘沉默’为什么可贵?”这样课文的“脉络”便突现出来了。然后顺着这条“脉”线展开深入一层的思考,整节课最多八九个问题。先理出“脉络”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再以此为“纲”统领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深入一层的教学,既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阅读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的基本思路,又能使老师和学生的思路不会偏离主题。三、找准重点,分清详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被一些非重点的内容所迷惑,浪费掉许多有效的教学时间,使重点得不得训练和加强。那么,怎样才能找准重点呢?一是从课文本身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找准重点。二是可以根据课标确定教学重点。新课标规定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因此应把识字教学作为重点,把主要力量集中在识字教学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逐渐增强,到了高年级已基本能独立完成识字任务,教学的重点就不再是识字了,而应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简化情景创设,减少多余环节

小学生因受年龄、思维的制约,容易被一些热闹的场景、鲜艳的画面所吸引,过多的情景渲染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情景创设时,一是要注意紧扣主题、简明扼要、针对性强;二是要尽量发掘旧知识中的素材用着情景创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实现了“情景导入”环节,一箭双雕,同时还实践了“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的指导思想;三是要尽量发掘课文本身的情景素材,其实教材编写时已经注重了故事性、趣味性,课文中的许多情节都很生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都很适合“情景渲染”,运用课文本身的情节作情景渲染既能为老师节省查找课外资料的时间,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

三、拟定长远的训练计划

在具体的教学中,出现某个环节未完成、个别目标未达到预计的结果,甚至出现了个别错误都是很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以后有的是机会完成。下一节课,下一篇课文,下一个单元,甚至下一年都还要安排类似的教学内容。任何一个项目、一种能力都不是一次训练可以完成的,即使第一次训练完成得很好,以后也仍然需要继续训练,一篇课文只相当于一道练习题,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总之,只要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强化训练,把剩余时间留给学生“吸收好消化”、预习新知识,实现“温故知新”,留给自己丰富知识,即便是休息也能让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这样教学效果就一定会提高。

作者:何昌文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第八小学

第九篇

(一)对《瓦》常规分析

首先分析阅读经验。笔者的分析文字为《比喻扮靓的瓦》,分三个层次强化比喻在对“瓦”的描述中的作用。1.比喻使瓦形象可感:屋瓦在房顶上,就像长满麦苗的田地,而麦苗仿佛是“我”的怀想,或者说“我”的怀想就像麦苗,在记忆中摇曳着。瓦是给我这种类似联想和比喻的起点,是瓦让我的记忆之门打开,是一垄一垄的田地让“我”对瓦的形象倾注情感、深化认识。2.比喻使敬畏深化:作者的思路:从抽象到具体。首先谈对瓦的敬畏之心(抽象),这这种敬畏是从“我”的经历和经验中发酵出来的。其次,从某一个方位上观察,即“在高处看”(具体),“我”把瓦比喻成一本打开的书,深化了作者对瓦的敬畏之心就像对打开的书本一样。最后,“我”说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就是拆瓦。拆瓦的感受,尤其是把拆下的瓦码在一起,“我”把它比喻成码字儿,使“我”的敬畏程度加深。3.比喻使情怀厚实:“我”从自己孩童的视角讲述“母亲修屋顶”这件事,写瓦的力量和瓦对人的庇护这种情怀。接着用一组比喻,把这种情怀加以深化,由“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落脚到“娘是我们家的瓦”,自此完成了由物到人的由衷赞美,完成了比喻的象征意义的转化,表达了瓦对人类的庇护,母亲对儿子庇护的这种大情怀。其次分析在写作方法。笔者的分析文字为《一根红线串出的场景美文》。文章第11到16段,总共有6个生活场景。这6个生活场景的语言,简洁且富有动感,使6个生活场景都能够生成画面,即画面感很强,如同电影中的6个镜头,把瓦的各种品质分别融入其中。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这种写法。首先找出一条主线,即你要表达的思想内核。其次写出与主线相关的各种场景,然后选择最有表现力的几个。再次写场景或者叙事时,语言要简单、有动感,能给人想象空间。 

(二)对《瓦》生活化分析

完成常规分析后,接着对文章进行“还原到生活中去”的尝试:针对文章第5段,笔者从生活出发,要求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亲人,描写他们的行为和情感。笔者在课堂上是这样设计问题的:“作者从孩童视角叙述“雨天母亲修屋顶”这件事,语言简单却十分准确,描述绘声绘色,现场感极强。那么,你在家里,你最亲近的人也许就是母亲,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讲出母亲做某件事的经过和你的感受吗?”这种把问题引入生活,设计一种生活情境的具体化问题,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此同时,笔者针对文章中“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一段,又设计了另一个生活场景问题。这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抛石片这一生活场景源自一种游戏。无论是城市或乡村的孩子,当你在水边发现了石片或者瓦片,都会情不自禁地捡起它抛向水中,还会数着石片或瓦片在水中走出抛起的点数。你还记得这种游戏的乐趣吗?请记录石片或瓦片掠过水面时你的感受。”这两个问题在周末布置下去后,待下一周周一,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片段写的都非常生动形象,比平时我在课堂上讲解纯粹的写作技巧,效果好多了。在以后的语文阅读课和作文课,我坚持走这种生活情景化教学,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情绪一直很高涨。效果是,一个学期结束,我教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比起同年级其他班级高出一大截子。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作为语文教师在教改大势下探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顺应新课标,切实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和考试分数,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价值所在。

作者:李文琴 单位:山西省长治县一中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9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8968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论文格式模板 不问

相关论文

柴油机编辑部

论文百科2017-03-21 12:07:48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犯罪学论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中国电业》 《中外食品加工技术》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中国实用医药》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