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芳香旅游产品开发

时间:2017-01-19 15:17:36 来源:论文投稿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单一的产业发展已经被多产业融合发展所取代。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长期停留在芳香植物种植为基础的观光旅游层次,与芳香旅游的内涵和层次不相符合。为此,如何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芳香旅游产品开发推动云南省芳香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展芳香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旅游学科建设作出有益的探索;同时能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云南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带动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

二、云南芳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1、影响因素

第一,积极影响因素

(1)优越的区位条件。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南亚、东南亚许多国家有着天然的地缘联系,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窗口和门户,也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其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文化区位具有相当的通达性,以及对外交流的便捷性、开放性,为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开发的发展赢得先天性优势。

(2)丰富的芳香旅游资源。芳香产品生产活动往往产生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且这些旅游资源的丰富有利于芳香旅游产品开发衍生环节的发展。旅游资源的稀缺性使得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区域在芳香旅游发展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云南省芳香产业起步较早,也为芳香旅游的发展带来良好的芳香产品工艺资源。

(3)坚实的旅游产业基础。云南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其旅游产业发展较成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为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云南已经形成了像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知名的旅游品牌,这些旅游品牌所产生的吸引力所带来的游客基础以及为云南旅游业带来的品牌效应均是发展芳香旅游的一大优势。

(4)政府的鼓励政策与制度。产业政策带来产业链空间格局的演变,能够调节供给总量与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云南省政府和旅游局已经提出实现云南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明确了旅游产业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任务、发展重点和扶持政策,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第二,消极影响因素

(1)芳香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大。云南省芳香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都是小规模的分散分布,开发难度比较大。加上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从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外,在考虑法律条例、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可行性等因素后,还应结合开发规模、环境容量、产品设计、市场定位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这是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开发构建的难点。

(2)亟待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开展芳香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有助于招徕大量游客。一般而言芳香产业链基础设施包括芳香产品研发机构、芳香植物种植基地、芳香原料加工厂、芳香产品生产工厂、芳香产品商场/卖场、芳疗会所/酒店以及香水博物馆等。芳香旅游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有较大的依赖性。云南省现有的芳香旅游基础设施还亟待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开发。

(3)相对薄弱的芳香产业基础。目前,云南省有香料加工企业40多家,但是其中纳入统计规模的只有十来家,而规模较大的只有三四家企业。云南省芳香产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企业龙头,各个企业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缺乏创新产品。小、散、弱、差的产业格局,导致云南省只是全球天然香料的初级原料供应基地的现状。相对旅游产业发展落后的芳香产业,不利于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开发。

2、产品开发

第一,开发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原则。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以云南省芳香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从资源导向转换到市场导向。首先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的实际状况,明确芳香旅游产品的针对性开发,提高经济效益。其次,要根据市场定位,把握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及变化规律,从而形成适销对路的芳香旅游产品。再次,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各类芳香旅游产品进行加工、再创造,设计、开发或组合成具有竞争力的芳香旅游产品。

(2)以效益为目标原则。在开发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同时,芳香旅游又是一项文化事业,因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实现。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投资开发芳香旅游目的地和芳香旅游路线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及地方习惯,促进地方精神文明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实现生态环境效益,按芳香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律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以开发促进环保,以环保提高开发的综合效益。

(3)以企业为支撑原则。在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确立企业在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开发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进行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开发时,要充分发挥云南省芳香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主动、创新的芳香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另外,应要求云南省芳香旅游企业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从各方面保障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4)以特色为根本原则。特色即差异性。芳香旅游产品本身就是一个特色产品。开发时,应注意云南省各个区域景点之间的差异性。要结合自身优势尽可能增大与市场上现有的同类旅游产品的异质程度。以云南省芳香旅游资源为基础,把芳香旅游产品的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

第二,开发创意

(1)利用空间层次打造不同芳香旅游产品。空间是通过物来限制的,所以限定物的不同形态必然会给空间带来不一样的气氛,由此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一方面,在云南省不同的旅游地打造芳香种植基地/园林,使得不同地区拥有不用的芳香景观,满足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另一方面,同一地区内打造不同的芳香种植基地/园林,设置不同的专类园使游客感受到不同景观带来的不同感受,在限定的空间里给游客创造一个清新、芳香的氛围。

(2)利用时间差异开发互补芳香旅游产品。目前,云南省芳香旅游基本局限在以芳香植物种植为基础的观光旅游。众所周知,由于其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芳香植物在各个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都形成不一样的景观。此外,时间差也意味着在生产和销售芳香旅游产品的时机方面有所不同,云南省各旅游地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在旅游淡季推出创新芳香旅游产品,在旅游旺季打造差异化芳香旅游产品,使得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在时间层面相互补充,从而提高整体效益。

(3)利用文化因素开发特色芳香旅游产品。云南省丰富的各族文化是打造云南芳香旅游产品的有利条件。首先,利用云南省不同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如大理白族二月二十四日的花朝节、各地的花市与花会以及端午斗百草、中秋赏桂、重阳赏菊等传统民俗,可以开发各具特色的芳香旅游产品;其次,利用云南省历史悠久的芳香饮食文化,将芳香食品如鲜花饼、玫瑰花茶、桂花酒等各类由芳香植物制成的食品作为卖点,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

第三,开发策略

(1)注重规模效应,实现统筹规划。针对云南省芳香植物资源与芳香企业分散分布的特点,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开发必须注重规模效应。首先,云南省必须抓紧机遇,配合国家惠农政策,夯实芳香植物种植基础,形成规模化种植。其次,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使芳香企业互惠互利,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加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最后,要促进芳香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形成比较完整的芳香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整体效益。

(2)挖掘芳香文化,提升旅游价值。云南不仅自古盛产香料,而且民间用香历史悠久,很多少数民族更是善于用香料入药,其中以傣族对香料尤为尊敬推崇。云南香料文化之久远深厚,可举办以香料为主题的展览或会议和芳香旅游节,吸引国内外香料开发商到云南投资设厂。举办香料知识竞赛、评选芳香小姐等活动,扩大宣传力度。借助云南国际旅游交易会,扩大影响力。

(3)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目前,云南省乃至全国在芳香旅游产品的开发技术上还处于落后状态,这是阻碍云南芳香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的重要因素。云南省进行芳香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应该在产品开发技术上有所改进,培养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和适当引进国内外新技术。其次,要学会利用科技成果延长芳香旅游时间。开发芳香旅游产品必须要突破这一瓶颈,使游客在不同季节都能进行芳香旅游,打造云南省四季芳香旅游精品。再次,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云南省应当加快科研与市场的接轨,鼓励开发商积极应用科研成果开发芳香旅游新产品。

(4)培养先进的芳香旅游产品设计人才。要发展云南省芳香旅游,必须要培养先进的芳香旅游产品设计人才。首先,要制定培养先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地方政府应制定并实施培养、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为芳香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人才与技术上的保障。其次,要设立先进专业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应加大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及人才奖励资金的设立,培养高素质、专业的开发芳香旅游产品的人才,激励现有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尽快完善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市场,开发出有新意、有深度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芳香旅游产品。

三、结语

本文在探讨芳香旅游产品开发思路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提出云南省芳香旅游产品开发构想。后续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思考研究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芳香旅游产品及开发策略,给未来云南省芳香旅游市场的扩展提供新的方向,为芳香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作者:贺景 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产业融合视角芳香旅游产品开发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9149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创业理念怎么写 中国直销排行榜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石化技术》 《四川林勘设计》 《当代商报》 《化学传感器》 《湖北农业科学》 《农业部北京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小溪流》 《中医教育》 《延边党校学报》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