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17-01-19 17:09:15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分析大兴安岭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探讨有待解决的问题,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低碳技术、生活方式、政策支撑等5个方面,提出驱动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及措施。

关键词: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6)02-0001-03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是指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改善能源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实现一种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低碳经济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能源之间的矛盾,也能有效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是一种极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当前林区经济转型和突破林业改革瓶颈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战略储备库,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生态功能区,具有丰富的森林和生物质资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天然优势。近年来,大兴安岭林区依托国家低碳试点项目,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产业发展高端化、产品研发科技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在森林生态化培育、林产工业集约化发展、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大兴安岭林区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引导下,已经逐渐走出了资源枯竭、经济衰退的困局。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进一步加大,大兴安岭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尤其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发展支撑方面存在难解问题。因此,研究大兴安岭低碳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将有助于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有助于破解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尽快实现林区经济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增长的系统性转变。

1大兴安岭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总面积8.46万km2,林木蓄积量5.01亿m3,森林覆盖率81.23%,区内有各类野生动植物2000余种,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具备发展清洁能源、生态旅游、寒温带生物、绿色食品等低碳产业的良好条件,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中幼龄为主的林龄结构使其具有较大的低碳发展潜力。2012年11月,大兴安岭林区成功申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明确了生态自然化、产业低碳化、经济持续化、生活和谐化的低碳城市建设目标,制定了“低碳产业、林业碳汇、低碳能源、低碳生活方式”四大基本战略。为实现低碳试点建设目标,大兴安岭结合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建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推进林区经济转型,落实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加强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加快开展低碳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引导。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大兴安岭林区共谋划了14类240个低碳产业项目,完成了666.67hm2碳汇造林项目、1333.33hm2森林经营碳汇项目、4000hm2森林经营增汇减排项目和并初步建立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与2010年数据比较,2013年大兴安岭万元GDP能耗下降了10.28%,万元GDP二氧化碳下降了25.1%,森林面积增长了1.11%,森林蓄积量增长了6.14%,基本实现了大兴安岭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中所预期的低碳发展目标。

2大兴安岭低碳经济发展问题

2.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长期以来,大兴安岭林区经济对于资源能源的依赖较大,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超过黑龙江省平均水平,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不合理的“V”字型结构,第二产业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21.0%。支柱产业大而不富,替代产业多而不强,低端产品、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初加工型等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以绿色食品业、生物医药业、旅游业为代表的新兴接续产业还未形成规模,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

2.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兴安岭林区是典型的高碳消费地区,2012年原煤消耗量为160万t,占一次能源消耗量的87%,能源高碳化特征显著,结合当地较低的经济发展速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当地新能源项目开发时间较晚,水力发电、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项目正处于投资建设期,尚未真正形成产能,当地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不足1%,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对低碳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3低碳发展支撑不足

大兴安岭林区作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人才队伍、资金投入、政策配套、技术研发等方面不具备优势,缺少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投入机制,低碳技术研发受到政策、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研究与应用进展较为缓慢。高排放企业因缺少低碳技术支撑,不能对落后的设备和工艺进行低碳技术改造,不能及时实施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3大兴安岭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3.1发展特色低碳产业

大兴安岭林区低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应依托特色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发展旅游业、绿色食品、矿产和木材集约利用、生物制药、林业碳汇等低碳产业。加快低碳旅游路线和项目规划,以北极村、加格达奇国家森林公园、南瓮河湿地、呼玛界江等知名景点为核心,连通各条特色线路,建设穿越兴安旅游环线,做好低碳旅游精品项目设计。加快开发新林蓝莓、漠河食用菌、呼中黑木耳等优质资源,重点做强百盛蓝莓、福林山野珍品、北极冰蓝莓酒等龙头企业,形成集种植、采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绿色食品产业链。以各矿区、木材加工产业带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为核心,打造以绿色冶炼和精深加工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康恩贝集团、北方制药、新林区北药项目,打造以现代中药研发、天然提取物、中药饮片加工及中成药制造为主要方向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链。按照自主减排项目标准,开展碳汇造林和森林抚育,提升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碳储量和生态功能,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做好预先设计。通过发展以上特色低碳产业,构建功能完备、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低碳产业体系,推进大兴安岭产业集群化、低碳化、生态化发展。

3.2扩大低碳能源消费

全面推进资源和能源梯级利用,在冶金、化工、热电、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形成耦合共生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架构,减少企业对煤炭能源的依赖程度。深入推进冶金、化工、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进一步降低重点耗能行业能源消耗比例。加大对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的开发力度,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开发。以塔河、漠河、新林、呼玛为中心,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发电、固体生物质燃料、秸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立体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在呼玛、呼中、十八站投资建设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风光互补发电项目。依托额穆尔河流域梯级水利资源,在呼玛县集中建设一批水电项目。用好国家新能源扶持政策,充分释放低碳能源项目产能,逐步提高新能源对煤炭的替代率,将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到合理水平,建立起以“减量化、清洁化、多元化及和谐化”为特征的能源体系。

3.3研发低碳促进技术

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低碳技术交流合作,依托国内具有科研实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低碳经济技术研发联盟,组织开展节能环保、低碳标准、低碳技术、低碳产品方面的技术攻关。重点开展生物质能源炭、气联产技术,将林下剩余物、废弃菌袋转化为炭、电、可燃气、焦油等产品,减少森林火灾隐患和菌袋环境污染,同时产出电、可燃气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促进节能减排。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低碳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推广应用,对自身具有的高能耗、高排放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在高能耗设备改良、余热余压回收、能源梯级利用、生物质燃料技术开发方面,寻求关键技术突破和问题解决方案。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形成低碳技术开发新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进一步推广节能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3.4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构建以低碳交通、低碳居住为代表的低碳生活,倡导林区群众选择节能环保的文明生活方式。打造具有林区特色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低碳交通体系,推广清洁能源交通工具,鼓励绿色出行,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强度。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加强低碳建筑选址和设计,使用高效能取暖设备,推广使用太阳能和节能电器,对城镇路灯进行风光互补节能改造。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学术活动、科学普及、社区板报等多种渠道,深入持久地开展低碳宣传推广活动,积极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为特征的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价值取向,使粗放型消费模式向绿色、健康、低碳型消费模式转变,切实将低碳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内涵上升到公众认知层面。3.5加强低碳政策支撑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低碳发展,培育低碳金融信贷服务,解决大兴安岭林区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项目开发的经费不足问题。争取国家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税赋减免和财政补贴,出台配套措施,加快企业低碳技术改造进程,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发展低碳产业激励约束机制,优先发展环保产业,提高高碳产业市场准入门槛,对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建立低碳考核体系,明确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落实责任主体,对降低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费结构、低碳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考核,将低碳经济作为大兴安岭林区缓解资源压力、协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共生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实现大兴安岭林区低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宋彩平,祖立娇.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2(2):137-142.

[2]姜钰,许馨.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国有林区低碳经济转型发展评价分析[J].林业经济,2014(9):12-15.

[3]李明娟,李炜.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与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研究[J].学术交流,2012(8):113-115.

[4]张春辉.大兴安岭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J].黑龙江金融,2012(2):73-74.

[5]王岩,徐蕊.黑龙江森工林区循环经济优化模式设计[J].中国林业经济,2013(5):13-16.

作者:李刚 王岩 刘华根 单位: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大兴安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9188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农业工程学报 中氮肥编辑部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管理现代化》 《邮电设计技术》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建筑机械化》 《财会月刊》 《青少年研究》 《学子》 《光盘技术》 《福建畜牧兽医》 《消防视点》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