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8篇)

时间:2017-01-20 01:11:27 来源:论文投稿

第一篇

一、培养扎实的基本知识

扎实的基本知识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大前提.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最基本的知识学好了,才能有能力去探索更深奥的知识.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扎实基础的学科,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从何谈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在教学课堂上,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让学生们吃透理解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但是往往来说基础知识对于学生又太过于枯燥,很多学生不愿意用心去听.所以说老师们要精心设计课件,开展一些趣味活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让他们吃透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喜欢去学习数学.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灵活的习题去锻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解题中更加扎实的掌握知识.具体做法是:(1)针对不同的知识,可以有针对性安排讲课说课方式,便于学生接受理解;(2)在每节授课结束后,向学生发问几个简单问题,或者课后布置家庭作业,便于学生找到自己不懂之处,进行巩固;(3)在一周学习之后,对学生进行周测,来查缺补漏这一周所学的知识.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的动力.在教学中,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会不有所反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一些超出教师设计圈子的问题.此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因为不论是好的是坏的问题,都表示了学生对于数学感兴趣.我们应在帮学生解答问题的同时,抛砖引玉,设计出更加巧妙的题型,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的趣味性,培养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点滴创造的火花,尽可能让其感受到创新思维的奇异感,让其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从中体会到创新的喜悦.具体做法是:(1)老师要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对课本习题进行改编,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条件就可得出不同的答案;(2)老师可以在课间休息时安排数学竞赛小游戏,比如:看背九九乘法表谁背得准确而快速,也可以出一些分糖果的例子,也可以出口算题,看谁反应迅速而准确等等.

三、注重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释疑,培养其敢于思考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要学会留给学生思考空间,让其勇于思考,善于思考.遇到任何问题,都要问学生几个为什么,让其在思考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要急于去解答学生的问题,这节课的问题可以留到下一节课当中解,让学生在课下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与讨论.在思考中,学生们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慢慢地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老师与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当他们学会自己思考时,创新的火花将逐渐地体现出来.具体做法可以是:(1)鼓励孩子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尽可能多的办法解决问题;(2)多对孩子进行非常规思维训练,让孩子有自信去用与众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并在孩子用新颖方法解决了问题后进行奖励,并鼓励其继续努力.

四、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近年的中考题可看出,其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实际问题类型的题比重也在增加.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锻炼了其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要注重对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获得知识.近年的中考中,亦出现了不少的题目注重对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例如,(1)请同学们在已知三角形中截取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2)已知一条河流的同侧有A、B两村庄,如果要在河边建一供水站,应如何选址最节省通水管?这些问题,都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学生只有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运用这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五、设计恰当的开放性题,培养学生广阔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一个开放型的教学体系,体现着宏观上的非平衡状态,可以使学生在这个体系中纵横活动,自由愉快地进行学习,充分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和选择范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优良的个性特长.例两个锐角三角形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若将“锐角”二字去掉,命题是否成立?请证明.该题是对一课本练习题的再思考,它恰是针对学生易出错和进一步深化的问题而提出的.由于证明的入口宽,繁简程度及所涉及知识各异,故易克服学生思维的狭隘性,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学生的创新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数学在初中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对于学生以上几种培养有利于孩子发散思维的开发,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这几种之间联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作者:费燕华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教育集团总校

第二篇

一、以强化教师自身创新意识为先导

初中数学课堂实践中,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有序授课的同时,还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深化,将创新能力培养和常规授课结合起来,积极打造适应时代进步和学生需要的创新型课堂框架.这就要求教师根除教育陈腐思想,不断充实教育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用创新的手段去迎合教育新情况、教学新变化,敢想敢为,不断总结教学新经验,逐步形成一套外观锃亮、内表新颖、科学有效的先进教学模式系统.初中数学内容丰富,呈模块状分布,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明勾暗挂,互为补充又彼此支撑,这正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有效资源,信手拈来即可引爆其判断、推理甚至是跨时空想象的小宇宙.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驾驭好数学课堂,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手,让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师的指挥棒在数学的殿堂中自由翱翔.

二、以课堂为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历年的中考不是基础知识的抗衡,而是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大比拼,简单说,中考试题是在以教材为地基建筑形式各样艺术品,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初中数学教师不得不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这既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程度,还从侧面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如,在列代数式时,先按照一定数量关系画出草图列表,再配以例题对照讲解,然后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演练,启发学生明晰其中的等量关系,自然导出方程式.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渐进式提高点拨,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路解题,列出不同的方程.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再遇到难题,就会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分析问题了.所以,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剖析整合、探索提炼、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1)引入情境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施小组教学形式,将学生按照优差穿插的原则进行组合,开展别开生面的小组竞赛,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通过优差组合,增加了优生和差生的互动次数,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使之形成比学赶帮超、千帆竞发的学习态势.此外,还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自动创设教学情境.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可依据生活情境创设如下问题:一架长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由于问题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学生对此就会兴趣盎然,既促其独立思考,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在积极求解中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价值.在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穿插进行时,我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进一步引燃,问题求解的过程被持续推进,最终促成问题的迎刃而解.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学生的兴趣引线一旦被点燃,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会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来打破教学沉闷,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可是,在面对一些学生认为棘手或头疼的数学难题时,有些数学教师却变得束手无策.如,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列方程解应用题对普通学生来说,就是难点.这其中涉及代数知识,而学生在进行求解时,往往绕开代数法,直接选用自己熟悉的算术法解题.因此,在找寻等量关系时,又陷入茫然中,等量关系找不到,自然方程列不出来.作为数学教师,可以用画草图的形式将题意直观放送给学生,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理清解题思路,辨清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代数问题简单化,破除学生的学习瓶颈,从而找到列出方程式的途径.学生通过该类型题的求解,思维广度扩大了,对知识的掌控运用能力提升了,甚至能做到一题多解,学生的解题视野被无限放大.由此可见,实例加配图的方法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对相同或相似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

(2)打破常规思维定势,挣脱传统模式束缚,刷新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陈腐教育观念和固化教学形式的长期辐射和影响下,考虑问题的方式带有一定惯性,思维被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观察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初中数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教会学生从平常中去捕捉不平常,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智力资源,构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平台.如,在进行证明类题型推导时,要提示学生审视题意,弄清题目的所问所答,调动、整合与解题相关的各种数学知识,鼓励学生用多种解题方法求证,其间可穿插某些公式、概念的推导、形成过程,加深学生“解题即探究”的过程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初中数学教师可借助学生的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抛掷数学小案例让学生去观察和分析,这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素质的不同,对个别学生进行巡回指导,适时适度对学生的观察方向进行拨乱反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学习数学的必由之路,学生缺乏一定的观察力,就不能形成对数学的探索意识,更无法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建立和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三、建立师生平等、情感醇厚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创新思维能力宽松、柔和生长环境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持续关注,教育新形势新气象不断涌现,师尊生卑的腐朽思想早已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同时,面对不断变换的教育新情况,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借鉴或创新教育模式和手段,使长期饱受传统腐朽思想笼罩的教育土壤新芽萌发吐绿,教育的春天指日可待.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建立师生平等、情感醇厚的新型师生关系首当其冲,这是学生顺利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环境,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从事创造活动.首先,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必须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力量,教师能做的就是循循善诱、适时提醒、适度点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教师变为课堂的配角.这种教学模式势必会极大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爆发,从而将教师从繁重的从教悲苦中解放出来.其次,为学生搭建属于自己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施展、个性张扬,以师生平等的平和心态与学生交往,使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守护者,让学生在充满关爱和理解的学习氛围中去寻找本真的自己,这便是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第三,打造集思广益、言路通达的班级文化氛围.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班级的熔炉中取长补短,其间可大胆推行师生互换合作教学模式,开展诸如集体大讨论、查漏补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历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一些难解问题,还可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让大家群策群力、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能直抒胸臆、一吐为快,自然也能大胆质疑,对不同意见,能做到勇敢指正.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绪在飞扬,各种真知灼见会在大讨论大争辩中脱颖而出,提高学生对真理的筛检和整合能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合作活动中,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各司其职,切不可出现某个同学被边缘化或处于从属地位.教师要做到洞悉分毫,随时根据活动开展情况调整和完善活动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总之,创新多种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手段与时具进,用创新的眼光看教育,以改革的气魄对教育谋篇设局,教育发展就一定能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愿景相契合.

作者:许宏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

第三篇

一、创设最佳问题情境,引发创新活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初中数学教学应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是开启创造之门的金钥匙。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也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从学生所熟知且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故事、游戏、谜语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中找出疑问,引发好奇心,激发探索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如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节中,一上课我就做了这样两个实验:①把5克食盐放入95克水中;②再把5克食盐放入①中得到的盐水中。针对上述实验启发学生:“你从中能得到哪些量是变化的,哪些量是不变的吗?”学生争先恐后地猜测并动手计算,证实他们的猜想。这一教学情境的设置,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这时发现的不变量、变量问题正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质疑、创新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自信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基础,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有创造的愿望和意识。因此,首先教师应帮助每一个学生正视自身的潜能,鼓励他们战胜自我,相信“我一定能行”。其次,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因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我们在教学中,要确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个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遵循“疑问无禁区、疑问无错误”的原则,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善的微笑、热情的鼓励,不断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要求,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三、鼓励学生多疑多问,诱发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和勇于提出疑问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对一些问题不要盲目迷信课本和教师,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成自己的真知。要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善于辨证地发现新问题和新关系的能力入手。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时,学生不禁要问:既然两根相等,为什么不说是有一个根呢?这说明学生已经对方程的根的个数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解释:这是为以后学习n次方程方便而进行的一种规定,在学习完二次函数后再给学生从交点个数方面予以解释,给学生探究问题制造悬念,留有余地,激发不断深化学习的灵感和欲望。由此可见,由有疑到敢问,由敢问到敢想,正是创新的美好前奏。学生由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迪,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也就萌发了创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还要善于指导学生于无疑之外觅疑,善于激疑、释疑,使学生步步为营,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又一个个解决,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拓展想象空间,增强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是建立数学新概念、新理论的设计师,而丰富的想象力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好奇是想象之母,好奇心是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心理基础,是发展想象力的内部动力。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巧打比喻,引发想象。例如,在讲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时,把两数的绝对值比喻成力量不均的两支部队,打仗时力量要消耗,总是强大的一方战胜,那么和的符号总是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2.类比推理,启发想象。类比是根据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性质、法则、公式、图形等相似性进行类比或推广。如以同底数幂乘法法则推导的方法来研究类比幂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法则、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3.直观展示,激发想象。可以通过图表、投影、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获得表象积累,使想象的天地更清晰、更完美。如用几何画板将图形之间的联系、变化通过图形运动的演示联系起来。多媒体的应用将会把丰富而创新的想象与幻想通过“虚拟技术”在荧光屏上显现出来,使人直接获得创新的形象感和成就感。4.激励学生,大胆幻想。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强创新技能。

五、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品质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要着重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启迪多向思维。要使学生知道任何问题的解决是有多种途径和方法的,只有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才能探索新途径,寻求新方向。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我们可以把y=ax2,y=ax2+k,y=a(x-h)2,y=a(x-h)2+k的图象画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使之运动起来,让学生从纵横两方面展开发散思维,从而掌握其内在联系。2.启迪求异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克服从众心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要充分利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和抗压因子,敢于对“完美无缺”质疑,勇于向“现成答案”挑战。3.启迪逆向思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习惯于常规的正向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反向去思考。有时思维方向变了,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4.启迪综合思维。即调动多种思维方式参与,如直觉的洞察和灵感的闪现,想象的驰骋和类比的启迪,演绎和归纳,发散和集中,假想和试探等。

六、倡导动手实践,实现创新价值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也就是说创新离不开动手实践。在数学教学中,首先我们可以根据知识的本质特征,设计出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由此发现规律的练习。这种练习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首先让学生画出所学过的四边形,然后顺次连结四边形的各边中点,立即会发现得到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由此会感到惊奇,产生探索欲望;然后再让学生折叠三角形纸片进行猜想,得出预测性结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最后师生共同探讨结论的证明。这样的动手实践,重复了知识的再现过程,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创新思维得到了开发。其次把生活引进课堂,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后,学生都会解测量山高、求航海路程等应用题,但学生的实际应用究竟如何呢?为此,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带上测量仪器,分组测量旗杆、建筑物的高。在测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哪些被测物体可看成几何线段,脑海中构建的三角形在现实问题面前怎样寻找,哪些量需直接测量,哪些要用数学方法计算才能得到……这样的实践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校、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1.努力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2.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出来并得到锻练;3.要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创新能力的形成,既要在点点滴滴中不断激发学生智慧,不断满足渴求新知识的欲望,又要依靠科学方法有意识、分步骤地逐步培养,促使他们把对数学的兴趣演化为对数学热爱的情感,勇于探索,不断实践,从而形成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

作者:牛建萍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城第三中学

第四篇

一、数学教育的特征

1.数学教育的特征

(1)抽象性: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抽象性,数学中的所有对象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2)简约性:数学的简单性主要体现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这是数学的抽象形式。(3)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学中所应用到的形式符号体系,一般在数学中,都是采用形式语言,对数学思维过程中所有能表述出来的事物都用符号表示,包括一系列的推理、公理和定理等。(4)逻辑性:这是数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我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创新思维内涵及特征

思维创新的主体是人,而除去创新主体之外的其他事物就构成了创新客体,创新主体对创新客体的认知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创新思维的几点特征:(1)主动性:思维主体的主动性对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主动性缺乏,那么就难以保证良好创新性效果的形成。(2)独创性:创新思维的独创性也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3)求异性:求异性是创新思维最为本质的特征,它需要以创造性思维的主题与现有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4)发散性:主要是指在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要充分联系思维客体的一些相关因素。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积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那么就无法保证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提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问题意识

(1)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直接照搬教材上的知识点,而是需要灵活地将教材上的一些知识点,如公式、定理等,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此种形式,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得问题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扎根,这对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2)注重数学问题的再创造,积极培养创新思维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创新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保证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还要以问题再创造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探究精神和质疑意识,学生在这样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才能逐渐形成。

3.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兴趣是思维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驱动力。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师需要将这些数学知识以趣味性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4.充分利用数学课本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课本中有很多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对这些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新时期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过程。这也要求数学教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做出最大的努力。

作者:史保文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青年路小学

第五篇

一、调动课堂气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学习起源于思考,思考源于疑问。好奇心是每个人的天性,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牢固的基础。想象力要比知识更加重要,知识有限,而想象却可以包含整个宇宙。适时运用实物和道具,可以指引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说,在学习某一课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方式的演示和操作,利用新颖的立体图形和强烈的色彩感引起孩子的潜在智能,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理解起来更加轻松。

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动手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设计逻辑性的问题,进行高质量的提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是时候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不断地思考“为什么”、“怎么做”,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点和诱导。从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着手,先让学生回答能想到的东西,比如公式和法则。从学生答对的思维出发,通过交流和讨论,得出最后的运算方法。孩子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那么要怎么引用到实际教学当中的?比如说,在上“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把立体图形制作好,在每个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这样有利于区分不同面,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是什么形状,有几个面、几个角、几条边,同学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看、说、做这样几个步骤来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形成具体的概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收获。在遇到证明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研究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就算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证明,但教材上有明确的编排顺序可以指导学生去认识,体会就近取材的道理。在遇到需要加辅助线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指导学生思考,在辅助线产生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引,这样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出题者的本意,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印象,同时消除在遇到同样问题时的压力,使学生更有自信地学好几何。

三、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全面深刻地观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要教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要着急求解,要全面、深刻地去观察题目,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和已知条件。观察是收集信息的渠道,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来实现。教师应教育学生审题前要明确问题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有序地进行观察,及时进行问题的分析和终结。

四、加强思维广阔性和发散思维训练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初中数学需要多种角度和层次的知识联系,指引学生研究和讨论,最后得出答案。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望进行兴趣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出高低适当的问题,即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集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的训练,根据相同的问题或者知识点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对散乱的知识和概论进行总结。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弄清楚知识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说,一道题可以变成多道题,一道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这样的形式体现数学的逻辑性、综合性,通过归纳和整理激励学生的动脑能力,探索和发现精神。所以,必须要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让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创新性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技能培训。教师应明白本身的职业性能是组织、引导、合作三者。需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底蕴,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完善综合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让学生爱学和善学。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勇往直前。总之,只有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成绩,只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振兴中华。

作者:王振斌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晨光中学

第六篇

一、养成多思的习惯,为创新思维训练打基础

解决数学问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理顺解题思路。1.引导学生从题中的已知条件出发,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进行“提出与已知条件直接联系的问题”的训练。例如:让学生根据“梨子8千克,桃子6千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梨子和桃子一共多少?”、“梨子比桃子多或少?”、“梨子是桃子的几倍?”、“桃子是梨子的几分之几?”等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的这样的训练可以提升他们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多面性。2.从题中的问题入手,根据问题提出条件,从而学会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让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商场运来鞋子多少双?”引导学生提出以下能够解决这个问提的条件。学生通过讨论,可能会提出以下几组解决这个问提的条件:①第一次运来240双,第二次运来460双;②每次运来160双,一共运了7次;③商场原来有280套,运来的是原来的4倍④商场原来有280套,运来的是原来的3/4。从学生讨论出的条件来看,他们把求和、求积、倍数、甚至分数等知识都应用上了,从而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充分紧密联系起来,灵活运用,组建一个知识网,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有一种简单方法,那就是一题多解。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数学教学的实际,教师要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等方面去刻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以一题多解为例,从多个方向剖析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去解析一题,最终得出一个相同的结果,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作为教师要精选例题,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激发学生积极性,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李工匠原计划10天生产零件800个,结果4天生产了400个,照这样的速度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老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解答这道题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①归一法解;②比例解;③分数法解;④倍比法解;⑤方程解;这些解法,使学生沟通了归一,比例、分数、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及加固了知识的作用。例如:丰收家具厂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加工360个,18天完成,实际每天多制造72个。照这样计算,提前几天就能完成生产任务?从出题的目的来看,此题考查的是对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从已知到未知,二是从未知到已知。(1)从题中已知条件入手,直到求出所求问题。计划每天加工的个数×计划天数=计划加工的总个数计划每天加工的个数+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加工的个数=实际每天加工的个数计划加工的总个数÷实际每天加工的个数=实际天数计划天数—实际天数=提前天数(2)从问题入手进行逆推,寻找解题的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已知。提前的天数=计划天数—实际天数实际天数=计划加工的总个数÷实际每天加工的个数计划加工的总个数=计划每天加工的个数×计划天数实际每天加工的个数=计划每天加工的个数+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的加工的个数

三、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思考题是思考的资源,它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思考、分析,突破思维定势,最终寻求问题的解法。作为教师,在解答好原题的基础上,再对原题“改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以此培养学生思维。例1:1÷33,2÷33,3÷33,……想一想,得数有什么规律?1÷33=0.0303…;2÷33=0.0606…;3÷33=0.0909…;实际上,1÷33=0.0303…,2÷33=0.0606…,3÷33=0.0909…,得数都是循环小数,这些循环节上的数字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32倍的数字。改造:108÷33,得数是多少?依原题规律:108÷33=(99+9)÷33=99÷33+9÷33=3+0.2727…通过对这道思考题的改造,能够加大难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又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鼓励学生置疑,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个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大有小,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教学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应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置疑问难,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优生要鼓励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有意识的给他们思考和展示的机会,要特别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找准问题的症结,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不明白的问题,辅以点拨,帮助他们摆脱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当课堂上出现预料之外的思维方法时,应让他们把自己的意见发表完,并尽快做出思维判断,尽量避免直接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己加以改正。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渠道,其主要途径是要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机会,把思维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作者:罗根林 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广兴洲镇庆丰联校

第七篇

一、中职生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现状

不同于其他的普通全日制教育,职业教育主要面向一些特殊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多为中考失利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失败,内心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阴影,这些阴影从他们接受中职教育的第一天就已经出现了。学习、生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既是压力又是挑战,很多学生由于丧失了自信心,或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感到迷茫,在学习上感到无法收获进步。中职生这样的心理状态,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从目前来看,中职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培养中职生数学实践与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钦州市合浦师范学校 莫恩勤在这种形势下,需要中职教师不断地调整思路、更新教学观念,围绕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需求、认知特点等优化教学方法,利用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严谨性、变化性等特征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二、中职生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兴趣的调动、情趣的激发。教师在堂课引入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有悬念的引起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去走入思考、探究的世界,将学生逐步引向创新思维的边缘。例如,在讲到等比数列这一章前,教师不妨先列出几个暗含等比数列知识的生活实例,以此引发学生疑问。比如讲这样的一个故事来导入,从前有甲、乙两个农民,同时受雇于一家农场。他们的任务是为农场主掰玉米。农场主设下两种劳动规则,第一,每天定量掰50根;第二,第一天掰2根,以后每天掰的玉米是前一天的2倍。两人的劳动时间相同,最终根据掰玉米的数量来结算工钱,数量越多,赚的钱越多。甲、乙两个农民对此疑惑不解,不知道应该选择哪种工作方式。如果从赚钱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呢?听到这个问题,学生立刻陷入了沉思。一些学生兴趣丛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却缺乏依据,此时,前后桌的学生还陷入了兴奋的讨论与争论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拿起话筒,再次主导课程,导向下面的等比数列的知识内容。向学生说明,学完了等比数列知识后,你们就能非常轻松、愉快地解决这一问题,也能够利用等比数列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通过这种兴趣导入、生活元素渗透的方式,学生往往能够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自主探究、实践的欲望。

(二)变式训练,强化思维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巨且复杂的过程,然而,创新思维能力又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与关键。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思维方式、激发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中,变式训练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变式训练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的敏捷度,所以可以此来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的“变式训练”就是动态的、变化式的、反复的提问、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多重反复中,锻炼思维,培养出思维意识,最终形成一种创造性能力。我们知道,一道数学题一般包括已知条件、隐含条件与结论,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变式训练。列举一道数学题,通过反复变化其已知条件,让学生自行探索、分析其中的隐含条件,进而逐步导出不同的结论,让学生思考并总结结论变化的原因。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度。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利用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关系变成为一个变式训练的例子。教师可以围绕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展开提问,给出函数解析式:y=2x2+6x+3,要求学生通过画图象或通过分析函数解析式的性质,找出其单调区间。这样,有的学生利用曾经学过的函数知识,利用顶点横坐标的一般式-b/2a,通过代入法求出其顶点坐标,从而以顶点横坐标为界限,计算出其单调递增与单调递减区间。有的学生通过画图象求出结论。当多数学生正确解题后,教师可以变换函数解析式:y=-2x2-6x-3,再让学生找出其增减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变换问题,例如,让学生分析y<0时,该函数定义域,以及y>0时,该函数的定义域等,或者当x<0时,函数的值域等。这样学生经过多重思维、多次分析、多重探究,最后得出了各个问题的结论。学生感受到问题不断变化后,思维也跟着发生动态变化,从而更加灵活地锻炼了思维,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课外拓展,学用结合

中职教育的一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因此更加倾向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实践能力,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促进未来的职业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也要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培养、培训和教育,锻炼学生的学有所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了积极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同所学的数学原理、知识等联系起来,围绕一些数学原理,设立实践课题。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去实践并完成这一课题。学生通过课题实践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例如,在学到空间几何体这一章节时,其中涉及到一系列知识点,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的求法等。一切关于空间几何的知识都带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实践性,教师不妨设置类似“测量房屋面积”这样的课题,让小组亲自进入到生活实际中,利用所学的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知识来科学测量教室的室内活动面积,一间教室的建筑面积等。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原理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从而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四)联系生活,灵活训练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利用数学习题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建立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设置一道生活性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以此来逐步建立起创新思维模式。例如,数学中“概率与统计”这一章节,其中有很多问题是源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不断地进行头脑风暴,最大程度上活跃学生的脑细胞,积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比如,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有蝴蝶,蜜蜂,蜻蜓三种昆虫共11只,现在盒子开一个孔,每次只能够一只昆虫飞出(任意一只都是等可能的)。现在有两只昆虫先后飞出,飞出的至少有一只是蜜蜂的概率是34/55。问蜜蜂共有几只?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定会耳目一新,也会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用所学知识解答出该问题。这其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职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的循序渐进式的过程,立足于数学学科,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作者:莫恩勤 单位:钦州市合浦师范学校

第八篇

一、树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与观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师为本、以书为纲”,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头脑中的知识,而与实践能力脱钩。在这种理念的指导和支配下,教师习惯于按照大纲、按照教材来传授知识,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机械接受知识的对象,忽视了教学的灵活性,忽略了学生的生命力,课堂缺少活力、缺乏生机,自然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1]。现代教学理念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技能的掌握而非知识的习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工具和线索,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爱学、想学、乐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我们要始终树立培养学生要从学生的长远角度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的观念,让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培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也即是学校的育人环境。一般来说,教学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教学环境的好坏,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而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特定的教学环境。从某种意义说,教学环境不仅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在营造良好教学环境上有新的思考和作为。对数学教师来说,除了要营造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教学环境,如强调课堂纪律的遵守和课堂秩序的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应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在舒畅、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地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进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2]。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环境越愉悦、学习过程越开放,学生的思维也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会更充分。同时,学生能否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以及这种自由度的大小,也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因此,作为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信心、增强创造力。

三、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教学方法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合理适宜,那么教学效果也会比较好,反之,如果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适宜,教学方式枯燥、无味,那么教学效果也会比较差。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此不仅能够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如,在教授立体几何时,如果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与平面几何的教学方法一样,或者是与传统的立体几何教学方法相同,那么,不仅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无从谈起。但是,如果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先跟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并仔细观察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的角度等。那么,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回忆自己制作的几何模型,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此外,教师还可以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采用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甚至在一堂课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都必须要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导”其开窍,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讲述+板书”形式,多以语言讲述为主,板书为辅,也即是我们常说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了教学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鲜明、感染力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通过结合形象的画面来讲解,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3]。二是有利于增加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课堂的密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和了解更多的内容,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三是有利于增加直观性,方便学生理解。如,在讲授立体几何中的旋转体时,如果教师只是一般的讲述,即使是在黑板上结合图片、图画进行讲解,都比较抽象,学生也不容易理解。此时,如果能够借助电脑生动、形象地演示旋转体的形成过程,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了。需要指出的是,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始终都是服务并服从于教学目的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不能步入“为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误区,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借用最合适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主要包括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的评价。传统教育对学生素质的评价,用试卷评估及分数衡量有其合理的一面,它能够比较快速、客观、定量地检测被试者的学习结果。事实上,仅仅凭一张文化试卷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这既是不科学的,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同时也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应实施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评价,着力构建理念先进、内容全面、标准明确、形式新颖、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而是要重点关注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这种评价理念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励的评价。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都非常强的基础性学科,加之中职学生相对来说数学基础较差,因而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相当大的难度,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个别学生甚至会因此而失去学习信心[4]。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绝对不能去指责、批评和抱怨学生,更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理念和方式,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哪怕一点点进步,暗示他们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学好数学,从而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重塑自信心。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与激情,改变当前数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些难题,还有利于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从而为学生创造一种自我实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周翠柳 单位:达县职业高级中学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8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9355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江苏省地方志 臭氧超标原因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东方丛刊》 《计算机科学前沿》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柳州师专学报》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中华家教》 《铜加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