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学分制中导师制的实用性

时间:2017-01-20 02:35:35 来源:论文投稿

一、导师制度的作用

学分制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的观念转变。新的体制应及时配备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与机构设施。学生刚由高中来到大学课堂,从传统观念上很难迅速地适应高校完全学分制的授课形式,在选课上也受传统教学规律的影响,对课程选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有所欠缺。导师的存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在学生学业方面。导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模块,对同一专业不同群体的学生可以分别建议不同的培养方案模块,以适应学生专业学习。每次选课都会根据学生以往课程的考核结果,来进行下一学期的课程选择。如果学生学业跟得上,没有不及格的情况,只要按教学计划课程模块的安排和本人兴趣志愿,每学期初正常进行选课即可。但如果正常期末考试没通过,参加补考时仍未通过,就只能参加重修。在重修时,因为要跟下一年级进行该课程的学习,此时就要调整本学期学习计划,争取在完成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同时进行重修课程的学习,并通过考试取得学分。在补考、重修等活动中,配有导师进行组织与指导,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在学生毕业审查阶段,导师解答学生关于本专业毕业条件及学位授予条件的相关疑问,指导学生计算学位绩点,完成学生课程学习的最后一阶段的工作。

(二)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大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个体发展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也是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业压力、同学间竞争、社会风气冲击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情感变化等之间的矛盾和碰撞,往往会使大学生无所适从,从而表现出社会阅历不足,思想情绪缺乏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心理方面的问题。在心理问题产生之前,借助导师的积极引导来有效规避这些问题的出现。当发现学生有某一方向的情绪不稳定时,导师可以与辅导员共同配合及时进行引导。这要用导师本身丰富的社会阅历、渊博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谆谆善诱,从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能力。

(三)在教学效果反馈方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学教育应该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的思考和工作,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并能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导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研汇总,为改善学分制实施办法提供基础数据,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更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学生评教等教学评价工作中,导师指导学生客观公平地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从而取得相对真实的教学评价数据。

二、导师制度的实施的意义

(一)导师制的实施弥补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之间的工作空白。传统的教学岗位职能分工,是教师负责学科知识的传授,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纪律管理。随着高校扩招及管理岗位的有限性,造成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重,使得教师除了上课和批改作业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教育根本无力下手,由于学生班级大班型授课,教学只能统一进度,无法兼顾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的学习,只有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辅导员带学生量也增大,无法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和思想动态。加设导师岗位,即可填补这一工作空白。导师所负责学生有数量限制,不可过多,就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指导。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订有指导性的工作职责。面对大一学生,导师侧重于介绍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向学生初步介绍学科和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等,指导学生合理选课;对高年级学生则进行专业方向的介绍与引导,让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导师制是学分制贯彻实施的必要保障手段。学分制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践,它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导师制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培养机制,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及专业素质的分析、解决问题以适应社会竞争及工作需要的综合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导师制和学分制相结合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成果获取学分,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有助于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构筑自己的知识结构。导师制是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最佳补充,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作者:华玉瑶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独立学院学分制中导师制的实用性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9384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天津市滨海新区 植物生态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扬子江评论》 《小读者》 《云南画报》 《经济科学》 《人像摄影》 《广西电力》 《中国地名》 《邮电设计技术》 《中国稀土信息》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