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企业营收资金管理风险及措施

时间:2017-01-20 03:31:25 来源:论文投稿

一、通信企业营收资金管理风险及其原因

(一)自有营业结构忽视制度执行

通信企业营收资金管理风险的产生主要原因归咎于自有营业结构对制度构建的不重视,自有营业结构即为销售的前端窗口,其承担着资金管理的责任,因而由于通信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自有营业结构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导致营收资金管理制度始终无法落到实处,且其在通信企业发展中的功能也只能流于形式。其具体表现有:第一,在通信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未针对各部门的职责来规范每个企业员工的工作范围,从而致使一人承担多职现象的发生导致企业的营业受理等数据的整理结果较为模糊;第二,由于通信企业相关部门未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专业化的培训,因此致使工作人员时常出现违规的操作行为。即未按照企业的相关内容规定对企业每日营收资金收取信息进行稽核,最终形成了资金安全风险问题。

(二)营收稽核体系保障不力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通信企业存在着新业务、新系统更新、上线较快的特点。而营收稽核体系内容却未实现及时的完善,最终导致营收稽核体系出现保障不力的现象。在通信企业稽核体系中,业务层面稽核与财务稽核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若通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未采取相应措施凸显出二者相互促进的积极影响,那么企业整体稽核效率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最终导致通信企业在营收资金管理过程中出现营业款差错处理不及时的行为等,促使通信企业营收资金管理将面临资金安全和资金舞弊风险。

二、通信企业营收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提升业务前端执行力

提升业务前端执行力是通信企业营收资金管理风险防范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求通信企业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经营现状对企业自有营业机构进行完善,以期其能符合企业的发展。其次,通信企业领导应定期安排业务前端工作人员参加相关培训,进而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对业务销售前端资金管理的重视,并由此带动资金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管理技能,为通信企业资金管理提供一个有利的安全保障;第二,通信企业营收资金管理中的退款操作人员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期间,应依据审批信息对其资金项目进行严格核查,同时应逐笔稽核营业退费数目,避免出现资金稽核混乱现象的发生;第三,除此之外,通信企业相关部门还应根据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现状对营收资金收取与缴存业务环节进行优化。

(二)更新完善新业务的会业核对机制

为了降低通信企业营收资金管理风险的产生,要求企业相关部门也应对其会业核对机制进行完善。对于此,首先营收资金管理部门应根据业务开展的现状来构建相应的工作小组,并要求小组成员要由财务部、市场部和信息化部工作员工共同组成。与此同时,将缴费渠道操作程序的细化、核对的工作落实到工作小组,并明确规定出小组中各个工作成员的工作职责,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会业核对的准确性,并由此提高通信企业资金管理的安全。其次,要求会业核对部门的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新型缴费渠道业务流程,且应在工作开展期间,对业务流程进行定期检查与监督,例如,电商系统的业务部门应对货款回收情况进行了解与观察。从而及时发现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完善。

(三)创新营收稽核管理体系

在通信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传统的营收稽核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通信企业相关部门应根据稽核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稽核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第一,要求通信企业稽核管理部门应提高对一线业务稽核的重视,并实现对业务、财务的一体化管理。以便通信企业员工在良好的稽核环境下能树立正确的稽核意识,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通信企业营收资金管理的实效性;第二,在通信企业营收资金管理中应逐渐将纵向分级管理、横向分工管理作为重点管理模式,即将营收资金管理职业落实到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等,并要求地级市公司、区县级公司进行分级监督,最终达到高效率的营收资金管理效果。

三、结束语

近年来,通信企业营收资金管理风险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营收资金管理效果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通信企业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安全、舞弊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对于此,企业相关部门应创新营收稽核管理体系、完善会业核算机制,并提升业务前端执行力,优化企业营收资金管理方式,降低资金管理风险产生的可能。

作者:李静静 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临沂市分公司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通信企业营收资金管理风险及措施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9403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明清小说有哪些 自贸区与一带一路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 《乡镇论坛》 《化学进展》 《银行家》 《光电子.激光》 《石油机械》 《实用药物与临床》 《中国房地产金融》 《建筑与预算》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