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意识和心理条件,创新能力又是创新精神最终的目标,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方面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教师要切实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改变过去课堂作为单一的知识传授场所的局面,把课堂视为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只有这样,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的工作中才能时刻将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考虑要点,多途径、多领域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渗透;另一方面,要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创新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某些传统意识和传统行为的否定,而这种否定的意识和行为在压抑紧张的氛围下是很难实现的。为此,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可以更自由地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最终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建立一个有利的心理氛围。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过程,在思维领域有了创新,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途径入手。
1.重视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是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条件。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地跟着别人的思路走,很难有创新火花的出现,创新行为的出现必须要建立在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上。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
2.注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求异思维,是一种讲求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呢?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一题多解类的练习题,通过解题过程的训练逐渐拓展思维范围,为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思维条件。
3.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本质上也是一种求异思维,但它与发散性思维存在一些思维途径上的区别,逆向思维主要是从相反方向解决问题,以结论推出条件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逆向思维也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例如,关于遗传学,我们常常遇见这样的习题:父亲正常,母亲患多指头症,但他们生下的孩子却是一个手指正常的聋哑患者,如果这对夫妻再生育一个孩子,同时患这两种疾病的概率是多少?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方式往往是运用基因分离定律分别计算两种疾病的子代发病概率,然后将结果相乘。而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子代患一种疾病的概率、子代正常的概率入手进行计算,然后再逆推出患两种疾病的概率。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遗传定律,使得整个解题的过程得到简化和优化。
三、创新学习方法的传授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创新精神且产生了一定的创新思维基础上,教师还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创新学习方法。传统学习方式虽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欠缺,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入手,创新学习的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外界既定认识的影响较少,从而更加容易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因此,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2.分组讨论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利用他人的思维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习小组的整体思维水平,从而为创新的形成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开展一些分组讨论学习活动,逐渐培养学生分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问题学习法。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目的性,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活跃度,这无疑也是创新能力提高的有利条件。例如,在讲到“ATP是高能化合物”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细胞能量主要来源于什么细胞器?细胞能量的消耗是通过哪些活动实现的?怎样解决细胞产能和耗能在空间上的隔离这一矛盾?比起直接给结论,把知识融于这些问题之中,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获取知识更加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各个阶段、各个学科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要积极把创新目标纳入本学科的教学工作中,以创新教育促进学科教学发展。
作者:蔡春光 单位: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存货管理案例 货币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