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艾滋病是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HIV病毒主要对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破坏作用,从而使患者免疫功能丧失。人体免疫功能丧失后,极易感染各种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1]。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艾滋病给患者不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更多地是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障碍。有研究发现,艾滋病患者的自杀率比普通人的自杀率高出26倍[2]。因此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艾滋病患者的精神焦虑原因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12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4例。患者的年龄均在18-67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6±4.5岁。其中,通过血液传播的患者例数为7例,吸毒感染患者例数为2例,性传播患者例数为2例,母婴传播患者例数为1例。所有患者均经确诊确为艾滋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焦虑状态。
1.2方法
对12例患者精神焦虑原因进行分析。并实施以下护理干预:①加强护患沟通。作为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应从客观的角度来对待艾滋病患者,不恐惧、不歧视地与艾滋病患者进行沟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以诚恳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指导患者转变自身的观念,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帮助患者树立乐观的生活心态,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②尊重艾滋病患者的隐私。医护人员与艾滋病患者沟通时,要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首先要尊重患者想保护自己隐私的想法,并让患者认识到医护人员会对患者的隐私进行保护。③注重个体化心理指导。根据每个艾滋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依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和心理问题,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护理。使患者的自我心理护理能力不断增强。注意患者在心理上的一些自卑、受歧视、自罪、恐惧等心理的变化,采用循序渐进的护理方法。引导患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预防患者的过激情绪,使患者能够自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过激情绪,以免出现伤害别人和自己的行为。给予患者同情和照顾,鼓励和支持,增强其信心。经常陪伴患者,创造舒适环境,鼓励患者保持自我形象和尊严。尽量取得社会方面的支持,安排亲朋好友见面,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术后情绪状态。以50分为临界值,SAS评分、SDS评分越高,表示情绪状态越差[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艾滋病患者出现精神焦虑主要是因为:①疾病影响;②身边人冷落;③对艾滋病认识不足。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艾滋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绝大多数的患者不仅在身体承受着很大的通过,而且在心理上有着很大的压力。艾滋病患者由于自身病情的特殊性,更希望得到周围人员的理解,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系和帮助。有研究发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治疗患者心理问题的关键[4]。患者由于自身的一些恐惧、害怕、自罪心理,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也容易做出一些伤人伤己的事情。因此患者周围的医护人员更应该密切的注意患者情绪上的变化,与患者诚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来指导患者的心理问题[5]。本试验通过对艾滋病患者焦虑原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护理干预,包括护患沟通、尊重隐私和个体化心理指导等,患者的自我精神焦虑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综上所述,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值得推广。
作者:许燕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