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目前,职业教育中物理课程教学大多沿袭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服从于以考试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机制,忽视了物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上按照“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布置作业”的老套路进行,存在着“离不开教室、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教材”的弊病,课堂完全被老师的话语霸权所控制。物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学生对物理课失去兴趣,师生互动流于形式,课堂讨论变成聊天、起哄。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致使教学效果低下。通过对徐州几所高职院校的走访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也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但由于受种种原因限制,最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大多数学生想学好物理课程,但由于自身基础知识薄弱,加之物理知识抽象难懂、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
二、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衔接策略
1.根据育人要求重塑“发展性理念”
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要将培养人、教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在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基础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衔接要处理好“基础性、教育性、全局性”的关系,根据育人要求,重塑“发展性理念”。(1)开展专题研讨,强调物理课程对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物理学知识广泛运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方面,是现代工程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基础和摇篮。以物理学知识为内容的物理课程成为工科类课程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试想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力学知识都没有掌握,他们怎么去学习“工程力学”、“液压与气动”等相关课程;如果学生之前没有学习电磁学知识,他们怎么能掌握“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等课程的相关原理。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做什么”,“怎么做”,还要让学生掌握“是什么”,“为什么”[2],这就是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职业院校应该利用学术讲座、师生座谈、宣传报道等开展专题研讨,让师生都认识到专业课程教学离不开物理课程等基础课程,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科学定位,正确处理物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中,经常提到基础课程教学的“必需、够用”问题,那么像物理课这样的文化基础课怎样才能做到“必需、够用”,确定这种标准的客观依据又是什么呢?问题的答案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专业课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现用现学、不用缓(不)学”这里的“必需、够用”应该放在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考虑[3]。物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都要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需求,要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也不断提高,而让学生快速适应这些变化,恰恰不是单纯专业培养所能做到的,技能的提升更需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因此,职业教育中加强物理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更广阔的专业、行业领域的适应性。
2.根据专业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
由于各专业对物理知识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内容需求有差异,掌握深度有差异),而以往的物理教学为了兼顾各个专业需要,在内容取舍和举例上都进行“折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物理课程教学与专业需求相脱节,出现了“不需要的讲了一大堆,需要的讲得不透彻”的尴尬局面。物理课程需要根据专业需求,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职业教育始终紧紧围绕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而展开[4]。(1)取舍教学内容,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要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就要针对不同专业需求,进行教学模块划分,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如图1所示。必修模块,又称为通用模块,包含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是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选修模块,又称为专业模块,是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结合专业背景对相关物理学知识进行补充与扩展。在选修模块中,物理课程教学要重点围绕专业需求来进行。如电学类专业对电学、磁学的知识要求较高,应该加大电学、磁学等的学习力度;机械类专业对力学基础要求较高,应该增加力学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在受力分析、压力、压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焊接类专业要多涉及一些材料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如晶体、非晶态等相关知识点,同时也要注重相关力学知识和热力学知识。通过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既提高了物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又能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在物理课堂中要多讲授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训练与专业相关的技能,一些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大且较难的内容可以删除或改为学生自学,实现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对接职业岗位需要,教学深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2)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感兴趣,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也不够擅长,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直观具体的东西。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应该扬长避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实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借鉴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多结合生活问题和专业背景问题,采用“提出问题、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融入[5]。如以“物理”、“电工基础”课程为例,涉及电容器和电感器,让学生联系身边常见的照相机,回忆在利用照相机拍照时经常用到的闪光灯,闪光的产生是当照相机的快门打开时,有瞬间高压通过闪光管。由此导出的问题是:闪光期间闪光管的功率高达1000W,而照相机又是利用电池供电,电池最多只能提供几十伏的电压,而闪光管需要几百伏的电压才能工作,在实际中是怎么设计实现的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完成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需要灵活运用电器元件的“储能”原理可以解决问题。这样,有效地将物理知识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物理有用”,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教学要求,打造互助性团队
许多职业院校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物理课程由基础教学部负责,专业课程由专业教学院(系)负责),造成物理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相对“隔离”、缺少沟通,出现了“物理课教师不了解专业课教学,不关心专业建设;而专业课教师不清楚物理课现状,不重视物理教学”的现象。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要实现课程的教学衔接,就必须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一支互相了解、互助发展的教学团队。(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物理课程和专业课程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让物理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跨越各自专业去了解对方、接受对方有一定的难度。要改变这种状况,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开展职教理论培训班,让教师学习新的职教理论,转变观念,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兼顾着“职业”和“教育”的双重属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当今社会,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岗位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职业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显然已经不合时宜。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主动更新、创新生产技能甚至引领生产科技发展[6]。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能使受教育者找到第一份工作,更要为他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如转岗、升学历晋升)提供教育支持[7]。因此,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同时抓好基础课教学的素质育人功能和专业课教学的技能培训功能,两者不可偏废。(2)加强交流,促进了解。引导物理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建立交流沟通的桥梁,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实现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与融合。物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可以多引进专业课程教学实例,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使他们能够灵活地将基础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中去。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对所用到的物理知识加以必要的说明和解释,使学生对相关技术原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角色互换,可以让物理课教师讲授一些专业课程,让专业课教师讲授一些物理课程,让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便于从深层次去了解对方,也能启发他们对原有课程教学进行思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物理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可以合作开发编写体现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或讲义)。(3)互助发展,形成合力。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团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如职业教育中举办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活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熟练运用多门知识和技能。因此,物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也要不断完善和补充,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体现时代性。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不能局限于完成所任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是要放眼于整个职业教育,关心专业发展动态,了解职业岗位需求,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对各门课程的要求,并在课程之间寻求一个合作的平衡点,以达到各有侧重又和谐统一。
作者:李波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税收征管规范落实情况 中小学图书馆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