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高职院校从科学发展出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增强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匹配度”。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双高”模式、“双主体”模式,无不在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强化着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但毋庸置疑的是,公共艺术教育在育人方面有其特殊优势,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通过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可以让学生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3];推动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人文素养的优秀高职毕业生。
二、《影视欣赏》课程开设现状及作用发挥
影视欣赏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是以影视作品为媒介,在学生视听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感悟和认知体验。由于视觉的冲击力,其情感共鸣作用较为强大,很容易引发学生各种情绪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正是基于此,从调查结果看,绝多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影视欣赏》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影视欣赏》作为普及型艺术教育课程,其开设不仅契合了当前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缺失的培养要求,而且还可在高职院校分层、分类人才培养要求下,为爱好影视艺术的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主阵地,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从调查结果看,约87%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和交流有所收获:对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所帮助;对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方面也有所启示。可以说《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有着明显作用。但另一方面,《影视欣赏》课程亟待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作用效果、存在的一些诸如上课时间调整等突出难题,也是众多高职院校开设课程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主要原因有: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不强
影视欣赏可供选择的资源非常丰富而繁杂,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备课,对教学目标不够明晰,容易产生随意性而选择赏析的影片。例如一些票房很高的商业片虽很受学生欢迎,但教师不能以“课堂学生主体地位”为由,而过多迎合学生的喜好。调查显示,有80%左右的教师在开设《影视欣赏》课程过程中,会应学生要求而对观赏的电影作品进行调整。
(二)互动环节中教师点评倾向性明显
如何实现《影视欣赏》课程对人文素养的熏陶作用,在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固然必不可少,以此保证大方向和大原则的正确性。但从艺术赏析的角度看,艺术赏析容易受赏析者自身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影响,必须提倡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教师在课堂进行点评时“留白”艺术的驾驭非常重要。调查显示,近45%的学生反映,教师的点评深刻、透彻、到位,但说教痕迹较为明显,大多会上升到爱国、理想、励志的层面。
(三)课堂组织的有效性有所欠缺
《影视欣赏》课程受其课程特点的影响,整部电影观看时间绝大多数都要超过课程教学时间,这给教学带来很大不利因素。调查还显示,《影视欣赏》课程大多都被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上课,上课逃课现象较为普遍;一部分学生还会在课堂上出现吃零食、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喜剧电影的观看还常常会引发学生笑声、大声交谈喧哗等情绪的外宣,课堂秩序相对松散。经过问卷调查,约43.5%的学生表示教师为不影响赏析连贯性对逃课和课堂无序行为没有加以提醒和纠正。
三、《影视欣赏》对职业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思考
职业人文素养是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是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良好职业道德、人格品质以及人文涵养的综合体现。《影视欣赏》课程作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一门,以其形式喜闻乐见,具有大众化审视广度而受到高职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为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较之其他课程更为优势的基础。在立足影视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悟影视的艺术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在经典剧作的探讨和分析中,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争辩,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可以说《影视欣赏》对于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积极作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赏析经典名著改编的和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经典的影片,例如《乱世佳人》《罗马假日》《林家铺子》等,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影视赏析的形式加深、固化对人文领域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其包涵的人类永恒的精神品质,诸如爱情的忠贞、人性的善良、民族的精神等。二是有助于加深对职场的认识和理解。影视作品中虽然对职场描述过于艺术化和戏剧化,但从中仍可窥探到职场对一些良好品德和职业素养的普遍性要求,例如《杜拉拉升职记》、《当幸福来敲门》、《墨斗先生》等,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可以直观而深刻感受到职场对团队合作、意志力、执行力等的要求。三是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培养。通过影视欣赏,在美轮美奂的场景中,不仅实现学生和影视作品的互动,也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过程。例如在赏析《八月迷情》、《盗梦空间》、《阿凡达》等电影时,学生立足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会对影视中各种关系的呈现进行自发性的自我思考,会对影视中的精巧构思和场面设计产生深刻触动,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创新思维、科幻思维等。《影视欣赏》课程对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虽然十分明显,但对高职学生实施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取决于职业院校对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对人文素质教育本质的理解。无论是一线教育者还是研究者,都需要首先实现观念上的转变,要改变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短视行为,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进一步强化对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化,切实解决好德育和职业人文素养培育的关系问题。正是基于此,《影视欣赏》课程要在职业人文素养培育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在建立大课程体系的框架中,科学设计《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计划,精心策划好各个教学环节,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具体讲,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将《影视欣赏》纳入大美育的课程体系
《影视欣赏》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如果单打独斗很难真正发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功效。只有在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影视欣赏》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课程,不仅自身可以通过课堂实践直接发挥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以及塑造健全人格等作用[4],而且还可以与其他艺术类课程进行触类旁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服务。这样,对于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而言,不再是单单停留在某一门课程的实践走向分析上,而是一个整体性的策略研究。实践证明,我校以“美育”为主题,构建大美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将《影视欣赏》等诸多艺术类通识课程都纳入其中,进一步强化公共艺术课程与职业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关联性,发挥了一门课程难以企及的功效和作用。
(二)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影视欣赏》课程虽然是公共艺术课程,但对教师的理论修养要求较高,高职院校需要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保证《影视欣赏》课程的新常态。要加大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服务于《影视欣赏》课程的数据库,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影视资源和信息,便于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此外,对于《影视欣赏》教师而言,还要能够对前沿的影视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公映的电影和主流的影评要能够掌握第一手资讯,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信息量丰富,影视讯息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才能保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还可选派教师到专业机构进行学习和培训,以期进一步强化《影视欣赏》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不断深化《影视欣赏》课程改革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口单招、自主招生和高考统招等不同渠道注定高职学生在认知结构、能力水平上的不齐整。为了保证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影视欣赏》课程需要不断深化改革,要针对学情分析,结合不同专业特点,逐步推行分层分类教学活动。一是强化赏析内容的针对性。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设《影视欣赏》公选课,要在赏析作品上精挑细选。例如,对大一学生可以选择赏析《辛亥革命》《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等充满爱国、诚信、责任等励志主题的影视作品;对大二学生可选择赏析《红高粱》《看上去很美》《大鱼》等充满艺术魅力和人生哲理的影片;对大三学生可以选择赏析《变形记》《华尔街》《硅谷传奇》等反映职场的电影。二是增强教学方法的灵动性。《影视欣赏》课程必须彻底摆脱“教师放电影、学生看电影”的尴尬课堂教学模式,要立足90-95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遵循课程“欣赏、点评和启发”的环节要求,通过安静式赏析、争辩式点评、形象式表演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身朝气和活力,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影视欣赏》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三是体现教学安排的科学性。《影视欣赏》课程在育人方面更多通过激发学生自主的思考和感悟,需要给学生“留白”,进行完整的欣赏、体会和共鸣。因此,必须打破传统课程的时间限制,以大课制形式开展赏析作品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还可筹建放映厅作为教学专用场所,在赏析时间和质量效果上都给予保证。
作者:薛金东 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matlab曲线拟合和预测|基于Bernstein基函数拟合预测的
经济管理论文2017-01-14 07: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