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开展信息化审计的做法
(一)积极开发、应用审计软件
2007年,公司开始在内部审计项目上试用用友公司开发的审易软件,通过软件的数据采集功能,在非现场审计阶段就取得了被审计单位服务器上所有账套的财务数据,利用软件的法规执行审查和分析功能,在现场审计前就锁住了疑点,确立了审计重点,进驻现场后审计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对疑点进行取证定性。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极大地减轻了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期间的工作强度,节约了现场审计时间,审计质量显著提高,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的影响力和震慑力。2009年起,公司与北京中普审业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应用了适合该公司审计环境的中普审计软件。公司通过积极运用审计软件,在财务收支审计业务和标准化审计工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第一,利用软件实现了远程数据采集和转换,节约了现场审计时间,提高了发现审计线索、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的准确性,审计质量显著提高。第二,利用软件系统的法规库,实现了随时检索和调用法规,减少了依靠人脑记忆的不确定性和查找时间,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工作中能够完全实现从大量财经法规中迅速找出审计人员需要的法规条目及内容,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处理是否合乎相关法规及会计准则,并且,软件实现了对法规库的在线更新功能,更大程度地保障审计工作的准确性。第三,软件设计了服务器版和客户端版,方便了用户联网以审计组的形式开展工作。实际工作中,在互联网畅通的工作环境中,利用软件建立了现场审计小组与公司审计部共同组成的审计组,实现了审计组内对发现问题进行非现场分析,疑点凭证、审计底稿的共享。在互联网不畅通的工作环境下,通过连接小型路由器,仍能保证现场审计小组内的几台电脑连接成为小型的局域网,实现组内的工作配合和资源共享。第四,软件实现了疑点问题快速发现、快速记录、智能审计排查,查询分析发现的问题自动生成审计工作记录、审计底稿,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节约审计资料,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第五,软件强大的查账和分析功能,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实现了提供包括科目汇总表查询、外币及数量汇总表、明细账查询、凭证查询统计等多种查询方式,以及账龄分析、辅助核算汇总表、科目总体分析、多科目结构分析、余额异常分析、对方科目分析、单科目及多科目抽样、存货计价分析、固定资产测试、利息计算、银行对账等多种分析方式,丰富了审计工作方法。
(二)信息化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数据采集方面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运用审计软件的第一步——取数问题上,最初,常常碰到审计软件不能自动完成取数任务的问题,需要人工寻找数据库路径。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公司不同的二级单位,甚至不同的事业部所用的财务软件存在不统一的情况。这个问题不解决,信息化审计就无法开展,通过向审计软件公司反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软件公司进一步研发其审计软件对每一种会计软件特有路径的识别功能,目前,公司采用的中普审计软件能够完成对公司范围内各二级单位或事业部门的财务系统的数据采集。2.数据转换方面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最初运用审计软件时,发生过已采集的数据转换后不正确的问题,主要是跨年度数据的期初数不正确,通过向审计软件公司反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软件公司通过有针对性地编译多个转数模版,对审计软件进行了功能优化,转数问题的解决方案已完成。
二、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领域应用的思考
(一)信息技术手段与审计应用的融合还不够
信息技术若要取得良好的应用,首先,软件使用者要能提出需求,然后才有可能请软件公司帮助解决。这就涉及信息技术手段的研发与审计应用的融合问题。有些优秀的审计人员,掌握着好的审计经验和工作思路,但是由于缺乏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需求很好地表达,而软件研发工程师又对审计业务的了解不深入,造成当前信息技术手段与审计应用的融合还不够。
(二)信息化业务管理软件的多样性和保密性,造成审计软件滞后于业务软件的发展
1.由于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仍滞后于企业信息发展,必然只能适应现有的各专业系统数据架构及程序规则,虽然目前技术人员正在努力开发数据提取和分析程序,但不论是使用嵌入式审计模块、通用审计软件,带来的物资成本和人员培训成本都是十分高昂的,也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实际运用效果。2.信息化管理业务软件开发公司不会告诉审计软件工程师其软件设计过程、程序文本和数据结构。相反,他们为了维护公司利益,保守其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只会采取愈来愈严格的防范与保密措施。于是客观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审计要求业务软件的设计和运行中的中间结果及最终结果愈透明愈好;另一方面,商品化的业务软件供应商们则希望保密程度愈高愈好,即愈不透明愈好。
(三)在整体信息化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内部审计的需求
由于内部审计系统强调对各个系统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数据输出接口需求,对规范各专业系统的建设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当前在整体信息化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内部审计的需求,各专业系统间的数据仍是“各自为政”,或者虽可提供数据,但无法按特定的需求提供,导致信息化资源在审计与业务系统间的共享程度大大降低,“信息孤岛”现象依然未能很好解决。
三、审计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统一规划和指导
针对当前各单位审计信息化发展情况很不平衡,认识程度各不相同,研发投入存在差异的情况,要从各企事业单位独立开发,转变为全国内部审计系统的总体规划、统一指导、整体推动,从而避免重复开发和孤岛式研发结果的出现。
(二)因地制宜地逐步推广审计信息化
由于各单位经济基础不同,决定了各单位的物力人力也不一样,必须因地制宜,逐步推广,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各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中短期信息化建设计划,坚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原则,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化建设资金。同时,要突出应用,根据自身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及审计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自主研发或采购已成型的审计软件,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三)加强信息化审计人员的培养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审计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虽然目前审计人员都具备了一些操作计算机技能,但一般多是初级程度的功能,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并不知道计算机处理与网络技术的运用有什么风险、怎样控制才能有效降低这些风险,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审计,更不用说如何采用联机分析处理以及数据挖掘等技术来分析审计数据了。迫切需要对审计人员做进一步的培训,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上,要由过去重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转变为改善审计部门的整体人才结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全体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四)正确认识审计信息化的作用
对审计信息化的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即审计信息化在审计工作中的定位应明确为“辅助性”,它不是取代,也不可能代替专业人员的审计。审计信息化范围也是有限的,审计人员不应有过高期望,只要审计这个行业存在,审计人员的经验与职业判断就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对待审计信息化既不能期望值过高也不能畏难发愁,任何事务都有两面性,既然高科技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必然会有相应的弊端。
(五)积极开发审计软件,缩短审计软件与业务软件之间的水平差距
审计软件担负着技术实现与标准执行的双重任务。借助审计软件,不但应能轻松完成数据调集、整理、勾稽关系审核等繁重的基础工作,还应能深入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与评价,从而成功实现计算机海量存储、高速处理与审计分析模型的有机融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借鉴国外同业的先进成果,如西方国家广泛使用的模块化、嵌入式审计软件包,努力实现与业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和同步运行,使对审计对象的持续、实时、动态监测成为现实。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要发展就必须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也必须适应审计对象、内容和手段的变化,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不断转变审计观念,在发展中不断前进。内部审计工作应该抓住大力推动信息化的契机,加大审计信息化的研究力度,让审计信息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内部审计工作。
作者:张钦 单位:内蒙古国电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相关专题:金融 马路天使 1937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