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变量,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例如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生命离不开水”一课中,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课本要求挖根系发达的植物放入试管中,并在水面上滴少许油,以防止水分蒸发,每天观察和记录试管中水的高度,其中提到试管可以用小瓶子代替,笔者一开始为防止学生不小心打碎试管,觉得用饮料瓶做实验更安全,于是笔者课前挖了9颗根系发育差不多的吊兰,按照课本要求分别放在3个直径为1.5厘米的试管中,3个直径为3厘米的小雪碧瓶中,3个直径为9厘米的大雪碧瓶中,经过一周后,我发现试管中水面下降的高度很明显,小雪碧瓶其次,大雪碧瓶则不太明显。可见,瓶子直径的大小对实验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在课上学生进行实验时要尽量选择直径较小的瓶子。同样的例子还有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在做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的实验时,有时火柴并没有立刻熄灭,实验失败。为了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笔者又分别用大小不同的饮料瓶反复做了该实验。笔者发现:用较小的饮料瓶实验时,火柴会顿时熄灭,而用较大的饮料瓶实验时,火柴不能立刻熄灭。这是为什么呢?经认真分析:这个实验的成败与饮料瓶的大小有关。大饮料瓶的空间大一些,空气多一些,蜡烛燃烧消耗掉大部分氧气,但不可能将瓶内氧气全部耗光。因为当蜡烛把它周围的氧气消耗掉时,其他地方的氧气,特别是离蜡烛比较远的瓶口的氧气还没来得及补充时,蜡烛已经熄灭了。这些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不能过分依赖于教材,它不能也不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圣经”。因此,我们在用教材施教的同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会更严谨,更科学。
二、借鉴教材,灵活运用
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神奇的水”一课,在做会“喷射”的水的实验时,课本上的方法是用钉子在瓶壁由上到下等距离地扎3个一样大小的孔,用一长布条将3个孔贴上,再往瓶里装水,撕去胶布,观察射出的水流有什么不同。三年级上册在这一实验中,怎样将扎好孔的瓶子灌满水是一个难题。笔者转换思维,将扎好孔的瓶子拧开瓶盖横放在桌上的水槽里,使瓶子灌满水。实验时,由学生分工合作,将灌满水的瓶子快速从水槽中拿出并竖直瓶子,再观察射出的水流情形,注意喷出的水尽量不要撒到水槽外。在这里,建议这个实验可以在室外做,将喷射出来的水洒入花坛,做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改进与创新提高实验可操作性,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学习新的科技知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创新意识。
作者:史陆华 单位:南京市六合区冶山中心小学
相关专题:婴幼儿营养与保健论文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