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育经典阅读与实践
摘要:在阅读语文经典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道德品质的洗礼和熏陶,拓展学习的视野。通过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经典阅读进行简要分析,旨在提高经典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典阅读;教学策略
文学经典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沉淀,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经典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制订阅读计划,开展有序阅读
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经典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制订一份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首先,应该明确每个年级应该阅读的篇目,教师可以采取集体诵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的方式。每周从经典书库中选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阅读素材,可以在班级板报上进行阅读指导,提醒学生本周的阅读篇目。同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自选的篇章。针对集体阅读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理解和背诵,从而更好地掌握经典。以颜真卿的《劝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然后通过其中的劝学内容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开展学习。既保证了经典阅读教学的效率,同时又能够加强思想引导,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开展学科渗透,激发阅读兴趣
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古诗词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古诗词诵读活动与语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享受学习语文知识的快乐,从而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古诗词难以形成很好的理解。所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一种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例如《登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通过怀古来抒发思乡之情。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些“黄鹤楼”的由来,然后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下黄鹤楼的图片景色。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仔细阅读和体会,从而熟练掌握古诗内容,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阅读形式,激发阅读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丰富阅读形式,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拓展阅读面。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提高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不断丰富阅读形式,让学生保持阅读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把学生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积累后,教师可以组织每个小组进行阅读比赛,评选出阅读能手。这样,能够很好地带动大家进行经典阅读。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联欢会诵读,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设定不同的联欢会主题,提高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诵读王伟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李白的《静夜思》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诵读思乡联欢会,让学生在联欢会上诵读一些思乡的诗词,同时简单叙述一下自己的感受。同时,在联欢会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与主题相关的即兴作诗,可以不必拘泥于形式,旨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能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实现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的目标。
四、完善评价,培养阅读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是其努力学习的动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阅读给予适当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经典阅读教学过程中,从而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有效的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经典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诵读经典,提升自身思想品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的评价机制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收获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汉乐府的《长歌行》时,在诵读之后,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于“时光短暂,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看法。然后根据学生以前的学习表现来进行评价,让学生之间互评,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获得成就感,在评价中找到不足之处,从而使其更加努力,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综上所述,经典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于经典阅读教学的研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经典阅读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娟.关于小学语文经典阅读的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4).
[2]任惠芳.经典阅读:为学生成长奠基[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3).
[3]刘虎平.选择吸纳融合:大众文化语境中经典阅读的应对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15(27).
作者:刘琳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沿湖中心小学
第二篇: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会选用部分儿童文学,因为儿童文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能够满足学生的思维,学生也能更快地适应教材。教师应该在教材中多运用儿童文学,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全面发展。主要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联系出发,分析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地位和作用
儿童文学是以儿童的思想与思维来创作的作品,更能符合儿童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不要小瞧孩子的创造能力和判断能力,儿童文学的创作就是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成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及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思维,在学生能够理解的情况下设计教学内容。优秀的儿童文学能够给孩子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让儿童文学能够做孩子的另一个“成长老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入儿童文学能够让语文更加生动,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分为课堂教学及课外阅读两部分,我们分别进行分析:1.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全面实施高效课堂的理念在各大学校中实行,高效课堂的理念在于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读课文、背词汇。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记忆的东西也很容易忘却。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结合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儿童文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趣味中学习知识,掌握课文的知识点。在儿童文学中,有部分寓言故事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比如《皇帝的新衣》教给学生诚实;《小蝌蚪找妈妈》教给学生亲情的可贵;《歌唱的百灵鸟》教给学生自由的重要性。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的价值观,教师要适当利用儿童文学促使学生产生兴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2.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除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大部分的课外时间是需要学生自己安排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儿童文学,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制定部分书单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能有正确的书籍作为引导。比如,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推荐《三字经背后的故事》,在每一句三字经的背后都是历史上的励志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都阅读一篇,并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潜移默化能让学生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谦虚的重要性。明白礼让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积极说出自己的思考,这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教师明白学生对儿童文学的思维能力。
二、儿童文学对小学生能力发展起到的作用
1.认知作用认知作用指的是儿童文学能够让小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知识,累积生活经验。孩子不能一辈子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社会的多面性,并有正确的判断力,这是儿童文学对学生的一大帮助。比如,当学生读到《孔融让梨》时,会明白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学会礼让,把好的东西留给需要的人;比如,当学生读到《司马光砸缸》时,会认识到原来体型并不能决定做的事情。每一本儿童文学都能让孩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自己的人生经验。2.教育作用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思维方式,儿童文学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儿童文学是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能够让孩子更清晰地理解事情的是非观。儿童文学不仅仅作为娱乐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每一本儿童文学都对孩子有着教育作用,让孩子不知不觉就明白有些是可为而有些是不可为的。这都是平时父母、教师可能疏忽的地方,儿童文学都能很好进行互补。比如,在读到《曹冲称象》时,孩子会惊讶大象都能够被算出重量,而且曹冲的年纪还是那么小,孩子自己会想,那我也能够做到一些自己原本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激发了孩子的创新意识,让孩子在看待每一件实物的时候都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够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普遍都有好动、爱玩的性格。大多都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书。儿童文学能让孩子在课外的时候也能被书本所吸引,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的有趣,让学生不自觉地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好习惯会越来越多,儿童文学对学生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你才能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泰然自若,胸有成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教材中加入更多的儿童文学,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刘海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考试周刊,2015(7).
[2]王俊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蒋碧 单位:重庆市綦江区郭扶小学
第三篇:人性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运用
【摘要】语文教育应当人性化,这是素质教育背景之下无可厚非的一个问题。人性化的语文教育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人,而不是培养成学习的工具。当前,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忽略了教育人性化的功能,其危害性已经初露端倪。因此,要想不断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杜绝应试教育的危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渗透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性化;意义
我国著名的作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有创造力的社会人。诚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使学生能做人、做事,成为健全的社会公民,这就是教育的基础目的。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当前,应试教育的危害已经初现端倪,“高分低能”的教学现象,扼杀了很多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很多学生在走出学校之后难以在社会上生存,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从而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使学生发展成为社会人,必须重视人性化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和理解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语文教育人性化的内涵
何为人性化教育?笔者认为,所谓人性化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不断提升。从根本上讲,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促进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学会尊重人、依靠人和发展人,既有理性的纪律,又充满着各种情感的人文关怀,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人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人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主要如下:(一)人性化教育有利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相比较传统的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着眼,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使得教师不再以绝对的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绝对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开放、自由、平等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和谐的良性的沟通,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助的朋友关系。愉快的教学气氛,促进了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二)人性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的学习往往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人性化教育理念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而是用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充满情趣的语言,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美,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过程的快乐。人性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三)人性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使得教师不再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之下,教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和互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人性化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语文教育人性化的积极意义,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人性化教育理念的运用。(一)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人性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因素,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想不断渗透人性化的教育理念,需要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内涵,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启发式学习的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做事、会做人”的社会人,不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三)学会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小学中段的语文教育过程中,人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的技巧,对学生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批评和打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而言,十来岁的年纪,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鼓励和表扬,往往会给小学生以信心和希望,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善于用鼓励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摒弃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实现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人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促进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试论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J].北京师大学报,1996(3).
[2]吴立岗,李吉林.苏联教育家改革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宋承芳 单位:贵州省贵定县昌明镇摆龙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对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也更加重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本文简要阐述了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从课程的性质和功能来看,进行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必要性。并且,通过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素质建设,例如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发挥语文课程价值的重要方式。因此,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部分小学教师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将自身置于课堂主体地位,单方面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意识,对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不高。此外,许多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仅仅通过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了解。长此以往,导致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较低。2.学生不敢提问。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严肃,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越发敬畏教师,导致部分学生即使有疑惑也不敢提问。同时,导致许多学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对语文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学习效率普遍不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安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普遍现象,但这也暴露出了学生不敢提问的问题。压抑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素质能力的教学质量自然也不容乐观。
二、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基本成型的阶段,也是各项能力的关键开发阶段。小学语文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还具有工具能力,为学生的脑力开发和基本语言素质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教育大纲中,对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也有着明确的阐述,即小学语文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科学素质等有着关键的培养作用。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实现全方位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有关键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强化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措施
1.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教育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并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发展的机制。此外,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关键。例如,在进行《白杨》一课的生字学习时,教师首先安排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了解该生字的读音和写法,随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通过生字在课文中的使用,估计该字的含义。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教师再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进行引导和教学。2.遵循教学规律,优化教学。作为课堂活动的一类,小学语文有一定的运动轨迹,这些因素之间呈互相和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要求遵循教学规律,不断实现教学的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客观判断心理。例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课时,红军战士为了生存,利用仅有的一只鱼钩,钓起来了同样生存困难的鱼。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这并不是滥杀生灵。需向学生阐明,这一方面是生态平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红军战士的无奈之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观念,以及逐渐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意识。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位置,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是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教师需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信心,并逐渐发挥在学习中的能动性。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诗《独坐敬亭山》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课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安排学生对古诗进行自主理解,通过利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等。随后,教师再对其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尽量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4.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提升教师的素质教育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学习的知识,需要锻炼哪些能力等,进而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足够的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能力。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并尽量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长此以往,促使学生逐渐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在做事之前首先做好充分准备的习惯,锻炼其思维素质能力。结束语: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一项较为漫长而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投入较大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转变教学思想、遵循教学规律,优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明确教学目标等方式,从意识层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并在语文教学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落实,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梅仕文.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
[2]杨秀花.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
作者:黄自标 单位:宁夏西吉县新营乡中心小学
第五篇: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渗透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学科,对于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邓小平曾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除了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对生命有正确的认识,在认识生命的同时建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渗透
一、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包含很多方面的知识,大到天文地理,小到日常的生活细节,都对我们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小学时期的语文教育,对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还要有目的地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比如,《找骆驼》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商人丢了一头骆驼,商人非常着急地去寻找,可是一直都找不到,正在焦急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帮忙出了主意,商人按照老人出的主意果真就找到了骆驼。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找骆驼的小故事,但是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去考虑,我就会教育自己的学生,在人生中,无论遇到任何的问题或困难,都不要着急,要保持冷静,开动脑筋去想方法,只要找到合理的办法,问题或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学生除了接受知识外,还学到了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问题或困难。这样就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来了,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教育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二、在写作练习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写作”在百度中的意思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长期坚持写作可以有效地锻炼大脑的总结归纳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等。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鼓励学生多做写作练习,在写作练习中,有目的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三、在课外阅读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提到,多读书有三个好处:首先,多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多读书可以使自己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最后,多读书可以使身体保持健康。在小学教育中,除了让学生学好课本内的知识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阅读,并在课外知识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比如,我教学生《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表面看这首诗是写景色的一首诗,但实际上是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他被赦免的消息,在惊喜交加的心情下,而后乘舟东下江陵写下了这首诗。表面写景,实则通过对景色的描述抒发自己内心的心情。此时我就会引导性地让学生多读一些关于李白写的其他古诗,以及李白个人生平的介绍,让学生能多角度地了解李白这个诗人及在写这首诗时的心理状态,并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分别去做分享。曾国藩曾说读书要读经典,除了文章内的延展阅读外,我常常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经典书籍。比如《诗经》《离骚》《曾国藩家书》《二十四史》《战国策》等经典,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讲可能深了一些,但曾国藩也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意思是:“读书要沉浸其中,不要死记硬背。只需了解书中的内容,坚持不懈地读下去,总会有收获的。”所以,我会常常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经典书籍,在读书的过程中让学生去领悟书中所讲的含义,并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做分享。总之,随着目前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式。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处于启蒙阶段时,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教会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教会学生积极、乐观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或困难;教会学生建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会他们在人生长河中,建立起坚强的毅力,在未来的风浪中,更好地谱写辉煌的人生。以上种种才是身为一名老师最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东西,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应该重视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邵海林.浅谈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4(5).
[2]周景献.点化生命润泽童心: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9):211.
作者:文云雷 单位: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小学
第六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以便于更好地提高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基于此,主要对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度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语文新课程中明确地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为教学的客体,严重弱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与发展教学模式,并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更是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途径。由于小学生还处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的阶段,这就说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会受到环境因素、教师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首位,如,在课堂中多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或者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一个与课本相呼应的笑话,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习热情。比如,在教学中,一位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或者肯定。而对于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马上批评或者反驳学生的意见,而是应该给学生一些建议与指导,直到学生有正确的认识。
二、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不仅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而且也走进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与重视。多媒体技术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可以将枯燥趣味的理论知识用一种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以丰富教学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比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如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做笔记、听课,两者之间毫无交流,而如果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乌鸦喝水的图片或者视频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观察课程内容,还可以将知识丰富化,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担任起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多组织一些竞赛活动、辩论,或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以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教师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而是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从而截取出最重要的信息,进而使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下去。
四、注重作业的延伸
作业作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教师理应引到高度的重视。但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大部分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布置的作业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设置,大部分作业内容都是让学生抄写词语、背诵课文,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合理地设计作业内容,精选作业类型,坚决避免枯燥无味、重复的作业内容出现在学生眼中,而是应该多注重课外的延伸。比如,在教学《翠鸟》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观察一种动物,然后就自己观察的动物写一篇作文。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与发展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并注重作业内容的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创设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的环境,从而提高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2]胡永红.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3]齐晶莹.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D].温州大学,2010.
作者:兰运洪 唐芳春 单位:重庆市市合川区新华小学 重庆市合川区凉亭小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德育理念
摘要:思想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永恒的话题。小学阶段作为塑造学生品性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时期,不仅要将德育思想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也应该注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育;德育理念;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隔代教育的日渐普遍和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的行为日渐泛滥,许多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德育教学总是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以至于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到学校后也难以服从教师管教,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问题都对学校开展德育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德育理念的渗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个人品行等。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寻找德育渗透点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相比传统的教材而言,具有更强的人文素养和较为丰富的德育思想。它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德育理念的渗透点,如此才能保证语文课堂上德育的有效开展。具体来说,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和德育教学相关的篇章,并挑选其中的重点词句加以剖析和领悟,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体会德育思想的渗透。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单纯为了渗透德育思想而讲解课文,这样将容易陷入另一个教学误区,使课文失去本身的艺术美和文学美。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林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领略课文的思想感情时获得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情感。如学习课文的第2小节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出文章中关于大兴安岭“看不完”和“看不厌”的相关句子,让学生自主领悟课文第2小节中的“多”和“温柔”等词语及相关句子,体会作者在描述过程中所表达出的喜爱之情。而学习课文的第3~5小节时,教师又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鼓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小节进行背诵,让学生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领悟林海的美丽景致,以及思考如此诱人的景色能够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情感冲击?
二、优化教学过程,扩大德育思想的渗透面
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识既分散又丰富,为了保证德育理念有效地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该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扩大德育思想的渗透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本的感染力,同时又能发挥语文教材的德育价值。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教学和德育教学之中。尤其是在解读课文题目时,教师应该注意抓住课文题目中的题眼,以揭示课题的内涵。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其次,在教授课文的环节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德育思想的领悟,通过朗读和肢体表演的方式,来接受文章对自身的教化和启迪心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时,为了凸显出文章语言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进而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之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部分段落。如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扮演母亲和“我”,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表演出来,同时也认真揣摩他们的说话语气。通过这种体验情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艺术美,同时也帮助学生获得一种感恩母亲、孝敬母亲的强烈情感。这比语文课堂上单纯讲解小学生应该如何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更能提高学生的接受积极性,也能保障德育思想的有效渗透。
三、塑造德育形象,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却很强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时,也应该用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正如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比任何教科书和道德宣言,更能激发学生的德育意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强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知识时,也应该注重对自身业务素养的提高,塑造品性高尚的良师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愈发坚定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的决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知、情、义、行的充分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知识的讲解,也不能表现为单纯的情感宣泄或者牵强附会式的说教上。在实施具体的德育教学时,教师还应该将德育渗透和语文学科的文本教学有效衔接起来,确保德育素材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契合程度。
参考文献:
[1]程根夫.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中),2011(2).
[2]庞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思路初探[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24).
作者:沈红梅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双井中心小学校
第八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小学语文面临着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从教师主导型课堂转为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全新教学课堂,并且要注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从新课改的背景出发,重点探讨了遵循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实现教学策略的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以人为本
在传统的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课的现象。许多教师完全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使学生成为教师进行知识灌输的机器。殊不知,这种忽视学生人本性的教学模式,不但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有百害无一利,而且也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模式,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结合具体的学情创新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一、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老子的代表著作《道德经》中曾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点。面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完全充当课堂主体的教学情况,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改革时,应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而不是延续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优化学习方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研究,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内涵;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主动参与情感活动,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和情感体验等。例如,在教学《秋天来了》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字生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艺术,体验阅读课文所带来的喜悦之情。首先,在认读生字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游戏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步骤,并鼓励学生借助字典识字音和字义等。然后,在理解诗歌内容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诵诗歌,然后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边思考问题边回到课文内容中,对文章进行再次赏读和理解。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秋天是怎样来到我们身边的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秋天还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到我们身边呢,仿照诗中的话说一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收获乐趣的同时,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二、发挥激励肯定的作用,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喜欢受人称赞、喜欢表扬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完善评价体系,给予学生更为积极向上的评价。这不仅是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表现,也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即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鼓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当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一定进步时,教师更应该采取正面肯定的方式,让学生获得自我成就感。
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教师还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具体的学习情况,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引导而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生机。因为情境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精力和注意力,保持思维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灵感等。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这不仅是出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例如,教学《村居》时,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来创设本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引感受乡村生活的惬意,从而对课文内容充满遐想。如,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假设这样一个情景:阳春三月,风和日丽,黄莺飞舞,孩子们早早地放学了,便一个个跑到草地上放起了风筝。而提到放风筝,学生便立刻回想起自己跟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的场景,或者由教师所展示的图片联想到自己放风筝时会是怎样的感受。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前对课文中所描述的事物有一个大致了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知识。同时,在评价学生行为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特性。
参考文献:
[1]杨勤涛.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J].考试(中考版),2005(Z1).
[2]张桂芸.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
作者:仲艳秋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心小学
第九篇:小学语文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摘要:钱理群主张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观,重视文学启蒙教育,大力提倡经典阅读和建立多元化的经典阅读观,提出借鉴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中小学国文改革的设想,以及“多学科合作”、“老中青三结合”等阅读教学原则,在文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以及中小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站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立场上,表达了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发展深深的期待和忧思。
关键词:钱理群;语文教育;思想轨迹;人文精神
“北钱,为语文立心,为精神打底,为教育殚精竭虑”,[1]在当代中小学教育发展进程中,钱理群对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可谓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在钱理群先生等各界学者的努力下,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钱理群先生便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中来,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精神,深刻地影响着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钱理群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想,最初见诸于上海《语文学习》杂志1993、1994年年间“名作重读”专栏上的阅读参考评论文章,并以此为起点,其思想在《对话语文》、《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做教师真难,真好》、《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情系教育》、《解读语文》、《钱理群讲学录》等有关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学术著作相继体现,成为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系列著作洋溢着钱理群的理想和激情,寄托了他厚重的人文主义关怀,同时又直击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发人深省。钱理群继承和发展了鲁迅的“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并创造性将这一思想运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而发展为“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观,这一教育观贯穿于钱理群的语文教育思想及其著作。学术界对钱理群的语文教育思想已作了不少研究,但是综合考察其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道路的研究尚未出现,因此对钱理群中小学语文教育思想的综合考察就显出一定的必要性和价值性。
钱理群1939年出生于重庆,在南京经历小学和中学时代,196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远赴贵州安顺小城中等专业学校任教,自此与语文教育相遇并结下不解之缘,当了18年的语文教员,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受了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之苦;1978年重返北京,与北大学生、友人一起历经风雨二十四载春秋。跌宕的人生经历以及对鲁迅思想的吸收造就了钱理群的苦难情怀,长期的语文教育生涯加深了钱理群对这一事业的理解和炽热之爱,淳朴的心灵以及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使钱理群孜孜不倦地把关心、爱护之情倾注于孩子身上,投身和奉献于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精神。2002年退休后,钱理群走进中学,回到贵州,继续与教育界、青少年学生以各种方式展开对话与交流,更加专注地投入到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来,与一线教师相濡以沫,为成长中的学子们打开一片广阔的精神空间。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钱理群有关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经典作品的个性化、创造性解读上。在钱理群等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当时中小学语文教育“唯标准”、“唯权威”、“唯参考书”的思想禁锢局面逐渐被打破。钱理群根据中学语文教材,为上海《语文学习》杂志“名作重读”专栏写阅读参考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为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作品的解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引人审视和思考。依钱先生所说,“我翻阅了一些课文里鲁迅作品的‘教学提示’与‘参考资料’,确实大吃一惊,很多‘分析’十分烦琐且不说,观点也大多采用五六十年代的‘鲁迅观’……我还顺便翻阅了课文中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名著的某些教学提示、指导材料,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有许多提示、分析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几十年‘兴无灭资’的时代思潮影响下的某些观点……而语文学界仍然当做千真万确的‘定论’灌输给学生,这同样也显示了一种可悲的‘隔膜’”。
钱理群有感于此,希望通过做一点学术成果的普及工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尽一份力,这些评论文章后来结集以《名作重读》出版,这是钱理群参与语文教育讨论以来极具标志性的一页。他从作品解读的角度出发,抛开过去陈旧、片面或错误的宣传引导,摒弃支离破碎而令人生厌的解构,既继承传统又超越现代,既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将情感与理性结合于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展现了其新颖而独具个性的解读方式。钱理群在对《华威先生》一文进行分析时写道:“就在这笑声中,埋葬了这个历史小丑;同时,在对这历史小丑的嘲笑中感到自身的崇高,产生了一种美的快感。生活中的‘丑’就这样转化成了艺术的‘美’。”[2]252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美”之为“美”,还不能体现语言和精神上的创造性,若在“丑”处、在忧愁处发现美,才是极具意义的创造活动。钱理群在解读中推陈出新,善于挖掘作品的真意和深意,在艺术上对作品进行诗意的鉴赏尤为突出。又如在《<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中:“真正的‘凶手’就隐藏在这些部分真实的谓语的总和的背后,要读者自己去进一步追寻”;[2]23钱理群在解读文本中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对广大师生的学习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钱理群语文教育思想的“个性”还体现在对经典作品的大胆解读“试验”:“鉴赏是最个性化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具有一定的排他性”,[2]26钱理群敢于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换不同的读法和思路去解读文本、发现新意,并进行自我发现。钱理群同时坦言,“我所提供的诠释不是唯一的,它不以截然否定别的阐释为自己的存在前提,它本身是有缺陷、甚至偏颇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可以讨论”,[2]5并且这些诠释注重的是引导和启发思考而不是给出标准答案。在《名作重读》中,钱理群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诠释,打破了语文教育和学术研究彼此隔绝的状态,为语文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生命力;让语文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学术的最前沿,了解与教学相关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思维习惯、分析方法的开拓提供了可行的导向。而且,钱理群的这些思想成果对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活跃思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养,其所起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叶,钱理群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参与及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新语文读本》系列课外读物的编写中。这项工作从学术上开创了中小学课外读物的编选和导读,深刻体现了学术界、语文教育界如钱理群等人对语文教育先进理念的自觉追求与勇敢实践,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钱理群所说,“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3]275这是一个“经典阅读”的导向,这是一个难以攀登的教育与编写制高点,但“我们不仅心向往之,而且努力去做了”。[3]275《新语文读本》的编纂自始至终都贯彻着“立言以立人”[3]277这一基本目的与任务;学生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在“学生与教师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3]277中,身心得到健全和发展,知识水平获得提升,创造力得到激发,教师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涵养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加深。《新语文读本》的“出版说明”写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3]282“对话”和“发现”是钱理群的语文教育核心理念,也是他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观。通过“对话”和“发现”,在鲜活的教学过程中营造广阔与自由的语文教学环境,形成“读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包括学生集体)四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3]284在《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中,钱理群提到了“感官的开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说和写能力;“积淀和开发”,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育;对阅读中“基本母题”的思考;阅读须注重“文理交融”;“阅读经典,走近大师”[3]307;“在比较中阅读”等阅读及其教学理念。钱理群为中小学生写的阅读建议或导读,富于趣味性和人文关怀,并充盈着无限的思考和生命气息。钱理群在对课外读物进行编选的过程中,始终怀着“自我批判”和“自我质疑”的原则和精神,承认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批评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正、补充,使之逐步达到完善的状态。继《新语文读本》之后,钱理群等人又于2003年初编著出版了《新语文作文》,此时他已退居二线,担任编选的顾问工作,但《新语文作文》还是融注了他的作文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活动就是阅读与写作,即听与读、说与写的训练。钱理群认为,写作的实践对于人的生命、思维、精神是一个自我丰富与发展的历程,写作是关于“生命的开发与提升”,[3]400是对自然、社会、自我与“大师”的发现。在教师参与学生作文的评价上,“首先也依然是一个观念与姿态的问题—绝不能充当审判者,用自己的权利,扼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创造性”,[3]417钱理群强调,新的作文评价体系亟待建立在对学生作文尊重、理解的基础之上,并建立一个平等的评价关系。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高中阶段的过程,教师首先应对学生作“感性的启迪”,[3]403然后到“理性的引导”,[3]405再对学生“培育一种大气度,一股沛然志气”。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上,须抓住三个环节:修改,总结,展示。同时,钱理群提出了“作文三阶段”论,即“儿童趣味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3]419这些观点系统地表达了钱理群作文教学的理念,将写作活动提升到生命发展的高度,并拓展了写作教育的意蕴和精神境界。二2002年8月钱理群退休后,其前阶段有关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想成果被重新整理并于2003年7月结集出版为《语文教育门外谈》,该论集展现了钱理群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讨论以来的思想发展历程,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实践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他从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语文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等角度鲜明而系统地阐释了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观,“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4]62同时强调“学生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4]63从“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育—母语教育”[5]84四个层次对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进行系统阐述和补充。钱理群在对语文教育的探讨中,“青春的精神”得以发掘,语文教育的功利性追求转向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命自然的关怀,体现了他对语文教育事业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人文主义关怀。《以“立人”为中心》一文中,钱理群补充了几条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原则,第一是“自主性的原则”;第二是“个性化的原则”;第三是“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尤其强调“学习集体的作用”。如今大力倡导“自主性”、“个性化”等新式教学原则,而“学习集体的作用”往往被忽视,甚至有某些“专家”预言未来“网络教育”盛行的时代,传统的教室和班级教学将会消失,一切教学活动将在因特网上进行,而在钱理群看来,语文作为强调语境、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学科,课堂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直接的现场交流也是不可取消的,是网上的间接交流无法取代的”,[3]25他尤其强调“学生群体参与,合作学习”[3]25的重要性。如果教学活动开展得当,整个“学习集体”,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将会在对话、学习交流中,知识储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深感于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诸多弊端限制甚至压抑学生的成长发展,钱理群积极投入到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讨论中来。钱理群认为:“必须按照汉语的特点来建构新的语文教育体系”,[3]25并提议把这一“共识”作为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在钱理群看来,“要给学生建立这样的观念,一是自我开发,充分表现自己的生命力量;二是为人类服务,二者并不矛盾”,[3]74然而,“即使有极少数知识有幸进入我们的视野,也被歪曲的面目全非”,[3]73比如“莫泊桑的《项链》,这本来是内涵非常丰富的西方文学经典,我们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却把它解读为‘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这就是用意识形态化的讲法来歪曲人家的艺术创造”,[3]73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过于漠视孩子的心灵,压抑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企图用“权威”来“统治”一切。而作为体制下的受害者同时也是觉醒者,钱理群敢于冲破网罗,在备受精神压迫中反抗和突围,向“权威”亮出自己的思想之剑!这是钱理群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价值。在《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一文中,钱理群谈及“人文教育”问题时,指出了当下的应试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忽视,并作了深刻的反省。他认为:“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种精神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3]74若青年时代缺乏这种精神的亮色,便颠倒了这人生的季节。语文课应该提倡这样一种状态:“语文课应该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3]78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和心灵特征,在课堂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钱理群继承和发展了“人文教育”这一主题。钱理群十分重视语文教育理论的建设:“教育改革必须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关系改革成败的关键”。[3]37在钱理群看来,“加强语文学科的教育理论研究,包括教育哲学的研究,语文教育理念的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教学模式的试验与研究,等等,是能否建立起本民族语文教育的科学体系(这应该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目标)的一个前提性条件”,[3]84而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理论建设不足的问题,钱理群提出“多学科合作”的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大学与中学,教育界与思想文化学术界相互隔绝的封闭状态,提倡多学科的通力合作”,[3]84实行不同专业和学科的优势互补,同时提出“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一些受过国内外院校专业训练、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思想素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等中青年研究者的作用,建立一支“浩浩荡荡”的专业教师队伍。在其后的语文教育思想讨论中,钱理群秉承着新文化运动的精神理想,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借鉴“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倡导大学与中小学、学术界与教育界的融汇交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重视文学启蒙教育,“将文学革命的启蒙精神与理念贯穿、落实于国文教育之中”[3]102;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贯彻到当今语文教育改革之中;从大学招生考试着手,充分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从“教师本位”到“学生本位”的发展,由“外在的强制灌输”转为“自觉的学习能力的培养”。[3]108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中钱理群还谈到:“要把语文教育改革真正建立在‘科学地认识儿童’的基础上,就必须有多学科—不仅是教育学,还有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等的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3]107进一步强调了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在钱理群看来,对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最有意义的借鉴莫过于学习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讨论、言说背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钱理群作为富有学识和自由精神的学者、大学教授,却多次声明自己是以“门外汉”的身份来谈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既坚持理想,又采取试验的科学态度;既坚持独立思考,不为成见所拘,大胆提出‘新鲜’的意见又随时准备根据试验的结果来‘修正’自己的意见”。[3]108钱理群始终怀抱着对语文教育虔诚的关爱之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担当的事业情怀,艰难而执著地坚守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战线。
钱理群退休后,按理应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但仍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密切关注着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参与了清华大学的“网络评价”(语文学科)试验,他们对考察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网络与中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与讨论,综合考察学生的素养,试图建立起新的评价机制。这只是一次尝试,但“我们及怀抱着这样‘渺茫的希望’,又准备着:这将是艰难而曲折的长途跋涉”。[3]2432003—2008年间,钱理群有关中小学语文教育方面的思想成果主要分布于《贵州读本》、《新语文读本》(农村卷)、《对话语文》、《新语文读本: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这几本著作中。在《贵州读本》中,钱理群等人把区域和乡土文化引进当今语文教育之中,把这项任务作为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和精神领域建设的重大问题,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尝试,如编者所言,“它是弱势文化描写自己的一个尝试”。[6]2《新语文读本》(农村卷)是出于钱理群读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而为农村学生编选的课外读物。《对话语文》的部分思想是2004年12月钱理群应邀出席孙绍振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上与陈日亮、孙绍振两位老师的对话,谈及了“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建设”、“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教师的素质”等问题。《做教师真难,真好》是钱理群先生继《语文教育门外谈》的又一阶段性语文教育思想成果,集中讨论了何为“教师”的问题,同时谈及了其他一些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钱理群在提出了“现代教师的几个基本理念”:“现代人首先是站起来的人,现代教师首先是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具有批判与创造精神的人,不跪着教书就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信条”,[7]3“现代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民主与平等的精神”,[7]3这是每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必须达到的标准,尤其是肩负着“工具性”教育与“人文性”教育双重责任的语文教师。今天的教育事业面临着充满功利主义、“极度”商业化以及“心灵的奴化”[8]55的倾向和危机,如何避免教育事业在这场危机中蒙受巨大的损失,在危机中寻找转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坚守教师的责任与操守。钱理群在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探索中,不断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补充。他提出:“语文教师应该是‘思想者’,讲的是语文教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自由、独立思想;语文教师应该是‘可爱的人’,讲的是对学生精神成长影响最大的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语文教师应该是‘杂家’,讲的是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8]108语文教师还应是“专家”,在本学科内须有较高的专业修养;关注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并强调这些平等交流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一项不可忽视的教育工程》一文中,钱理群从建设校园文化的角度出发,引发了一个教育命题—“中学应该承担精神家园的教育功能”,[8]116将语文教育的功能作了延伸并使之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钱理群始终怀抱着对语文教育虔诚的关爱之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担当的事业情怀,艰难而执著地坚守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战线。他站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立场上,表达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深深的期待和忧思。2010年前后,钱理群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对经典阅读的大力倡导,对经典作品的重新阐释,以及在阐释过程中展现的新式思维、另类观念。在为《活着就是幸福—生命读本》一书作序的过程中,钱理群提炼和升华了自己的阅读教学理念—“众声喧哗的生命场”,[9]3强调阅读过程中“编写者的生命、作者的生命、读者(教师与学生)的生命的同时在场”,[9]3这也是他所期待的阅读和教育境界:“先是倾听文本中众生命的呼唤;然后,自己参与进去,与之对话,在精神的互动、共震中享受生命的欢乐;然后,沉静下来,进入生命的沉思和追问;最后,走出书本,直面生活,进行生活的实践、生命的创造,实现生命的自主、人生的开放。”[9]3无论是初始的《名作重读》、《新语文读本》系列、《语文教育门外谈》还是后来的《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等著作,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了钱理群独特的阅读教学理念。而《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则对钱理群的阅读教学理念做了进一步补充和总结,提出了“应建立多元化的经典阅读观”,[10]147就是要对所谓的“权威”或“独尊”倾向时刻保持警惕,引导学生以平常的心态阅读经典原作;“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以心契心’”,[10]148即是“找到经典作家的生命和学生生命之间的契合点,找到经典作品提出的命题和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问题之间的契合点”,[10]148在这一“契合点”中不断发掘作家的内心世界和文本的思想意蕴,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在当今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思想以及刻板、支离破碎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读书成了众多学生苦不堪言的差事,尤其对于某些经典名著的阅读,人们已经难以想象和理解前人读书的“如饥似渴”和“欣喜若狂”状态,并有鉴于此,钱理群提出“怀着欢度盛大节日的心情去阅读经典”[10]160的阅读教学观念。在这种“欢度盛大节日”的“心情”影响下,我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冲破时空界限和思想的束缚,自由地穿梭古今中外,遨游于天地和一切文化空间,与大师、“巨人”对话,扩展自身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钱理群又把阅读的过程比作为“精神的探险”:你对作品充满着强烈的期待和神秘感并尝试观之,起初或许有一种“困惑”之感,当你勇敢走进去,很快又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不知不觉便沉湎于这个“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之中了”。[11]在这一过程中,读者遨游于文本的世界并不断进行探寻和发现,潜在的思想精神和创造力也得到充分激发。总的来说,这是自我与世界的相互探知。在《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中,钱理群的写作理念也得到了充实,提出了要充分重视和鼓励第一线老师的教育实验,形成了“写作—发表—对话”的新理念,并提出了中小学作文的“精神家园”功能。
随着自身教育理论研究的积累与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探索的加深,钱理群对语文教育的参与逐渐投向和回转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并回归经典。其成果集中于《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一书。正如钱理群所言:“尤其是教学文本解读,是我自认为能够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所做的最后的实事。”[12]5这些解读与建议,“既是理论思考的具体体现,希望也能为第一线老师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的帮助”,[12]钱理群期待从经典作品解读的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寻找突破口。如果说钱理群的《名作重读》旨在让我们知道作品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或更深层的解读,那么《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最大意义便在于对经典作品意蕴深入浅出的解读,并尽可能地回归到文本的原意探讨上,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展现的独特思维和观念。《阅读教学历史经验的两个基本总结》一文写道:“尽管文本解读,有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需要审美的再创造;但这样的参与和再创造,也是有边界,有限度的,它必须以接近、深化文本的原生态为基础与目的”,[12]171而且在钱理群看来,“不必也不能讲深讲透”,[12]172并根据中小学学生的接受阶段和具体学习情况,采取“删繁就简”的教学原则。钱理群又在《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中对《我的兄弟》与《风筝》两篇文章作对比阅读,先是把这两篇文章的第一段描写比作“回忆的套子”,又将文章中的“故事”分层次进行解读,使读者明白从《我的兄弟》到《风筝》是“变简单的叙述为更为具体丰富的描写”,[12]190紧接着又激起读者的思想冲突,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而又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分析,终使读者“恍然大悟”而又回到了“回忆的套子”。钱理群通过对文本的布局、结构进行分析,努力引导读者“探寻素材背后的深层的意义”。[12]196综观钱理群二十多年来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参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语文学习》写文本解读,到新世纪初《语文教育门外谈》思想专集的出版,再到2010年《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的问世,发展到近年来的《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回归,也是对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总结;从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者,发展为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专家,再回归到理论的实践者身份;钱理群走的是“实践者—思想者—实践者”的循环式发展道路,这是生命的成长之路,这是心灵与精神的循环发展之路。思想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在另一方面又展现了钱理群精神世界的宏观的理想主义和微观的现实主义的两个侧面。如此,这些文字也最终构成了钱理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理想事业奋斗的轨迹。钱理群先生的发展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的思想充满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鲜明的人文情怀,他所追求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3]5钱理群置身“门外”,置身于体制之外,规避了利益的纠缠,以知识分子的正义和良知为出发点,深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底层和第一线,以超越性的精神叩问和传达语文教育的本质及内涵,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一个光辉的导向。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钱理群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把经典作品所体现的生存理想、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诠释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现了知识分子和当代语文教师兼收并蓄的博大情怀。钱理群语文教育思想展现的独特个性、自由精神和人文精神,无论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人生成长还是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作者:朱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