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

时间:2017-01-23 10:50:42 来源:论文投稿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肩负着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依据上述要求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探索改革新途径,以示范高职院校引航,从招生制度、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宏观、微观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革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我们要充分理解:改革是一个动态的随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并且由于每个专业群具有各自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与教学特点,不同的专业群都应该紧紧围绕本专业群特色进行改革,绝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纸上谈兵,无的放矢,要深入分析专业特色,深入进行实践调研,做出切合专业特色的改革。以服务类专业来说(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和信息系统局(SISD)的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服务类行业主要有商业服务、通信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包括宾馆与饭店、旅行社及旅游经纪人服务社、导游服务等),这些专业的特点与理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在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必须具有自身特色。

(1)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与理工科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中理工科毕业后直接面向仪器操作或图纸设计,更加强调的是熟练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而服务类专业学生就业后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服务型岗位,这些岗位数量的技能是一方面,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内在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及职业形象。依据这个特点在培养模式上,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创新意识、协调能力、职业形象等的培养,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好的,仅仅靠课堂上知识的讲授是无法完成既定目标的。须形成职业素养“课内与课外”、“入学到毕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全方位全过程贯穿式培养模式。例如,对职业形象的培养,除了课堂上讲解考核外,更加要强调课堂外的考核,对学生的课外站姿、坐姿等仪表仪态及待人接物礼仪进行全方位考核,列入课程考核成绩。并且职业形象不是靠一学期的训练就能促成的,需要从入学开始贯穿到毕业的每一学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形象习惯,形成常态化。

(2)服务类专业通用性较强,相对于理工科其技术进入壁垒较低。此类专业中很多课程文字阐述多,学生通过自学容易看懂。如果上课仅仅讲授课本内容,照本宣科,显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
目的。因此,课程更加重视的应该是职业理念的灌输,在理论教学体系上更要注重群内的基础平台课建设,扩大通识课程、素质课程的比例,相对淡化专业核心方向课,注重通过实践教学对学生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形成两头宽(通识课宽、实践课宽)、中间窄(核心课窄)的哑铃型课程体系结构。

(3)服务类专业模拟实习效果不强。理工科实训室的模拟操作与现实工作情景基本一致,而服务类专业的就业岗位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人为的因素、突发事件、市场因素等各类事件都会造成与模拟实训千差万别的工作情景。因此在教学、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更要加强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紧密结合,做到课堂教学案例化、实习实训实战化、毕业设计项目化。通过实际的项目让学生深刻体会千差万别的变化,瞬息变动的外部环境,学会处理各种不同的环境下工作处理办法,充分实现与企业的零对接。

(4)服务类专业学生大多是文科类专业学生,学生自身特点与理工科不同。文科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而抽象思维较弱。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可以成立学生社团,积极组织社团活动,多开展与学生技能提升、素质训练相关的技能竞赛,如普通话大赛、礼仪大赛、形象大赛、辩论赛、速录赛等,多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课赛融通,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质量。只有把握住以上特点,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充分掌握动态性和特殊性两个基本点,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及实践体系改革,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与企业的零对接就业。

作者:巩建信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007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明清小说研究论坛 网络新闻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延边党校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小溪流》 《石化技术》 《当代商报》 《中医教育》 《化学传感器》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农业部北京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四川林勘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