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期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三大因素
1.社会因素,供求严重失调。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人数从初期的几十万人增加到近千万。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而社会上所能供给的工作岗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并且两者的差值还在不断增长。这就意味着我国人才市场的供求已经显现出很大的矛盾。即使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已迅速转向基层化,就业难却并没有取得大幅度改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2.大学生自身因素。就业观念陈旧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据调查显示,在就业单位选择方面有近60%的毕业生希望在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等单位就业;地域选择方面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一线大都市,这就使可就业范围严重缩小。作为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普遍较差,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再加上所学知识大都是书本上理论知识,短时间内很难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这就导致毕业生求职意愿与用人单位要求有很大出入。此外,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名校毕业生很容易在自我社会定位上出现偏差,求职过程中,总认为自己的工资报酬应高出一般社会标准。因此,对薪水较低的用人单位不屑一顾,不予理睬。这种求职心态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使就业求职的机会严重减少。
3.就业单位高条件。近些年,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常会要求求职者至少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非211、985院校不予招聘等硬性条件。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被拒之门外,无法就业。并且目前大多数公司、企业更倾向于考察求职者自身能力,致使部分高学历人才也受到冷遇。部分一线城市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甚至要求应聘者须为本地户口,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因此与心仪的工作单位失之交臂。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分析
1.大学生自身应作出调整和努力,这是改善就业难的基本策略。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技力量日益提高,知识与能力已成为社会优胜劣汰的唯一标准。因此,大学生在校应努力学习,加强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社会生存能力。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才能在就业中占据有利位置,取得理想的职位。求职时应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面对任何工作都应抱有从基础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想觉悟。此外,大学生应树立基层立业的意识,尝试着去基层去锻炼自己,提高自身能力。摆脱传统就业思想的束缚,把眼光投入急需人才的发展中地区,去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拼搏奋斗。同时,大学生也可以解放思想,紧抓社会提供的多种机遇,发挥自身优势,走上创业之路。这样既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也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2.科学合理的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加强对即将毕业大学生的指导,刚入学的新生也应纳入就业指导教育的范畴,并将就业指导工作持续贯穿到大学生整个教学中。使学生从一入校就理性的面对当前就业难的社会形势,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做出现实理性的定位分析。与此同时,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也需要一个高质量、高能力、专业性的指导团队来完成这项工作。积极吸收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并经过专门培训、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老师来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并对以往的指导方式采取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从专业教育来看,高校应对以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模式进行适度改善,多开展一些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全方位掌握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3.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扶持。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户籍限制、性别歧视等不利于公平就业的现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大学生就业的规范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鼓励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应从各方面努力,多管齐下,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畅通大学生信息获得渠道,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相信在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就业难问题定能得到有效地解决。未来的征程中大学生将依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前进最大的动力,为我国科技化建设发挥更大的能量。
作者:杨明霞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存货管理论文 会计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