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7-01-25 01:08:39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名著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然而,目前的名著阅读教学目标缺乏,环节随意,以至于效率低下。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为例,试图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其困境的形成原因,从教师、学生、文本等不同角度探究其症结所在,从而形成关于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名著阅读;阅读教学;自主品悟;阅读素养

名著阅读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走进名著,通过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健康的审美观与完善的人格,促进身心发展,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这既是应对其高考应试的外在规定,也是提升其人文素养的内在要求。然而,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却不乐观。

一、名著阅读的教学现状简述

(一)重视理性讲解,轻视感性品读

名著阅读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发生学生的阅读体验少,名家品评多,名师指导多的情况。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试图将大量的“红学”研究资料引进课堂,这固然有利于学生“知人论世”,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了解,但这种教学模式学术大于学习,理性的认知大于感性的体验,对于中学生来说未必就是好的。通过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探究,有学生质疑到:同是青春年少,同是才思过人,同是“寄人篱下”,为什么林黛玉多愁善感,而史湘云却“英豪阔量”?而有的学生则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主题,对金陵十二钗这些大观园女子发起了投票活动。以上两种方式,都是对人物形象的阅读,一种是理性的思考,一种是感性的品读,前一种形式在我们的阅读课中尚有迹可循,而后一种形式在我们的阅读课中却难觅其踪。究其原因,就是阅读课重视理性讲解,轻视感性品读。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名著阅读教学既要有理性的思考,也不能因轻视感性的阅读体验,究竟哪一个对于其人生的长远影响更大,也未可知。

(二)重视知识累积,轻视个性思辨

重视知识的获取与占有,而轻视个性思辨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模式,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体现得尤为明显。高考关于名著知识的考查,多以填空或选择的形式呈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这种倾向。多数高中生的名著阅读停留在对《红楼梦》中几个人物、几首判词的背诵上,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的概述及人物的经典片段、性格特征记忆上,难以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与批评。然而,在认知主义看来,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可以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译码、加工和处理。重知识、轻思辨的阅读偏好有悖于阅读规律,势必加重阅读负担,降低阅读兴趣,久而久之,不利于阅读素养的提升。

(三)重视文本自身,轻视拓展延伸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既要围绕着经典进行感悟、品读、鉴赏,也要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寻找作品经典之处,感悟社会与人生的发展规律。比如《红楼梦》就可以和《家》进行比较阅读,从社会特征到阶级特征再到人物个性特征,从社会命运到家族命运再到个人命运,两部作品都有极其相似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更能明白作品中揭示出来的发展规律,也更能理解故事发展的设置。同时,拓展与延伸也要学以致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以读促写。如《边城》、《飞鸟集》等文学经典,或是民族风情独特,或是内涵意蕴丰富,学生若仅仅从“读”的角度,泛读难免印象粗浅,细读难免劳心劳力。这时,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运用从“片段赏析”到“读后随感”的方法,读写结合,从理性阅读到主观感悟,便能使其感受阅读之乐,获得创作之趣。

二、关于名著阅读的教学思考

(一)合理设计名著的阅读难度

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很多学生课余喜欢读书,乐于在《茶馆》、《子夜》、《老人与海》等名著作品中感受世界,陶冶性情,积淀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而高考对于名著阅读的考查,有对“经典情节、经典细节、经典对话”的复述,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对作品“知人论世”的独立思考与感悟,无形之中也给学生的阅读提出了“质”与“量”的要求,这关系到学生的阅读热情的提升,所以名著阅读课必须考虑到阅读难度是否合适的问题。而目前的名著阅读课在作品的阅读难度设计上普遍太低,大多数教师的阅读课还是停留在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上,对真正的作品内容鉴赏涉及较少,因此,合理设计名著的阅读难度势在必行。

(二)充分重视高中生的主体地位

在名著阅读课上,教师要自觉“退居”二线,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发挥主体作用,唱主角。在《红楼梦》的“通读(概括文本)———分读(梳理情节)———选读(分析人物)”中,由浅入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阶段,于是就有了精彩纷呈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与思考。如有读者从“林黛玉进贾府”一节,借黛玉之眼,观贾府之大家气象;也有读者借贾府众人之眼,反观林黛玉之人品才华;再如,有读者借章回题目,抓住人物的关键字眼,如平儿之“俏”、晴雯之“勇”、薛蟠之“呆”、紫鹃之“慧”、探春之“敏”,以佐证必要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进行品评,从而实现了名著的细读与个性化阅读。

(三)形成名著与教材的互为补充

名著阅读课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语文课,而是应与其他形式的语文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让名著与教材的互为补充,如《红楼梦》的文本阅读可与《林黛玉进贾府》的讲读结合,《茶馆》的阅读可与《雷雨》的讲读结合,《呐喊》的阅读可与《<呐喊>自序》甚至其他的鲁迅杂文结合,也可以充分借鉴、利用影视等资源,进行图文赏析,使学生对名著获得多感官、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三、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优化

高效的名著阅读是一个系统的、联系的有机整体,犹如一棵参天大树,须以学生的“读”为根本、“悟”为枝叶、“议”为阳光、“用”为方向,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也离不开教师科学、规范的点拨,即以教师的“导”为水分。

(一)以“读”为根本,在自主阅读中品析情思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根本,实现阅读主体(学生)与阅读客体(作品)的充分对接,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品析情思。“读”是悟、导、议、用的起点,名著阅读教学目的是激发兴趣使其乐读,授之以渔使其会读,然而核心仍然是“读”。须知情在读中品,理自悟中明,没有学生深入其中的名著阅读,教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是瞎子点灯。

(二)以“悟”为枝叶,自感悟回味中明白文理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悟”即感受、见解、思考乃至批评经典的言论,学生在感悟回味中明白作品的文理特点,从而加深自己对作品的认识与见解。如《飞鸟集》,若没有悟,等于没读,这三百多首小诗的真正魅力,在于其内在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以“导”为水分,从教师点拨中收获灵感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的点拨,有效的指导,积极搭建师生交流、生生合作的阅读平台,使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升华,收获灵感。如教师对鲁迅早期寻梦经历、思想转变过程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呐喊》时更好理解简单话语背后深层的内涵;对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介绍,会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子夜》中人物的行为目的和个性特征。

(四)以“议”为阳光,在学生交流中加深体验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将个性化的阅读与思考,以“交流与探讨”的形式,在班内形成阅读交流制度,定期进行阅读成果的交流和汇报,以此推动名著阅读进程,使其自觉自主地阅读,同时还可以避免出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的状况。如以“时代造就人性”为话题,将《呐喊》《茶馆》《子夜》与《欧也妮•葛朗台》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以“用”为方向,将阅读内化为青春成长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名著阅读最终要回归到“用”中来,即使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实现三个目标,即眼前有所得,考试有所用,人生有所益。读《老人与海》,我们就要学到老人坚毅勇敢的硬汉精神,敢于直面现实中的任何困难;读《边城》,我们就要以美的眼光审视世间万物,用美的心态对待万物,从而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总之,名著阅读应有所指向,指向人生与未来,有起点,无终点。而语文课是一个开放性的交流平台,教师合理定位自身角色,将阅读还给学生,并积极探索高效阅读的方法,对语文教学将会大有裨益。

作者:柯燕芳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思考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744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律师文摘 内蒙古医学院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河北林果研究》 《气象》 《新重庆》 《比较法研究》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山东交通科技》 《云南大学学报》 《文史知识》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