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中实践教育模式探讨

时间:2017-01-25 22:52:45 来源:论文投稿

一、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深入自然、深入人群

艺术与其他文科或理科专业有所不同,创作者越是在束缚的环境下,以固定的姿态越是无法创造出新的作品。对事物的深层次感知、对物态的细微观察和独特表达是艺术创造追求的核心。学生若终日在四面墙壁的教室里看着投影仪上或陈旧或新颖的图片、理论概念,结果将犹如被铁链束缚了手脚,创作的作品也会缺少属于自己的独特灵魂。学生应走进神秘的自然,挤进纷繁复杂的人群,感受万物的美好与缺陷,用心灵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思想。如仿生设计主要是运用工业设计的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维与方法,从人性化的角度,不仅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追求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类、艺术与技术、主观与客观、个体与大众等多元化的设计融合与创新,体现辩证、唯物的共生美学观。

二、艺术教育的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如果艺术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势必会被淘汰、遗忘,无法被大众接受,所以才有了繁荣的“画廊”文化,才有了画家职业经纪人,因此艺术教育必须市场化,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和更广阔的前景。然而如何在教育中体现市场化呢?最重要的是更深入地推进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现在多数高校的艺术教育实践虽然结合了一定的企业运营形式,但无法达到相应效果,导致学生无法得知市场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学习。所以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以一个个实际的鲜活案例不断促进实践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是关键所在,要避免形式化、不科学的虚拟化。因此,教师应不断寻求市场与学生创造学习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直观地了解市场和客户人群。如,组织或集中展示、售卖学生的优秀作品;每学期固定时间段让企业、公司等机构对学生进行帮带学习;实际参与相关单位的委托立项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体会到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实践的工作方式以及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集体教育与区别教育

在艺术实践教育中,最难以解决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人们常说勤能补拙,但不能否认天赋在艺术创作中的强大力量,所以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区别教育能够相应地做到因材施教。大量基础课、理论课可以通过集体教育进行授课,如设计史、艺术史等课程以集体教育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互相讨论,这样学生能在历史的长河里发现差异,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艺术实践教育中,最忌讳教师强制告诉学生要怎么做、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因为艺术没有对与错,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教师的专业职责在于引导学生,让他们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才能,从而不断自我推翻、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的是一张白纸和一支智慧、专业的笔,而不是写满文字、画满图画的书。综上所述,艺术实践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创新精神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有着理论教学无法取代的特殊功能。艺术实践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将是高等专业教育长久的研究方向和改革核心,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在走出校园甚至还未走出校园就发现自我、创造自我价值是所有教师需要关注的。

作者:刘贝利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艺术教育中实践教育模式探讨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2097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全国民办高校排名 摩擦学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土壤》 《东西南北》 《中国法学》 《电力需求侧管理》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心理科学》 《吉林勘察设计》 《包装与设计》 《电子质量》

< 返回首页